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生命与乡土的答案——《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著)读书笔记

谷振国

<p class="ql-block">  阅读《一个人的村庄》,我经历了短暂的不喜欢到很快沉浸其中的过程,我跟随着刘亮程的笔墨,也仿佛又回到了自己那片被岁月尘封的土地,那里的每一寸泥土、每一缕炊烟都饱含着生活的回忆。书中那些质朴而深刻的语句,如同一束束微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故乡和家园的思索。</p> <p class="ql-block">  “多少个秋天的收获之后,人成了自己的最后一茬作物。”这句话宛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早已过天命之年的我对生命历程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岁月里辛勤耕耘,春种秋收,忙碌于世间的种种事务。年轻的时候,总觉得生命是无尽的旅程,充满了无限可能。然而,当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的秋天,经历了无数次的收获与失去,才惊觉自己也会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渐走向生命的尽头。就像田野里的作物,从生机勃勃的幼苗,到饱满成熟的果实,最终等待着被收割。“不论收多收少,秋天的田野都叫人有种莫名的伤心,仿佛看见多少年后的自己,枯枯抖抖站在秋风里。”</p><p class="ql-block"> 人在这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不断地成长、衰老,直至成为自己人生的最后收获。生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我们应珍惜每一个当下甚至每一秒,因为这都是我们生命的片段。</p> <p class="ql-block">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人们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是大多数人心灵的港湾,承载着一个人的成长记忆和家族的历史传承,有我们的童年、梦想与回忆。每回到老家睡眠自然就好,因为它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是我们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忘怀的根。在故乡的日子里,我们有着最纯真的笑容,也有着最懵懂的青涩。那些与小伙伴在田野割草放羊的日子,那些在柳青河畔捉迷藏的日子,那些在夏夜听老人讲故事的夜晚,都成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巷一溪,都藏着我们的秘密,那些或快乐或悲伤的过往,是我们独有的财富,也是我们在异乡漂泊时最温暖的慰藉。即使我们现在在都市里功成名就,故乡依然是我们心中最羞涩的角落,是我们不愿轻易示人的最隐秘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没有狗叫的夜晚,就像没盐的菜一样寡淡。”“狗可是村庄的代言人。”狗、芦花鸡、黑牛,或者蚂蚁等各种生物,在刘亮程的笔下,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更是村庄生活的象征。在乡村,狗的叫声是夜晚的独特音符,它打破了寂静,给人们带来安全感。狗见证着村庄的日升月落,陪伴着村民们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它对主人的忠诚,对村庄的守护,就像村庄的守护者。狗的存在,让村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是村庄故事的倾听者,也是参与者。当狗的叫声消失,村庄仿佛失去了灵魂,变得单调乏味。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每到夜晚,总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狗叫声,那声音虽然嘈杂,却让我感到无比安心。</p> <p class="ql-block">  “人无法忍受人的荒芜。”家园,不仅仅是那几间房屋、一片土地,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当家园荒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淡薄,那份温暖与归属感也随之消散。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快,每次回到农村,看到越来越多的村庄逐渐空心化,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留下老人守着空荡荡的家园。曾经热闹的村庄变得寂静,没有了邻里之间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夜晚玩耍的孩童。这种人的荒芜,让越来越多的家园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农村,我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足,也需要家园精神上的充实,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陪伴。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充满温暖,我们的心灵才会有栖息之所,才不会荒芜。</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村庄》是可以细细品味的,它是对生命、故乡和家园的深情吟唱。刘亮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观察细致,饱含感情,让我们在这些质朴的文字中,看到了生活的本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停下总是匆忙的脚步,拿出些时间多去感受些来自乡村的宁静与温暖,去寻回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本来属于我们的本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