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奥斯曼帝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中兴</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02年,安卡拉战役,奥斯曼军惨败。巴耶塞特被俘,巴耶济德一世沦为阶下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在此时帖木儿志不在奥斯曼帝国,他只是想夺回曾被奥斯曼侵占的领地。</p><p class="ql-block"> 获胜后的帖木尔并没有继续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帖木尔正在谋划一场更大的局:征服中国。</p><p class="ql-block"> 元气大伤的奥斯曼帝国,让帖木儿入侵中国时没有了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帖木尔把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一分为四,给了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自己便带着大军迅速回师撒马尔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p><p class="ql-block"> 没了老皇帝镇着,巴耶塞特的四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互相攻伐,打得不可开交。</p><p class="ql-block"> 被土耳其人统治的各国也纷纷起义,希图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时间,庞大帝国烽烟四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奥斯曼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况。</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13年,穆罕默德一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1389年—-1421年)</span>在混乱多年的继承人之争中上台。</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一世,奥斯曼帝国第五任苏丹(公元1413年—142l在位)。全名穆罕默德·本·巴耶济德·本·穆拉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持续10年(公元1403年—1413年)之久的内战中,穆罕默德先后打败霸据布尔萨的伊萨、在鲁米利亚称苏丹的苏莱曼和在埃迪尔内称苏丹的穆萨,平定国内叛乱。</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一世于公元1413年重新统一全国,正式登上苏丹王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束分裂局面的穆罕默德一世,迅速开始了收复帖木儿帝国征战时丧失的领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内则多次派军对苏菲派长老、教法学者巴德尔丁·马赫穆德(?~1416)领导的苏菲派人起义进行镇压,并亲自领兵前往伊兹米尔以北地区进行围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因以武力统一全国,并以镇压手段巩固了帝国的统治,故享有“胜利者”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21年,穆罕默德一世因中风死于埃迪尔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21年,穆拉德二世即位,奥斯曼帝国再度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24年,拜占庭帝国再次同意向奥斯曼帝国上缴贡纳金,并且割让了部分领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25年,穆拉德二世远征安纳托利亚,在帖木儿帝国支持下重建的西安纳托利亚诸侯国又被依次吞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扩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30年,穆拉德二世夺回了安卡拉战役后被拜占庭帝国占领的塞萨洛尼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38年,奥斯曼帝国再度远征塞尔维亚,攻陷了首都斯梅代雷沃等。</p><p class="ql-block"> 此后,将阿尔巴尼亚纳入了直接统治区域。</p><p class="ql-block"> 从多瑙河沿岸到安纳托利亚,穆拉德二世基本上恢复了其祖父巴耶济德扩张到达的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40年,奥斯曼军队进攻匈牙利控制下的多瑙河要塞贝尔格莱德时失败。</p><p class="ql-block"> 公元1444年,穆拉德二世在瓦尔纳战役打退了欧洲匈牙利、波兰的反扑,波兰国王亚盖隆契克和采萨里尼大主教阵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44年8月,对政事厌倦的穆拉德二世决定让位给年仅12岁的儿子穆罕默德二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穆拉德二世第四子。奥斯曼帝国第七位苏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44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不久,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认为穆罕默德年幼无能,便撕毁了匈奥于公元1444年6月签订的《塞格特和约》。在教皇尤金四世、拜占庭帝国及威尼斯共和国支持下组织十字军,于9月越过多瑙河,接连击败奥斯曼军队,直扑黑海边的重镇瓦尔纳。</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陷入严峻的内外政治军事危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拉德二世被请出来主持政局。</p><p class="ql-block"> 穆拉德二世率军于11月10日在瓦尔纳打败了十字军的进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46年,耶尼切里军团发动政变,要求穆拉德二世重新登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位后的穆罕默德二世则返回马尼萨。