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北纬30°线(上)

江南一杰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骑行中国大运河之浙东大运河段,在古城绍兴城市广场会展中心,展览介绍地球北纬30°线内的奇观绝景和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等知识,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和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北纬30°线,有“地球脐带”之称。它虽然看不见,但却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亮丽、最神奇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这里奇观绝景比比皆是,让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这里有诸多璀璨的文明和古老的传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里也曾怪事选出、灾难频发,形成一个个至今仍无法完全用科学的理论与逻辑去解释的谜团,随着历史的风尘时隐时现,等待世人一层层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怀揣对自然、历史和未知的敬畏,一起谜海寻踪、穿越时空,开启一段探秘之旅吧。</p> <p class="ql-block">北纬30°自西向东穿越美洲大陆、非洲大陆和欧亚大陆,经过了美国、墨西哥、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中国和日本等国家。</p><p class="ql-block">放眼全球,北纬30°这条神奇纬线附近的地质地貌最纷繁多样、自然生态最奇特多姿、物种矿藏最丰富多彩。璀璨的文明、瑰丽的风光离奇的怪事、难解的谜团……共同构成了北纬30°线上壮丽的环球风景大道。</p> <p class="ql-block">古玛雅文明--“从天而降”的文明</p><p class="ql-block">古玛雅文明是一个位于美洲中部的古代文明,最早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约在公元前250年即进入所谓的古玛雅时代,其中心地带从危地马拉高原、墨西哥城、萨尔瓦多、洪都拉斯一直延伸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辽阔平原。</p><p class="ql-block">古玛雅文明在公元250年至900年间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古玛雅人在天文学、历法、数学、艺术、建筑及文字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又以建筑和历法的成就最为突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突出的建筑成就</p><p class="ql-block">为祭祀羽蛇神而建造的库库尔坎金字塔,是古玛雅人建筑技艺的绝妙展示。古玛雅人通过精湛的石雕工艺、精确的天文观测和巧妙的建筑布局,彰显出他们对宇宙、神灵和自然的崇拜,以及对设计美学和建筑技术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突出的历法成就</p><p class="ql-block">古玛雅历法是最精密、最复杂的中美洲文明历法,它可以准确地追踪日月和其他行星的运动周期,并且被古玛雅人用来记录时间和预测天文事件。目前最为世人所熟知的“玛雅灭世预言”即源自古玛雅历法。</p> <p class="ql-block">古玛雅文明的消亡</p><p class="ql-block">然而,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捉摸不透的是,如此神秘而灿烂的古玛雅文明,却在公元8世纪的中后期突然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只有一座座宏伟建筑的废墟、神秘的灭世预言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尽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古气候学家在研究尤卡坦半岛中部的奇彻坎努博湖时,发现湖底沉积物中硫酸的含量在公元800~1000年间异常增高,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气候干旱的时期。据此,考古学家认为,玛雅文明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气候干旱导致的庄稼歉收、饿殍遍野与疾病盛行。</p> <p class="ql-block">大西洲</p><p class="ql-block">神秘大陆</p><p class="ql-block">大西洲,即亚特兰蒂斯,传说是一个在现代人类尚处于蒙昧时期就已经有了高度发达文明的神秘大陆,其有记载最早的描述见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录》一书。</p><p class="ql-block">传说中,大西洲人曾一度征服过欧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只是在公元前9600年左右,突发的地震和海啸使大西洲消失在了茫茫大洋中。</p><p class="ql-block">在阿塔纳奇欧斯﹣基尔学绘制的地图中,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部。</p> <p class="ql-block">密西西比河--美国“河流之父”</p><p class="ql-block">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最长的河流,它滋润着美国41%的土地,是千万美国人的饮用水源,也是美国的南北航运大动脉。这条滔滔不绝的大河养育着整个流域的人们,是当之无愧的美国“河流之父”。</p><p class="ql-block">密西西比河在美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美国发展和变迁的见证者。它就像一个睿智的长者,悉心呵护着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他们带来充沛的资源与机遇,因此密西西比河也被美国人民尊称为“老人河”。