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228街坊 2025.2.9初十一

xw

<p class="ql-block">感悟228街坊"两万户"变迁</p><p class="ql-block"> 1952年初,毛泽东同志作出"今后数年内,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 的重要指示。1953年,在陈毅市长的亲自关心下,上海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了一批工人新村。这批住宅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可供 2万户家居住,"两万户"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杨浦区长白新村228街坊是第一批"两万户"工人新村。自20世纪90年代始,228街坊"两万户"经历了两次协商拆迁,亦曾两度停滞,但最终突破重重困难,在停滞15年后成功征收改造。 如今的228街坊被重新赋能,将规划建设一个延续历史文脉、留存上海乡愁、展现杨浦记忆的开放性创新型社区。</p> <p class="ql-block">  "两万户"工程的酝酿与兴起回溯上海城市史,"两万户"具有特定的内涵指向,特指1952年上海为解决十余万工人的住房问题而开始兴建的新式工人新村。根据最初的工人城市建设计划,兴建的工人新村能够容纳20000余户居民,因而 得名为"两万户"(也称"两万户"),并最早出现在1952年劳动节(解 放日报》《文汇报》等重要报纸上。</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两万户"不仅指的是具体住宅的数量,而且指代着统一的住宅类型与标准,是"上海解放后工人住宅建造史上的一个历史名称"。</p><p class="ql-block"> "典型的'两万户'住房,是两层的砖木结构,上面5间,下面5间;建造时的基本标准,是每5间房合用一个厨房和一个厕所"。"两万户"计划的提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最初的阮酿、试点等环节。1951年,上海开始建造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1952年4月,曹杨新村最终建成。</p> <p class="ql-block">  1952年8月,"两万户"工程全面动工。"到1953 年8月,工程全面竣工,共建成房屋1052幢,建筑面积达到55万平方米,平均每户面积近2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两万户"工程主要布局在四个区。 其一,位于普陀的曹杨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六村,以及甘 泉一村、二村、三村。其二,位于长宁的天山新村。其三,位于徐汇的 日晖新村。其四,位于杨浦的长白一村、二村,控江一村、二村,凤城 新村以及鞍山一村、二村。总的来看,杨浦区和普陀区分布的工人新村最多。</p> <p class="ql-block">  "两万户"工程"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解决了职工及其家属约10万人的居住问题。从1953年至1958年的6年间,除市政府拨款建造住宅外,企业也出资参建,共建成天山、风城等161个居民居住村。</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长白“二万户〞。</p> <p class="ql-block">  长白228街坊,作为上海现存唯一的成套 " 两万户 " 历史风貌住宅,是杨浦 " 百年工业 " 历史的见证,也是上海城市更新发展历程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展示馆所在的1号楼和8号楼,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两万户"建筑的空间肌理及外观。1号楼主要采取场景复原、沉浸体验、老品牌嵌入等方式触动工人新村的历史情怀,其中,一楼打造成咖啡+展示的功能组合,既是老上海生活、老品牌价值的展现,又融入周边居民的生活圈;二楼还原了当年工人新村生活、生产、娱乐环境。8号楼主要通过图片展示、档案陈列、数字交互等形式留存工人新村的历史记忆。走进这里,市民不仅可以了解228街坊工人新村变迁史,还可以探寻上海工人新村建设和发展史。从1952年到2023年,跨越70年的岁月,从承载一代奋斗者光荣与梦想的工人新村,到在106天内实现了"三个100%"协商征收模式的动迁基地,再到如今"重现风貌、重塑功能、重赋价值"的市级城市更新新地标,长白228街坊是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现实载体,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