</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他从师当地著名学者学习文学、历史和哲学,研读波斯、希腊、罗马的古典诗篇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哲学著作。阅读大量历史书籍,对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著名统帅的传记尤感兴趣;重视军事学研究,对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武器的运用以及地形的选择等尤为钻研。</p><p class="ql-block"> 除了自己的母语(奥斯曼土耳其语)外,他还掌握了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斯拉夫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等语言,并能够流利地使用。</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也喜欢异教艺术、占星术,甚至掌握了一些数学上的基础知识,对世界历史和地理了如指掌。</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为其后成为博学多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51年穆拉德二世逝世,穆罕默德二世正式继位,时年19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穆拉德二世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穆罕默德二世都有过两段为苏丹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位当天,穆罕默德二世立即下令处死他尚在襁褓之中的弟弟小艾哈迈德,以除后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在阿纳多利·希萨尔城构建要塞,形成对君士坦丁堡的包围。</p><p class="ql-block"> 次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将君士坦丁堡彻底围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53年,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继位不到两年,亲率8万大军进攻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鏖战53天,最终于5月29日攻克该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率军进入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结束了长达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p><p class="ql-block">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结束和近代开始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p><p class="ql-block"> 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行政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大大加强了奥斯曼帝国对内控制力量和侵略扩张实力。帝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显著增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建为清真寺。对帝国境内的希腊基督徒则持宽容态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在攻占君士坦丁堡以后的三十年间,亲率大军远征二十六次,几乎连年作战,故以“法蒂赫”(即征服者之意)著称于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夺取的领土面积巨大。</p><p class="ql-block"> 在巴尔干夺取了塞尔维亚、希腊(包括色雷斯、爱琴海和伯罗奔尼撒半岛)、波斯尼亚;在安纳托利亚消灭了特拉布宗王国和卡拉曼侯国。</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还开启了对乌尊·哈桑领导下的白羊王朝(土库曼民族建立的波斯系帝国)及对威尼斯的战争。从威尼斯手中夺取了马其顿首府塞萨洛尼基。实际控制了埃内兹湾和爱琴海北部诸岛,将威尼斯彻底排挤出这一地区。</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还将许多半独立的属国和意大利城市国家支配的地方全部荡平,将其纳入直辖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直接统治的疆域的大半地区,奠定了19世纪之前奥斯曼帝国的疆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481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在出征罗马途中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死后,其子巴耶济德(即巴耶济德二世)继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巴耶济德二世(公元1481—1512年在位)巩固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安纳托利亚和地中海的统治,并且成功的对抗了萨法维帝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1509年9月14日,伊斯坦布尔被地震破坏。</p><p class="ql-block"> 公元1512年4月25日巴耶塞特退位。</p><p class="ql-block"> 巴耶塞特欲往出生地隐居,于路上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位的塞利姆一世为奥斯曼帝国的第9任苏丹(1512年-1520年在位)。</p><p class="ql-block"> 塞利姆一世以严峻手段治国被称“冷酷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16年春天,塞利姆一世东征。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挺进马拉迪亚,马穆鲁克各地的军官纷纷投靠。