</p><p class="ql-block">泾渭分明的自然奇景</p><p class="ql-block">密西西比河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在其入海口处,河水和墨西哥湾的海水间存在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黄蓝分明,永不融合。这种自然奇景的发生,归因于密西西比河河水与墨西哥湾海水之间颜色与密度的差异。</p><p class="ql-block">颜色差异</p><p class="ql-block">密西西比河的河水在陆地上经过长途跋涉,水体中裹挟了大量的泥沙和有机质,使得整个水体呈现黄褐色;而墨西哥湾的海水则较为清澈,呈现出漂亮的深蓝色。成分的不同造成了这两种水体颜色上的巨大差异。</p><p class="ql-block">密度差异</p><p class="ql-block">密西西比河的河水是陆地淡水,其密度远小于墨西哥湾的海水,就算入海时有大量泥沙加持,但由于流速突降,大部分粗颗粒的泥沙一入海就会发生沉降,真正能随同河流流向远方的只剩下一些悬浮颗粒,这时河水与海水会发生部分混合,形成冲淡水,其密度依然小于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河水与海水的交界处很容易形成一条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加州死亡谷,人类禁区</p><p class="ql-block">死亡谷是一处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谷地,是北美洲海拔最低、气温最高和气候最干旱的地区,这里曾产生过地球上最高气温的观测记 1913年7月10日测得的56.7℃。</p><p class="ql-block">1849年,一支淘金队误入此谷,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前往此地探秘的数批探险人员也多数葬身谷中,这里因此被称为“人类禁区”。</p><p class="ql-block">死亡谷成为人类禁区,与谷中的极端气候有关。</p><p class="ql-block">这里被附近的内华达、帕那敏以及阿马戈萨三座山脉环绕,使谷内的空气处于一种上下周期循环的模式,</p><p class="ql-block">类似于旋风烤箱的加热原理,导致死亡谷内形成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极端干旱的沙漠气候。</p> <p class="ql-block">圣克鲁斯镇--背离万有引力的神奇地带</p><p class="ql-block">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鲁斯镇西郊的密林中,有一片面积为1.7万平方米的地域,其中似乎存在着能逆转万有引力定律的神奇力量,导致怪异离奇的事情屡屡发生:能改变人体型的石板、能让人飞檐走壁的木屋、能自己旋转的铁球……,人们将这块怪事频发的地域称为“神奇地带”。</p> <p class="ql-block">科罗拉多大峡谷--上帝的杰作</p><p class="ql-block">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全长446公里,平均宽度达16公里,平均深度达1.6公里,总面积达2724平方公里,号称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p><p class="ql-block">其实亿万年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同喜马拉雅山一样,也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但在约6500万年前的地质运动中,海底的沉积岩被整体抬高,随后的数百万年间,科罗拉多河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漫长而华丽的雕塑创作:以流水之力蚀刻出了如今气势磅礴的科罗拉多大峡谷。</p> <p class="ql-block">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对人类来说如同“地狱”的死亡谷,竟是飞禽走兽的“天堂”。</p><p class="ql-block">据美国死亡谷国家公园统计,共有1000多种植物和400多种本生动物生活于死亡谷地区。</p> <p class="ql-block">卡尔斯巴德洞穴高山中的秘境</p><p class="ql-block">卡尔斯巴德洞穴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东南部的瓜达卢佩山脉上,整个洞穴群长达近百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洞穴群之一。迄今探查到的洞穴群中最深的洞穴位于地表以下305米,其面积超过14个足球场面积的总和,堪称“高山中的秘境”。</p><p class="ql-block">那么,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规模宏大的卡尔斯巴德洞穴呢?其实瓜达卢佩山脉早在2.8亿年前就已屹立于此,此地的降水不断侵入石灰岩山体的裂缝,凿刻出复杂蜿蜒的隧洞和洞窟,水中的矿物质沉积后,塑造出了各种光怪陆离的岩溶景观。</p> <p class="ql-block">北纬30°上的欧洲秘境,以马耳他巨石神庙最为奇伟!雄伟壮观的马耳他巨石神庙有的单独存在,有的构成神庙群,它们是欧洲极具神秘色彩的史前建筑。</p><p class="ql-block">马耳他巨石神庙超越历史的建筑</p><p class="ql-block">马耳他岛是欧、亚、非海运交通的枢纽,素有“地中海的心脏”之称。岛上分布有数座史前巨石神庙,它们不论从建筑规模、工程技术还是科学内涵上都使现代考古学家们感到惊异。</p><p class="ql-block">马耳他岛上的杰刚梯亚神庙建造于公元前24世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造宗教建筑之一。其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北纬30度线上的非洲同样极为特殊,这里不仅有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和壮观的大莱波蒂斯考古遗址,还有神秘的古埃及文明及其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的非洲奇境,是自然的奇创和人力的穷极在北纬30°上淋漓尽致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神奇的沙漠壁画</p><p class="ql-block">撒哈拉地区曾产生过繁荣的远古文明,沙漠中分布的大量壁画就是这些远古文明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撒哈拉壁画的创作始于约一万年前,这些壁画生动地反映了近万年间撒哈拉地区生活情景和社会风貌的变化,可谓是一部跨越万年的华丽史诗。