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启蒙与天分(天份)

许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我从小喜欢唱歌所以对我的小学音乐老师宋老师印象特别深刻。说起宋老师我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了一个宛若从水墨画走出的江南佳人。在我的印象中,宋老师长得有点儿像电影演员陶慧敏,确切的说她长得比陶慧敏更洋气,皓齿红唇,皮肤很白五官很柔美,好像一切在她脸上都是刚刚好。那时她的头发辫儿过肩,前面的刘海儿还稍微有一点儿卷。那气韵一点儿都不像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中原女子,倒像是前朝遗落民间的金枝玉叶。应该说在我们学校是一道很靓丽的风景。记得当时学校还有一个身材硕长文质彬彬的梁校长,眉宇间颇有电影演员赵丹的风采,据说是她的姐夫。可以推测她的姐姐肯定也是挺端庄美丽的。(那时候很难能有一张照片儿留下来,所以只能凭着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对宋老师的印象深刻是因为在小学我在宣传队受惠于宋老师的关爱,当时负责宣传队的老师一个是会拉手风琴从外地来开封工作的敬老师,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长得高高大大浓眉大眼儿很有气质,一个就是貌美如花的宋老师。那个时候她是弹脚踏琴给我们伴奏。我很喜欢宋老师,不仅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还因为她的性格特别好,说话柔声柔气的很亲切。她经常领着我们排练反复练歌。给我们化妆陪我们一起演出。那时我大概也就是九岁左右吧。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有时候演出服是小裙子,自己够不着后面的扣子都是宋老师帮我把后面的扣子扣上,给我梳头盘发化妆。那时候就是用胭脂抹个红脸蛋儿,也根本不用描眉毛当时的眉毛天然的就像娥眉一样。拿个红纸嘴唇儿咬着一使劲儿压就算是口红了。宋老师每次演出都照顾我们的生活帮我们拿着衣服就像一个大姐姐,感觉那时候她也就是十七八岁吧。五小在市里文体方面是比较强的。每次参加比赛都能获奖,为学校获得了很多荣誉。记得有一次演出节日手风琴伴奏小合唱。唱的是阿尔巴尼亚民歌用外语唱的。那个歌的名字叫什么我都忘记了。我现在还会哼几句。(耶巴塞欧米素嘎巴米😄😄)因为是用外语唱的出奇制胜得了一等奖。我现在还记得几个小学宣传队的姐妹,有一个比我高一年级的叫王萍,还有一个比我低一届的叫胡琪,后来我们都被选上到了市小银燕艺术团。每周六我们都去寺后街的工人文化宫去参加练歌排练演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在演出前夕因天气热我妈妈把我的长发剪成了齐耳的短发。我到学校参加排练的时候,宋老师一看我的头发那么短马上就着急的说小辫子儿怎么剪成短头发了呀?这下周都要演出了可怎么办啊? 可能是我们这个小合唱另外几个女孩儿都是小辫儿没法统一了吧?而且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摩丝把头发固定到后面扎起,所以让宋老师很发愁很着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宋老师大声对我说话,当时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怯声怯气的说是我妈妈给我剪的,当时宋老师就又气又笑对我说:知道不是你剪的😊😊😊后来头发怎么处理了年数太长我也给忘了😂😂😂。但不管怎么说宋老师这一笑安撫了我幼小而脆弱的心。让我不再害怕和难过了。一眨眼近一甲子了,尽管几十年了,但是有些情节还活灵活现的在眼前闪现。宋老师的形象也永远的留在我记忆的胶片上永不褪色。在宣传队儿的那些日子,歌声和旋律,艺术的启蒙让我的童年时光,充满了色彩动感和欢快。也正是小学的那段时光。让我对艺术有了深深的爱好,让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让我的性格开朗和活泼。宋老师也应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吧。可惜随着后来社会的变动,也没有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但我觉得艺术和美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人的心态和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它与生活的品质有高度的相关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写到这儿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一位老同学的短文儿,就又想聊聊关于天分的话题。小时候老师说我在艺术方面是有天分的,我想了想好像也没有。也就是我学歌儿比较快,音准比较好,嗓音也可以。所以我在小学中学高中都是宣传队的,我在舞台上独唱和表演舞蹈时心情特别的快乐。回望这段少年时光,特别是成年后愈发觉得艺术天分确是天赐礼物。比如说舞蹈,比如说绘画,比如说唱歌,比如说朗诵,比如说表演。因为有天分的人在这些方面稍做一些尝试就能收到巨大的愉悦感,快乐感。那如果再选择了这种职业,再去深耕细凿,那成才的几率肯定比没有的人要大的多。比如说朗诵,有些人根本都没有专门学过,但是听了几遍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录音下来听一听,还真的像模像样,以假乱真,以为是原配。比如唱歌,稍做一些尝试,甚至没有老师或者就在小喇叭上,电视上,手机上听几遍儿也都能把歌唱的有滋有味儿。同样的舞蹈动作,有的人做出来就潇洒美丽。而有的人做出来就笨手笨脚找不到一点儿舞蹈的美感。除了艺术包括在数学方面,在文字方面的敏锐也是需要天分的。同样的题人家迎刃而解。同样经历了一件事情,人家就能写成一部长篇。那有的人可能连叙述都叙述不清。所以说上帝在造人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正是因为这些差别,才让多元化的世界丰富多彩。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劣势,短处,长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的有层次,才更加的让人们充满期待,充满梦想。特别是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每个人去选择干自己喜欢的事儿,干自己擅长的事儿,然后从中得到快乐。才有了百花齐放,才有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我们根本不必去勉强自己去干不擅长的事儿。也不必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感到尴尬。有的人能歌,有的人善舞。有人能在数字迷宫信步闲庭,有人能在文字瀚海乘风破浪。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极大的能量、能力。有些只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有的已经展现出来了,只是人家比较低调谦虚的说自己不行而已。所以说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立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优秀的一面。每个人也有自己最擅长的一面。我们每个人都要坚守自己的那一寸土地,并在上面播种希望的种子,并用一生的精力去浇灌培育,让它能够升根开花结果。相信在这个世上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自信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今白驹过隙己临近随心所欲的年龄。方悟人生真谛不在补短,而在扬长。正如春兰秋菊各擅胜场,我们每个人都要把我们自己身上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每每回忆起小学的那些在舞台的灯光下低声浅唱翩然起舞的瞬间,那些被宋老师柔荑轻抚发顶的温暖,早已化作生命长河中的粼粼波光,化作了人生旅途当中最美好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个灵魂都是造物主独运的匠心之作,只需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追光。当然我有时也感叹自己没能够珍惜和利用造物主对我的馈赠。也没有把自己的天分发挥到应有的水平。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天分爱好和事业完美的结合起来,那他一定就是一个最幸福的人。而我们平常的人很少能做到这一点。毕竟50年代的人在选择上还是有局限性的。可这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有遗憾的世界。天分是天生的,我们可能都不是太突出,而天份可以让我们后天努力和学习所获得的想要的能力,回首往事常常为自己充实的职业生涯感到自豪。天分和天份都让我们的一生熠熠生辉。当岁月还给我们留下了去圆自己梦想和爱好的时间时,当我们的职业和事业已经完成了一个段落后,我们现在可以重拾爱好和梦想。让我们在学习唱歌中获得快乐。在学习朗诵中增长知识。在学习舞蹈中获得健康。在学习写作中获得自信、智慧和豁达。当我们还可以享受这一切时,我们必须对这个世界和命运说一声:感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流金岁月里的芳华和银龄朝霞的梦想。感谢我的艺术启蒙老师宋冬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