</p><p class="ql-block"> 公元1516年8月24日,塞利姆一世在叙利亚阿勒颇以北的达比克草原战役中,击溃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相继占领阿勒颇、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加沙等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17年1月,塞利姆一世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攻占开罗,灭亡了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并俘获该王朝控制下的阿拔斯王族后裔、傀儡哈里发穆泰瓦基勒,从其手中获取了哈里发职位,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大部分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此,奥斯曼苏丹自诩为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奥斯曼苏丹成为伊斯兰教正统派领袖。</p><p class="ql-block"> 伊斯坦布尔继麦地那、大马士革、巴格达、开罗之后,成为伊斯兰教世界的又一中心。</p><p class="ql-block"> 麦加的世袭统治者谢里夫专程前往开罗,向塞利姆一世赠送圣城钥匙,表示臣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帝国属地各清真寺伊玛目在每星期五聚礼“呼图白”中,增加了为塞利姆一世祈祷祝福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称塞利姆一世为“两地(即奥斯曼帝国位于亚洲和欧洲的领土)的主人”、“两海(即印度洋、地中海)的苏丹”、“两圣地(即麦加、麦地那)的仆人”、“胜利的国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马穆鲁克王朝统辖的叙利亚、希贾兹、巴勒斯坦和埃及直到南部努比亚地区也全部并入奥斯曼版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的陆上扩张主要倚靠其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军事革新及铁一般的军纪。</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海军亦对其征服活动起了重要作用。海军从意大利及葡萄牙手里争夺及保障了黑海、爱琴海、地中海、红海及印度洋的远航路线。</p><p class="ql-block"> 由于土耳其握有欧亚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路线,帝国的经济因而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甚至有人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斯曼帝国对西欧及亚洲间贸易的垄断成为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西航寻找亚洲海路的主要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奥斯曼帝国进入极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极盛</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20年,塞利姆一世出征途中病情骤然恶化,于9月2日病逝,年仅53岁。</p><p class="ql-block"> 其子苏莱曼继位。</p><p class="ql-block"> 此即苏莱曼一世。后世称“苏莱曼大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奥斯曼帝国第10位苏丹,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苏丹。自公元1520年至1566年,在位时间达46年。</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成为伊斯兰教“哈里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并没有停止征服步伐。积极推行奥斯曼帝国以征服为基调的基本国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向北方向:</p><p class="ql-block"> 公元1521年,攻陷贝尔格莱德。</p><p class="ql-block"> 公元1522年占领罗得岛。</p><p class="ql-block"> 公元1526年的莫哈奇战役,奥斯曼帝国一举击灭匈牙利君主国。其后征服了匈牙利王国,并在匈牙利及中欧的所在地建立奥斯曼属匈牙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26年,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得胜,并于公元1529年发动维也纳之围,但由于冬季的来临而被迫撤退。</p><p class="ql-block"> 公元1532年,奥斯曼举兵逾25万再次进攻维也纳,但在维也纳以南的克塞格被击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43年,奥斯曼继续进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斐迪南一世在公元1547年正式承认奥斯曼帝国对匈牙利的宗主权。</p><p class="ql-block"> 特兰西瓦尼亚、瓦拉几亚及反复无常的摩尔多瓦都成为奥斯曼的附属国,须向奥斯曼纳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东面:</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从波斯人手里夺取巴格达,完全掌控了美索不达米亚及波斯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向西亚和非洲的扩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向西、向南方向上,奥斯曼帝国对伊斯兰国家的征战也是在同时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20年,土耳其海盗海雷丁就征服了阿尔及利亚。</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1533年起,奥斯曼中央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地方官僚——贝勒贝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34年,奥斯曼帝国第一次试图征服与阿尔及利亚毗邻的突尼斯。</p><p class="ql-block"> 次年突尼斯被西班牙人所据有。</p><p class="ql-block"> 很快奥斯曼击败了西班牙人,并于公元1551年完全占领了突尼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岛。</p><p class="ql-block"> 公元1547年,占领也门。</p><p class="ql-block"> 公元1550年占领巴林。