</p><p class="ql-block">撒哈拉沙漠壁画依据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水牛时期、黄牛时期、马时期。</p><p class="ql-block">水牛时期</p><p class="ql-block">约从3.5万年前至公元前8000年。这一时期的壁画中有许多水牛、大象和河马等十分依赖水源的动物,可见当时这里还是水草丰茂之地。</p><p class="ql-block">黄牛时期</p><p class="ql-block">约从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这一时期的壁画中牛群开始增多,表明当时的撒哈拉人已经进入了畜牧时代。</p><p class="ql-block">马时期</p><p class="ql-block">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这一时期壁画中的典型形象是马,甚至还有马车,可见当时撒哈拉地区的文明已经十分发达。</p><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中出现的水牛、犀牛、大象、河马等动物,说明撒哈拉地区曾是一片河网密布、湖泊众多的丰饶草原,只是这些丰饶,终究无法抵御时间的侵蚀。</p> <p class="ql-block">撒哈拉沙漠</p><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沙漠的神奇之迷</p><p class="ql-block">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横贯非洲大陆北部。撒哈拉沙漠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超过932万平方公里,与美国国土面积相当,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显示:大约700万年到1100万年前,特提斯海的收缩导致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形成,这一观点推翻了撒哈拉沙漠形成于第四纪的传统观点。特提斯海的收缩导致非洲夏季风显著减弱,自那时起,撒哈拉地区就一直经历着干、湿气候环境的变动,导致此地的气候开始极端化。据科学家推断,今日撒哈拉沙漠中的严酷气候,最晚到5000年前才完全形成。</p> <p class="ql-block">广漠的沙漠盐湖</p><p class="ql-block">绍特杰瑞德盐湖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北方,虽然名为湖,但其实就是一片近于干涸的裸露盐层。盐湖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60公里,占地将近500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沙漠盐湖。</p><p class="ql-block">绍特杰瑞德盐湖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壳的隆起使盐湖原本所在的区域露出海面,部分海水残留在了地表,这些海水中的水分被不断蒸发,便形成了如今盐度数倍于海水的沙漠盐湖。</p> <p class="ql-block">严酷的沙漠气候</p><p class="ql-block">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夏季正午时的气温时常保持在50℃以上,有时甚至高达58℃,地表最高温则能达到70℃。</p> <p class="ql-block">在一望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上,分布着一种形如新月的沙丘,被称为"新月沙丘"。当这种沙丘成群结队地排列在沙海中时,就宛如一条条花边镶缀于大漠之上,为浩瀚的沙漠增添了一份灵动的美感。</p><p class="ql-block">新月沙丘是风力与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沙漠中颗粒大、分量重的沙粒不易被风刮走,日久天长便形成沙丘,那些细小的沙粒则逐渐堆积在沙丘间的低凹区域,新月沙丘由此形成。</p> <p class="ql-block">大莱波蒂斯考古遗址--北非最壮观的城市遗址</p><p class="ql-block">大莱波蒂斯考古遗址位于利比亚科姆斯地区的莱卜达河出海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是北非保存最好、最壮观的罗马帝国时期城市遗址。</p><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146年至公元439年这500多年间,大莱波蒂斯逐渐发展成罗马帝国的一流城市,也是北非的第一大港。得益于海洋交通的发达,大莱波蒂斯的橄榄油“文化”十分发达,是非洲最重要的橄榄油产品集散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小麦贸易市场。</p> <p class="ql-block">罗马皇帝塞普蒂米厄斯·塞洛维曾在该城大兴土木,将这里打造成罗马帝国最漂亮的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如今残存于大莱波蒂斯考古遗址中的古老建筑,是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尼罗河三角洲——古埃及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尼罗河由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和发源于东非高原的白尼罗河共同汇聚而成,最终向北流入地中海。尼罗河周期性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壤不但在撒哈拉沙漠东北面形成了一条“绿色走廊”,更在其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孕育出耀眼的古埃及文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于约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区,终止于公元639年阿拉伯帝国将其伊斯兰化,共经历9大统治时期。古埃及深奥莫测的文字、宏伟壮观的建筑和玄妙无穷的历法都是其灿烂文明的象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古埃及的居民是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西亚的游牧民族融合形成的。