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之红河记 29—苗城、苗药与苗医

走•在云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屏边,地处红河州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县域100%为山地。这个云南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辖四镇三乡,2023年常住人口不到12.3万,县城所在地玉屏镇人口约3.3万人。这个安静的小城,在2025年春节初三日,涌入大量外来观光游客,一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量游客和本地居民涌入县北的滴水苗城,直到晚上八点之后,拥堵的道路才得到喘息。我和老周这时候来到苗城看夜景,还真是个明智的选择。苗乡广场上已点燃篝火,密集的人丛簇拥在一起,就着欢快的乐曲舞动着,毫不吝啬体力和热情,节日的欢乐,包裹在升腾的柴火灰烬当中,四处飘散,冲向夜空,掠过河水,渗透进苗城的街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苗城的夜景很漂亮。楼体和河上的霓虹,在夜色里闪烁,随着地形高低起伏,构成很有层次感的光影世界。安静的河道、特色建筑,与远处喧闹的广场,形成鲜明对比,让这一侧的街路更加动人。那情形就像听一曲激昂的乐曲,在经历高潮部分的震颤之后,逐渐进入平稳的尾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坡顶高处,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中国·云南苗医药博物馆”的牌子熠熠生辉,在夜色中格外引人注目。时候已晚,博物馆不再开门纳客,留待明天再参观吧。我们沿着河上的步道,走上山坡中的临河石板路,再通过架设在水上的高大桥廊,走进大路旁的商街,看到地上停着一列火车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距屏边县城不到50公里的山中,有一座著名的人字桥,建于20世纪初,当时号称世界第三建筑奇迹,是滇越铁路重要的部分。大桥建成后,第一列通过的火车,就是由眼前这个车头牵引的。120年光阴转瞬过去,这个当年承载着中国铁路史遥远记忆的老物件,如今在边城的山风中,静静地感受着世事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次日午前,一家人收拾停当,退了房坐上出租车,前往滴水苗城,小逛之后再去火车站,开始返程。在花山节会场边下了车。会场建造在水稻已经收割完毕的农田中,中央是宽大的舞台,一根花杆矗立在中心,高约20米,缀满彩旗的绳索,从花杆顶部辐射八方,固定在土地中。而田埂上,各种摊床早已铺开,身著节日服饰的人们,陆续集中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会场周边很有些有趣的游戏。孩子在大人的帮助下套圈,希望用几块钱套中十几块钱的奖品,获得一种胜利。一个小伙子在玩儿套鸭子,只见他屏息凝神,瞄准其中一只,然后将手中的圈子快速飞出,朝鸭子扔去。可能是他手劲过大,那圈要么飞出鸭群,要么砸在鸭头上,屡投不中,鸭子们挺着脖颈,呆呆地看着他,不明所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会场走了一圈,也没见活动开始。就走到舞台,询问工作人员。两个姑娘说十点半才开始,但下午才有爬花杆,十点半倒是有斗脚杆。我问她们斗脚杆是什么意思,她俩伸出腿来比划,我就明白是腿脚角力的游戏。看看时间快到了,就走向台边,与一众看热闹的坐在一起,等待节目开始。但直到十一点多,还没有人报名上台,就与老周他们汇合,离开会场,向苗城走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群众还在往主会场这边集中。苗族同胞为了这场盛会,做了精心的妆扮。各种款式不同、颜色多样的服饰,让人赏心悦目,再佩戴上繁复精美的头饰,个个花枝招展。总的看来,年龄稍长的妇女,衣服的颜色会更鲜艳一些,以粉、蓝、绿为主;年轻姑娘一般是黑色、藕荷色为主,还带些白色。在苗城商铺上,我还看到一个身材修长的姑娘,穿上了一件蓝绿色的衣服,倒像是蒙古族长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久,在苗医药博物馆里,看到关于苗族妇女服饰的介绍,才知道苗族各个支系的传统服饰,区别还是很大的。但现代妇女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和支系的区别,而是按照自己的喜爱来制作和穿著。博物馆开辟两层,一层展示苗药,最开始介绍的是苗族的历史、文化和习俗。苗族,最早或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原来生活在江淮和洞庭一带,“</span><b style="font-size:20px;">日月向西走,山河向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到西方</b><span style="font-size:20px;">”,苗族古歌的唱诵,记载了这个民族的迁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苗族居住的地区,药材资源丰富,品质好,数量多。常见药材多达1500种,常用的有200多种。在苗族的传说中,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长有翅膀能够飞行的药王爷爷(苗语为喔巴嘎),不畏艰险,为民众寻找药方医治百病。但苗语中没有医师,只有药师(叫作江嘎),药王爷爷被尊为苗药祖师,这与汉族的神农祖先很相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药学有十种疗效显著的药材,称为“起死回生十大神药”,这在博物馆里有集中展示。这些药材都认识,但也随手拍了下来。在整理照片时,竟然发现少了一味。想来想去,少的应该是枸杞。博物馆除了有墙上以叶片为主的标本,放在琉璃容器里的泡制鲜品,还专门建造了一个硕大球体,走进去才发现,内壁上一个个方格里,装的全是炮制好的中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些心怀叵测之辈,总是不遗余力地黑我们的中医中药,除了无知就是坏。中医药的效用历经数千年的实践,早已不用怀疑。何况人生于天地之间,顺应天时,拥抱地利,与自然节律相契合,这是基本的道理。苗医药作为中华医药学的一个分支,也通过不断发展理论,验证和使用这些药材,形成了独特的专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苗医理论与汉族还是有些差别。主要在:一是汉族中医指导理论是阴阳平衡,而苗医更倾向于阴阳轮回;二是汉族治疗重视调和,而苗医更注重以毒攻毒。所以在诊断环节的望闻问切、特别是施治阶段就体现出来。汉族中医采用八纲辩证(脏,腑,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三焦,六经),而苗医用两纲(冷病,热病)、五经(冷、热、快、慢、夜),再细分为三十六大症、七十二疾,形成一百单八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不论哪种理论,都是中华医学财富宝库的重要部分。而占有云南省重要药材近30%的苗族小县屏边,能够建造这样一座规格高、展品全、构思巧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弘扬苗医文化,同时壮大药材产业,而斥巨资打造的滴水苗城,更是将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兴边之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