</p><p class="ql-block"> 公元1557年在阿曼马斯喀特击败葡萄牙人,并控制阿曼。</p><p class="ql-block"> 不久,奥斯曼帝国征服了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与索马里。</p><p class="ql-block"> 接着,摩苏尔成了奥斯曼帝国向伊拉克推进的新的出发点。奥斯曼帝国在与波斯争夺伊拉克的百年之争后,以土耳其的胜利而告终。</p><p class="ql-block"> 继伊拉克之后,奥斯曼帝国又征服了波斯湾沿岸的哈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仅百余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伊斯兰国家都被奥斯曼帝国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独立于奥斯曼帝国之外,以藩属国形式存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系列的征战中,奥斯曼帝国的海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靠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了地中海东部大部地区,并多次击败基督教国家海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43年,奥斯曼海军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尼斯。</p><p class="ql-block"> 法国及奥斯曼因与哈布斯堡王朝于中欧及南欧的敌对而联合起来,成为当时的强大联盟。</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军事及经济联盟,奥斯曼帝国允许法国可在帝国内贸易而免收徵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是当时欧洲相当重要及受接纳的政体。奥斯曼与法国、英格兰王国及荷兰共和国缔结军事同盟,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奥地利公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6世纪,奥斯曼的海军力量受到崛起起的西欧势力挑战,特别是在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及摩鹿加群岛一带受到葡萄牙威胁,</p><p class="ql-block"> 双方势力此消彼长,奥斯曼帝国逐渐占据上风,东南亚地区的亚齐国、马六甲苏丹国皆成为奥斯曼帝国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帝国达到其前所未有的强盛。</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拥有50万以上的人口,比任何欧洲城市都大。</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首都,那就只能是伊斯坦布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的军事成就、法律改革和文化贡献使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法律和行政改革方面的巨大贡献,故苏莱曼也被称为“立法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以其法律改革闻名,他编纂和整理了奥斯曼帝国的法律体系,使其更加系统和公正。这些改革为他赢得了“立法者”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他在行政上也进行了多项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效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与艺术。</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时期是奥斯曼帝国文化和艺术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他赞助了许多建筑项目,包括著名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这是伊斯坦布尔的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还支持文学、诗歌和科学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到他的宫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伊斯坦布尔苏莱曼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外交与贸易。</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与欧洲国家进行了广泛的外交活动,与法国建立了联盟关系,这对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影响力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他还促进了帝国的贸易发展,确保了帝国在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贸易路线畅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66年9月,苏莱曼从伊斯坦布尔出发再次远征匈牙利。在奥斯曼人取得西盖特瓦尔战役的胜利之前离开了人世,享寿72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逝世后,奥斯曼的领土扩张逐渐放缓。</p><p class="ql-block"> 西欧海事力量的增长、发展,欧洲往亚洲海路及新大陆的发现,破坏了奥斯曼的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身后的几任苏丹大多昏庸无能,且内乱不绝,以往有效的军事及官僚体制因苏丹的管治失当而变异。