公元前6000年左右,北非开始逐渐荒漠化,这迫使人类越来越集中在尼罗河下游的河谷一带生活,从而促成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农业经济社会﹣﹣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吉萨大金字塔--神秘建筑</p><p class="ql-block">吉萨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是位于尼罗河畔的三座著名金字塔中最古老、最大的一座;也是目前在埃及已知的唯一一座有上升和下降通道的金字塔;更是世界七大奇迹中最为古老和唯一尚存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数千载岁月流转,傲然屹立于尼罗河畔的吉萨金字塔群,与遥远星际中的猎户座星斗相互映衬,共同庇护着法老的灵魂,企盼着古埃及王朝的光辉能再度照耀人间。</p><p class="ql-block">吉萨大金字塔的建造</p><p class="ql-block">吉萨大金字塔的建造持续了约10至20年,最终于公元前2560年完成。整个金字塔由230余万块石头盖成,总重约为684万吨,原高146.6米,底边长230.37米,在其建成后的3800多年中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吉萨大金字塔是古代人类创造的惊人工程,其精湛的建筑技术和神秘的历史背景至今仍让人们感到惊叹和好奇。</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成就</p><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其悠久旷古的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古埃及人创造出的耀眼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章。</p> <p class="ql-block">建造技艺</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的建造技艺十分高超,他们建造出了众多宏伟的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字塔和神庙。这些庞大的石制建筑物不仅证明了古埃及人在石材切割和搬运方面的高超技术,还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力量。</p> <p class="ql-block">医疗技术</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医学大约起源于公元前33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入侵为止。古埃及医学是同时代中最先进的医学体系之一,其内容包括非侵入性的外科手术、骨折处理、牙医学以及药典等。</p> <p class="ql-block">几何数算</p><p class="ql-block">由于埃及位于尼罗河中下游一带的泛滥区,当时的埃及人在洪水期需要丈量计算洪水后自己耕地的面积;在枯水期需要开渠、造水库来引水灌溉,因此会经常测量和画图,古埃及的几何学与数算由此诞生。</p> <p class="ql-block">象形文字</p><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字发源于约公元前3500年,这种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书写文字之一。古埃及的文字与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源于原始社会中最简单的图画,因此被称为“象形文字”。</p> <p class="ql-block">天文历法</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拥有相当水准的天文学知识,他们通过观测太阳和大犬座 a 星的运行制定历法,即科普特历,并将一年定为365天,每年12个月,一个月30天,剩余5天作为节日。古埃及使用太阳历的做法是世界上最早的,这种日历和现代日历已经相差无几。</p> <p class="ql-block">狮身人面像--巨石上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狮身人面像位于吉萨大金字塔西南方约400米处,是现今已知最古老的纪念雕像。数千年来,狮身人面像一直被黄沙掩埋至肩部,在撒哈拉沙漠的地平线上露出一个奇异的头颅。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埃及考古学家萨利姆·哈桑最终将巨像从黄沙中解放出来,当时《纽约时报》称:斯芬克斯终于从无法穿透的遗忘阴影中走出来,成为地标。</p><p class="ql-block">狮身人面像长约73.5米,宽约19.3米,高约20.22米,重达2000余吨。它头戴“奈姆斯”皇冠,两耳侧有扇状的“奈姆斯”头巾下垂,前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有帝王的标志﹣﹣下垂的长须,脖子上围着项圈,鹰的羽毛图案打扮着狮身。巨大的整体规模、卓越的雕刻工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使狮身人面像成为世界知名的古代艺术,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遗产。</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座造型奇特的塑像?</p><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在石头上找到一段铭文,铭文上写着:“地上的荷鲁斯在夏至前的七十天,由可弯自曲河的东岸向这一面开始行走,那么七十天之后,他与地面上的另外一个神奇结合,正好出现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于是人们在夏至七十天之前,站在吉萨高原去观测银河的东部,发现真有一个星座和太阳一同出现,并且七十天后会移过银河来到另一边,而这就是狮子座,荷鲁斯神和狮子座最终合二为一,这或许就是为什么金字塔前面建造这样一个狮子身而不是其他动物身体的神密雕像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站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跨越岁月长河,回溯往昔,进入神秘的金字塔内。在这里,你不再守望旁观,而是身临其境﹣﹣融入一个绚烂多彩、近乎真实、自由探索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加快脚步!与伙伴们一同勇闯风沙弥漫的吉萨大金字塔,揭秘星象与金字塔之间的隐秘关系,寻找隐藏在金字塔中的墓室壁画和神秘文物吧!