非遗新声,英语绽放(第一期优秀作品展播)

婷婷

<h3>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br>  十九中教育集团初一英语组以春节申遗成功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用英语传递非遗文化”活动,当英语遇上非遗,是文化的碰撞,更是传承的新篇!用世界语言讲述东方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非遗的深厚底蕴,让非遗之声响彻国际!</h3> 初一(19)班 王希有仪 初一(18)班 王心蕊 初一(3)班 于潇伊 初一(4)班 杨悦嘉 初一(5)班 杨浩铭 初一(7)班 黄孝瑞 初一(5)班 刘梓一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除了春节,你还知道我国哪些非遗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更多的非遗文化吧!~~~ <h3> 初一(17)班 丛铭洋<i style="color: inherit;"></i></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2008年6月,河南省确山县申报的打铁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span></h3> 初一(20)班 金兆恩<div>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div> 初一(17)班 周广政<div>  皮影制作技艺,是由秦皇岛昌黎县申报的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制作是一项复杂的制作技艺,要求制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和高超的雕刻技巧,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已有千余年的历史。</div> 初一(18)班 邢雨嫣<div>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br></div> 初一(17)班 王泽翰<div>  唐三彩烧制技艺起源于唐朝初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达到鼎盛期。唐天宝之后,制作数量逐渐减少,到了宋朝,唐三彩基本销声匿迹。新中国之后,唐三彩重新发扬光大。2008年6月7日,唐三彩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 初一(11)班 贾梓涵<div>龙泉青瓷,浙江省龙泉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泉青瓷的烧制始于1700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r><br></div> 初一(19)班 秦齐<div>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div> 非遗文化是历史的沉淀,英语是沟通的桥梁。在这次活动中,两者相遇,碰撞出文化交流的火花。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英语讲好非遗故事,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