</p><p class="ql-block"> 虽然如此,奥斯曼帝国仍然能携先辈之余威,仍然是欧洲的主要扩张势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直至公元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才让奥斯曼帝国终止了在欧洲继续扩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683年奥斯曼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p><p class="ql-block"> 此时,奥斯曼帝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包含今西亚的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的汉志地区,也门西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欧洲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马其顿、希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摩尔多瓦,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及附近地区;非洲的埃及,苏丹的北部,利比亚北部,阿尔及利亚北部,突尼斯,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塞浦路斯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span>面积约530万平方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分为31个省,250个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附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苏莱曼家族血腥惨烈的大位争斗。</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有两位后妃:居尔巴哈尔苏丹、许蕾姆苏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居尔巴哈尔苏丹,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的首席配偶,王储穆斯塔法皇子的生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蕾姆苏丹,原名罗克塞拉娜。19世纪乌克兰民间传说中,被称为“安娜斯塔西娅”;波兰传说则称其为“亚历山德拉·利索斯卡”。在其他欧洲语言中通称其为柔克塞拉娜,意为“乌克兰人”。</p><p class="ql-block"> 17世纪初期波兰诗人考证,罗克塞拉娜出身于利沃夫(当时属于波兰)附近的一个乌克兰东正教家庭。在克里米亚汗国对当地的劫掠中,她成了俘虏,被送往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奴隶市场上出售。</p><p class="ql-block"> 许蕾姆为大首相法雷克·易卜拉欣买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易卜拉欣与苏莱曼同岁,是他信赖的宠臣和形影不离的酒友。</p><p class="ql-block"> 易卜拉欣将许蕾姆作为礼物送给了苏莱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惯弄权术的许蕾姆逐渐成了苏莱曼的宠妃。</p><p class="ql-block"> 因其在政治上权势很大,所以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被称为“许蕾姆苏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许蕾姆苏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时代的土耳其,兄弟之间为争夺苏丹王位而进行的斗争极端残酷、极端冷血。</p><p class="ql-block"> 15世纪末,为避免兄弟相残削弱国力,奥斯曼帝国第七位苏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颁布了一条“杀害兄弟法令”。</p><p class="ql-block"> 该法令规定,继承王位的那个人,有权处死他的所有兄弟。</p><p class="ql-block"> 这就意味着,若穆斯塔法王子上位,许蕾姆所生的王子都必须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位皇妃为苏莱曼生育了8位皇子,其中有4位活到公元1550年。</p><p class="ql-block"> 这4位皇子中只有穆斯塔法皇子为居尔巴哈尔苏丹所生。穆斯塔法身为长子,从而拥有皇位优先继承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蕾姆的土耳其语的意思是“高兴者”。</p><p class="ql-block"> 但此时的许蕾姆苏丹却高兴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许蕾姆苏丹意识到,如果穆斯塔法皇子继了位,她的三个儿子就会性命不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令许蕾姆恐惧的是,穆斯塔法皇子被认为是所有皇子中最有才能的一位。他德才兼具,深受军队拥戴,而且他得到了大维齐尔帕尔加勒·易卜拉欣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后宫的领袖是苏莱曼的母亲太后哈桑。哈桑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易卜拉欣结成政治同盟,排挤其他势力进入帝国的权力核心。</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是个独立而能力很强的帝王,但仍不得不受这个政治同盟的影响,好在哈桑太后一向是支持他的,所以宫廷的斗争并不激烈。</p><p class="ql-block"> 不过,由于易卜拉欣和太后结盟,苏莱曼授予了他很多特权,而这些特权又影响了旧突厥贵族的利益。同时,易卜拉欣更通过这些特权谋取大量的非法财富。</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让苏莱曼非常不满,但鉴于太后的影响,苏莱曼又不得不保持沉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34年,太后哈桑去世,易卜拉欣的地位开始动摇。</p><p class="ql-block"> 后宫的权力转向许蕾姆苏丹。</p><p class="ql-block"> 而许蕾姆此时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保全自己儿子的性命并不惜一切为儿子谋得苏丹大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保自己三个儿子的性命,许蕾姆苏丹运用她的影响力不断削弱支持穆斯塔法皇子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第一刀就挥向支持穆斯塔法皇子的易卜拉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宠妃许蕾姆苏丹煽动下,早就对易卜拉欣有所不满的苏莱曼一世动了谋杀大维齐尔易卜拉欣的念想。</p><p class="ql-block"> 公元1536年的某个深夜,苏莱曼以易卜拉欣勾结沙维王朝为由,趁首相熟睡时把他绞死。</p><p class="ql-block"> 首相的巨额家产被没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易卜拉欣在这场政治赌博中输得精光。