</p> <p class="ql-block">沿北纬30°线一路游览广袤的世界,目光最终聚焦在亚洲。在亚洲,自然形态的多变,国家民族的多元,历史文化的多彩,均能激发起我们探秘求真的无穷乐趣。整备行囊,让我们开启一段北纬30°上的亚洲之旅吧!</p> <p class="ql-block">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文明发源地</p><p class="ql-block">发源于土耳其高原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共同灌溉了被称作“新月沃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哺育了以古巴比伦文明为代表的饮誉世界的两河流域文明,以至于《圣经》中把两河称作是从伊甸园里流出的河流。</p><p class="ql-block">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定期泛滥的两河为下游提供了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水源与沃土,农业的发展成为当地文明萌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同时因为该地区的气候较为干旱,所以当地人很早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这为当地带来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进而推动两河流域文明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史,即是一部灌溉技术的衍化史﹣﹣灌溉创造了两河流域文明。</p><p class="ql-block">两河流域灌溉史大事件:</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6000年</p><p class="ql-block">建造了堪称世界最早水坝的灌溉渠</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000年</p><p class="ql-block">开始在农业种植中运用灌溉技术</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已经拥有完整的灌溉系统和比较完整的保护土地的堤防!兴建了可向两岸的渠系供水的钮姆卢水库</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000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初期,修四大干渠引幼发拉底河水灌溉今伊拉克中部地区。</p> <p class="ql-block">黎巴嫩巴勒贝克遗址--"“太阳之城”</p><p class="ql-block">巴勒贝克遗址位于黎巴嫩的贝卡谷地,遗址中为纪念太阳神巴勒而建造的巴勒贝克神庙曾是罗马帝国神圣的祭祀中心之一,这里也因此被誉为“太阳之城”。</p><p class="ql-block">巴勒贝克代表着一种具有突出艺术价值的太阳崇拜情结,其雄伟壮观的纪念碑和精巧细致的石雕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库赛尔阿姆拉保存完好的沙漠城堡</p><p class="ql-block">库塞尔阿姆拉位于约旦首都安曼以东85公里的艾兹赖格地区,是倭马亚时代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沙漠城堡。</p><p class="ql-block">这座精美的建筑,既是一个军事要塞,也曾是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住所,建筑中富丽堂皇的接待厅和浴室最为特别,里面装饰有许多反映那个时代世俗艺术的象征性壁画。</p> <p class="ql-block">巴比伦“空中花园”现实中的人间天堂</p><p class="ql-block">空中花园传说是公元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王妃所建。这座花园建在人造高台之上,远看如同悬在空中,由此得名“空中花园”。园中遍植珍奇花木,宛如人间天堂,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如何在干旱地区建起一座空中花园?</p><p class="ql-block">要在气候干旱的两河流域上建起一座空中花园,供水系统和建筑材料是关键。</p><p class="ql-block">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该配有完善的供水系统:奴隶通过机械结构将地下水运至最高层储水池,再经人工水道流向各层。同时,为了确保建筑能承受流水侵蚀及其自重,空中花园应是采用了一种混合了芦草、沥青和铅板的特殊建材。</p> <p class="ql-block">巴别塔--通往天堂的神塔</p><p class="ql-block">巴别塔传说中是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主持修建或增建的一座高塔。这座塔是当时王国内的最高建筑,人们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因此被称为“通天塔”。</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建造一座通向天堂的神塔?</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认为,巴别塔是一个天象观测台,它帮助古巴比伦人取得了杰出的天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也有学者认为,巴别塔的用途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借神的形象显示个人的荣耀和威严,以求永垂不朽。其二是为了讨好僧侣集团,换取他们的支持,以便稳固江山。</p> <p class="ql-block">诺亚方舟--有待证实的猜想</p><p class="ql-block">诺亚方舟是《圣经》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诺亚按上帝的指示建造了一艘大船,以躲避上帝因人类的罪恶而发动的洪水灾难。这艘船不仅容纳了诺亚一家,还收容了世界上各种陆上生物,成为一艘挽救生命的“方舟”。</p><p class="ql-block">人类从未放弃对诺亚方舟遗迹的探寻。传说方舟在大洪水后最终停泊在了土耳其的亚拉拉特山上,多年来,不断有各国探险队进入该山区考察,试图找到传统中的诺亚方舟。</p><p class="ql-block">诺亚方舟的遗迹真的找不到了吗?