</p><p class="ql-block"> 易卜拉欣如果知道当年他买进家门的女奴有朝一日会成为他的主子和死敌,他一定悔恨得预先把自己吊死在他豪宅的大门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让自己的女婿鲁斯坦担任首相。</p><p class="ql-block"> 公元1552年鲁斯坦被任命为远征波斯的总司令。扳倒穆斯塔法皇子的阴谋正式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鲁斯坦派苏丹最为信任的人向苏丹报告:报告称苏丹已经不是军队的首领,士兵们认为是时候该让一位皇子上台了。同时他还散布谣言,证实穆斯塔法皇子已经接受了这个建议。</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大帝被谣言激怒,他开始相信穆斯塔法皇子确实想抢班夺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553年,苏莱曼一世在前往对战波斯的萨法维帝国途中,苏莱曼将军队在埃雷利停留了一段时间。鲁斯坦向穆斯塔法皇子提议率军加入他父亲军队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但,紧接着鲁斯坦又转头警告苏莱曼一世:说他的儿子穆斯塔法打算杀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斯塔法接受鲁斯坦的建议,并召集他的部队加入他父亲的队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一世则将穆斯塔法的举动视为威胁,动了处死穆斯塔法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远征军从波斯回国途中,苏莱曼把穆斯塔法皇子召到自己在埃雷利河谷(今属科尼亚省)的大帐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穆斯塔法皇子面临一个选择:如果真的去他父皇那里,他就得冒着被处死的生命危险;如果他不去,则会被指控叛君叛国。</p><p class="ql-block"> 最后,穆斯塔法皇子以为有军队的支持,自己不会有事,还是选择了去父皇的大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穆斯塔法进入他父亲的帐篷与父亲见面时,苏莱曼的卫兵袭击了穆斯塔法皇子。经过漫长的打斗后,穆斯塔法被卫兵们用弓弦绞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穆斯塔法王子被弓弦勒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苏莱曼的几个儿子间的关系也并非水火不容:吉汉吉尔皇子在得到他同父异母兄长穆斯塔法的死讯几个月后就因悲伤过度而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将帝国的两个不同部分的指挥权授予其他两位还活着的皇子:巴耶济德和塞利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几年内两位同胞兄弟就因争夺皇位而暴发内战,他们各自有一支支持自己的皇家军队。在父皇军队的帮助下,塞利姆于1559年在科尼亚击败了巴耶济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失败后的巴耶济德皇子和他的四个儿子只得逃往波斯,寻求波斯人的庇护。</p><p class="ql-block"> 苏莱曼苏丹要求波斯沙赫塔赫玛斯普一世交出巴耶济德或者处死他。同时,作为交换条件,沙赫将获得一大笔数量的黄金。</p><p class="ql-block"> 沙赫同意了交换条件,1561年,他让土耳其刽子手把巴耶济德及其四个儿子绞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塞利姆成为惟一活在世上的皇子。为他七年后(1566年9月5日或6日)登上皇位扫清了障碍。</p><p class="ql-block"> 此即赛利姆二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塞利姆二世的诨名是“酒鬼”,奥斯曼帝国最糟糕的苏丹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统治下,帝国衰落的时代开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奥斯曼帝国第七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杀弟令”。</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颁布的“杀弟令”并没有留下具体的原始文本,但这一政策的内容和影响在历史记载中得到了广泛的描述。根据奥斯曼帝国的历史记录和学者的研究,穆罕默德二世在其法典中明确规定了这一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王位继承引发的内乱和权力斗争。</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关于“杀弟令”的核心内容的总结:</p><p class="ql-block"> 1.王位继承的优先权。</p><p class="ql-block"> 穆罕默德二世确立了“强者优先”的原则,即苏丹的儿子中最有能力的人继承王位,而不是严格按照长幼顺序。这一原则为后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2.处死兄弟的合法性。</p><p class="ql-block"> 为了防止潜在的竞争者威胁苏丹的统治,新继位的苏丹有权处死自己的兄弟。这一政策被认为是维护帝国稳定的必要手段。</p><p class="ql-block"> 3.避免内战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杀弟令”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免奥斯曼帝国因王位争夺而陷入内战。通过消除潜在的竞争者,苏丹可以集中权力,确保国家的统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具体的法令文本没有保存下来,但这一政策在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得到了多次实践。例如,穆罕默德二世在继位后处死了他的弟弟小艾哈迈德,而他的后代苏丹们也多次执行类似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政策在17世纪后被逐渐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将王子们软禁在“笼子” 中的做法,以减少血腥的权力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杀弟令”仍然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影响力的政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