</p><p class="ql-block">据《圣经》记载,诺亚方舟长约133.5米,宽约22.3米,高约13.4米,共有三层,船体使用柏木一类的防水高脂树木建造,内外都涂有焦油。其总容积可达40000立方米,底仓面积达89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古巴比伦文明成就</p><p class="ql-block">古巴比伦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曾与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比肩齐辉。其在各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对后世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楔形文字</p><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两河流域就有了类似古埃及的图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管刻在泥版上,笔画如同楔形,因此被称为楔形文字。</p> <p class="ql-block">法律体系</p><p class="ql-block">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严格规范了国王、奴隶主与自由民、奴隶间的阶级关系,还规定保护孤寡等。这不仅具有进步性的历史意义,而且堪称人类社会法典领域的开先河之作。</p> <p class="ql-block">天文历法</p><p class="ql-block">古巴比伦人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不违农时,非常注意对天象进行观测。他们建立了广泛的天文观测记录,并利用这些观测数据制定了高度准确的农业季节和天文预测。这些观测成果为后世文明天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p> <p class="ql-block">数学计算</p><p class="ql-block">古巴比伦人将加减乘除等算术运算广泛应用于贸易、土地测量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在数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的六十进位法,至今仍为全世界所沿袭。</p> <p class="ql-block">波斯波利斯古城--</p><p class="ql-block">雄伟壮丽的整体封闭式石头宫殿</p><p class="ql-block">波斯波利斯古城位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一个盆地中,是波斯帝国的行宫和灵都,兴建于大流士一世在位时的公元前518年,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整个古城将自然之地理形貌和人类之艺术精华完美地融汇在一起,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雄伟壮丽的整体封闭式石头宫殿。</p><p class="ql-block">掌握众多附庸国的波斯帝国皇帝,受美索不达米亚诸都城的启发,将波斯波利斯建成一座拥有众多伟大、巨大宫殿群的宫殿。</p><p class="ql-block">波斯波利斯建成后,成为了波斯帝国举行盛大仪式的场所。每逢国王的登基大典、接见各国使臣的朝贡仪式、新年庆典、梅赫尔甘节庆典,国王才移驾此宫,其功能大致相当于中国北京紫禁城中的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波斯风格的伊斯法罕王侯广场</p><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王侯广场上的伊玛目清真寺</p><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曾为“丝绸之路”南线途经的要站。波斯的几个王朝都先后在这里建都,大事修建,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波斯文明成就</p><p class="ql-block">古波斯文明是伊朗高原的瑰宝,庞大的波斯帝国以多元文化的融合为特色,创造出卓越且多彩的文明成就,展现出古波斯人的智慧与创造力。</p><p class="ql-block">造像工艺</p><p class="ql-block">古波斯文明是中东古典文明的集大成者,绘画与雕塑结合的浮雕艺术,是古典波斯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其雕塑技术与艺术构思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中东文明的固有成果,并最终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楔形文字</p><p class="ql-block">古波斯的楔形文字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用来发布各种命令、诏令,铭刻王室碑铭的统治阶级专用文字,而不是普通百姓使用的文字。其起源受乌拉尔图、埃兰和阿卡德楔形文字的影响,但又有自己明显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雕刻艺术</p><p class="ql-block">希腊、两河流域、 埃及、小亚细亚、西徐亚的雕刻艺术风格移植到伊朗之后,经过本土化的消化与改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古波斯的雕刻艺术品的形状与材料更为多样,装潢也更加华丽,是世界知名的礼器。</p> <p class="ql-block">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琐罗亚斯德教早在米底时期就是波斯的主要宗教。阿契美尼德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开始形成统一的宗教仪式。到萨珊时期,它最后成为古波斯帝国的国教,形成了严密的教会组织、完整的宗教理论和繁琐的宗教仪式。</p> <p class="ql-block">摩亨佐·达罗古城</p><p class="ql-block">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靠近印度河右岸,是印度次大陆上最古老的规划城市,也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河谷中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摩亨佐·达罗古城和罗赫达斯要塞等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各自承载着人类文明不同的前进道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p> <p class="ql-block">摩亨佐·达罗这个伟大的城市突然消失于公元前20世纪上半叶的某个时刻,几乎没留下延续的痕迹。几千年间,摩亨佐·达罗古城一直被深埋于黄沙之下。</p><p class="ql-block">是由于外族入侵?还是洪水爆发、沙漠侵害?抑或别有他因?其毁灭的原因至今仍是北纬30°线上的一大谜团。</p> <p class="ql-block">直到1921~1922年间,考古学家拉·杰·班纳吉在印度河右岸发现了这个青铜时代的城市遗址。</p> <p class="ql-block">古印度文明成就</p><p class="ql-block">以摩亨佐.达罗古城为代表的人类文明遗址,见证着人类最古老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在印度河流域的兴起。古印度人发明了独特的语言文字体系、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并取得了辉煌的科学成就。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章文字</p><p class="ql-block">印章并不只是中国特有,在古印度文明的各处遗址中同样发现了许多印章。在现代人已知的文字体系中,这些印章上的字符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体系,只是在历史上找不到任何与其有关联的文字系统,且其与现代印度梵语亦毫无关联,所以至今无人能够完整解读。</p> <p class="ql-block">数学运算</p><p class="ql-block">古印度人在数学领域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16世纪到21世纪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并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古印度人不仅把数字0看成是“一无所有”或空位,还把它当作一个数来参加运算。</p> <p class="ql-block">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文化的多元、哲学的繁荣、神话和宗教观念的交融,以及宗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古印度河流域丰富且多彩的宗教景观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皆生于此,目前这几大宗教的信仰人数之和已达全球总人口的约21%。</p> <p class="ql-block">罗赫达斯要塞攻不破的堡垒</p><p class="ql-block">罗赫达斯要塞位于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建筑之一,它曾在多次战争中成功地抵御了阿富汗、波斯和印度等国的攻击,即使是英国在殖民统治时期也无法攻破它,被誉为“攻不破的堡垒”。</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中世纪,随着大批穆斯林统治者涌进印度,印度﹣伊斯兰这两种文化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开始在印度兴起,罗赫达斯要塞不只是坚不可摧的堡垒,也是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罗赫达斯要塞建造背景 </p><p class="ql-block">罗赫达斯要塞的起源可追溯至16世纪印度次大陆上的苏尔王朝与莫卧儿帝国之间的战争,是一座从战火与血水中走出来的要塞。</p> <p class="ql-block">莫卧儿帝国</p><p class="ql-block">莫卧儿帝国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自阿富汗南下入侵印度后建立的征服王朝。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p> <p class="ql-block">法塔赫布尔西格里曾是古印度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建有众多颇被称为具特色的寺庙和一座气势宏大、装饰豪华的皇宫,被称为“建筑奇迹”,是莫卧儿帝国高超建筑技艺的体现,但因水源问题,这里建成仅14年后就被废弃了。</p><p class="ql-block">法塔赫布尔西格里是按莫卧儿帝国阿克巴大帝的审美观建造的。阿克巴大帝致力于融合各宗教之所长,法塔赫布尔西格里的建筑,也相应地被打上宗教融合风格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苏尔王朝</p><p class="ql-block">苏尔王朝是由比哈尔地方的阿富汗封建主舍尔沙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建立的一个伊斯兰教王朝。苏尔王朝统治着西起今阿富汗喀布尔,东到孟加拉国的广阔地区,曾在印度次大陆称雄一时。</p> <p class="ql-block">帝国战争 </p><p class="ql-block">舍尔沙趁莫卧儿帝国皇帝胡马雍出征时扩充实力,在1539年击败莫卧儿的军队,并于次年建立了苏尔王朝。随后,舍尔沙在1541年下令建造了罗赫达斯要塞,用于扼守阿富汗山区与旁遮普平原之间的战略要地,以阻止战败后被放逐到波斯的胡马雍回到印度。</p> <p class="ql-block">在1545年,舍尔沙在进攻卡兰贾尔堡时死于意外的火药爆炸。随后胡马雍重返印度,恢复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1557年,苏尔王朝终为莫卧儿帝国所灭。</p> <p class="ql-block">魔鬼海域--日本龙三角</p><p class="ql-block">在太平洋的神秘角落,存在着一个被称为“魔鬼海域”的恐怖地带﹣﹣日本龙三角。</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船只沉入深海、飞机湮于虚无、人员离奇失踪……尽管科学界试图做出解释,但这里的魔力却似乎不可征服。在这片海域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p><p class="ql-block">日本龙三角是一片神秘且危机四伏的海域。海面下频繁的地质活动使地震与火山频发,引发能瞬间吞噬船只的巨大海啸和涡流。海面上席卷一切的狂暴飓风无情地横扫过这片海域,毁灭一切前进路径上的障碍。日本龙三角真可谓是恐怖的“夺命龙三角”!</p><p class="ql-block">百年来,人类一直对此有着敬畏,尽管我们已经能造出重达百万吨的“海上巨人”,但直到今天,日本龙三角等魔鬼海域仍令人谈之色变。</p><p class="ql-block">日本龙三角位于日本的东南方向,是一个由中国台湾省花莲县、日本东京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雅浦群岛共同组成的三角形海域。在这里,船只神秘失踪、潜艇一去不回、飞机凭空消失……令这片海域拥有了“最接近死亡的魔鬼海域”和“幽深的蓝色墓穴”的恶名。</p> <p class="ql-block">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曾组建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战舰队,兵分两路远征日本,其中的江南舰队却因在龙三角海域遭遇风暴而十不存一。这支规模仅次于1944年诺曼底登陆舰队的无敌海军,就这样在龙三角被无情摧毁。</p><p class="ql-block">公元1944年12月,美国当时最强大的第三舰队在龙三角海域掩护美军登陆部队时,突然遭遇台风袭击,导致四艘航母及几十艘战舰严重受损,近八百多名官兵失踪,还有近两百架飞机彻底报废,损失相当惨重。</p><p class="ql-block">首位飞越大西洋的传奇女飞行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梅莉亚·玛丽·埃尔哈特</span>和领航员驾驶飞机从龙三角上空飞过时,在云雾中失去航向神秘失踪。</p><p class="ql-block">阿梅莉亚·玛丽·埃尔哈特(Amelia Mary Earhart,1897年7月24日—1937年7月2日)是美国著名的女飞行员和女权主义者,生前创下多项飞行记录,在美国航空史上留下光辉足迹,被誉为“空中女王”。她当时在世界上的名气犹如当今篮球巨星乔丹一般,而她在1937年环球飞行飞越南太平洋时离奇失踪也成为20世纪最令人不解的谜团之一,迄今仍吸引着许多人的关注。</p><p class="ql-block">1937年她有计划地开始环球飞行。3月17日她从加州奥克兰驾驶洛克希德10型,伊莱克特拉”(Lockheed 10-E Electra)飞往檀香山。由于故障,飞机受损严重,飞行计划也因此取消,飞机被船运回伯班克修理。在飞机被修理的时候埃尔哈特获得了额外捐款,并准备再次尝试环球飞行。埃尔哈特首先从奥克兰飞往迈阿密,然后在迈阿密宣布她将继续环绕全球飞行。</p><p class="ql-block">努南是埃尔哈特的唯一随机导航员。6月1日他们从迈阿密出发,经过在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多次停留于1937年6月29日到达新几内亚莱城(Lae city)。至此为止他们共飞行了35,000千米,剩下的11,000千米全部是跨越太平洋。</p><p class="ql-block">在莱城休整加满油后,7月2日埃尔哈特驾机飞离莱城,按计划飞往4100多公里外的豪兰岛(Howland Island),豪兰岛离夏威夷约3100公里,位于夏威夷与澳大利亚之间。但是,埃尔哈特与在海上接应的海岸警卫队军舰伊塔斯卡号(USCGC Itasca)失去了联系,最终不知去向。得知埃尔哈特失踪的消息后,罗斯福总统下令启动了当时最大规模也是最昂贵的海上搜救行动,列克星顿号航空母舰(USS Lexington)以及科罗拉多号战舰(USS Colorado)都加入了搜救行动,搜索了豪兰岛周围3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但最终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埃尔哈特失踪迄今,许多人依然孜孜不倦地希望解开其中之谜,发表了大量论文、著作,各种机构、组织、个人多次利用现代技术到失踪海域搜寻,也有人声称找到了确实的证据,但迄今没有真正能完全揭开谜团的答案。这个谜团一直困扰着人们。</p><p class="ql-block">直到今天,埃尔哈德的失踪依然是航空界最大的悬案之一 ……。</p> <p class="ql-block">海底地震</p><p class="ql-block">在龙三角海域之下,板块间的激烈碰撞会诱发海底地震,其释放的能量将以极快速度冲向海面表层,形成海啸。海啸的巨浪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800公里以上,这种毁灭性的海啸将会造成巨大的灾难。</p><p class="ql-block">日本附近的大陆板块是以每年 5~15 厘米的速度缓慢运动的,板块不断受到试图挤进来的海洋板块的挤压,当达到一定限度时,大陆板块就会反弹回去,便形成了板缘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海水被从海底掀到海面上,然后像将石头投入池塘形成的波纹一样向四周荡开,从而引发海啸。海啸的巨浪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 800 公里以上,这种毁灭性的海啸将会造成巨大的灾难。</p><p class="ql-block">海底地震引发海啸因素诸多,但主要因素有4个:首先,地震震级大。若地震震级小,则不足以激发海面至海底整个水体波动;其次,地震机制。当海底地震机制为倾滑型地震时,亦即断层上下错动的地震,容易激发海啸;再次,海底地震震源浅,易激发海啸;第四,震源破裂过程。当地震发生在海底深部时,海啸仅在开阔的海面传播,海浪波动幅度并不大,一般不具杀伤力,只是当它逼进海岸时,波浪猛然抬升,才形成巨大的破坏力。</p> <p class="ql-block">飓风 </p><p class="ql-block">日本龙三角区域经常形成有着极强风力和风暴浪潮的强大飓风,这些飓风会使海上形成暴流,让身处其中的船只几乎无法控制方向,并对船只造成严重冲击。</p> <p class="ql-block">海底火山</p><p class="ql-block">日本龙三角西部的深海区,地壳较为薄弱,岩浆可能随时会冲破地壳形成海底火山。这种地质活动的发生毫无先兆,并且其威力之巨足够穿透海面,对路过的船只造成极大威胁。</p> <p class="ql-block">壮丽的中华奇观</p><p class="ql-block">放眼中华名胜,神奇的北纬30°所穿越的地带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奇观大道。这条神奇纬线从我国领土的西端开始,绵延东行,横贯我国大陆腹地约5000公里的地带。无数瑰玮的自然奇景与人文奇观穿梭于这条大道,攒集着中华民族的吉光片羽,诠释着古老中华文明的动人记忆。</p> <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高耸在亚洲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地球陆地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地貌单元,也是全球最独特、最重要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单元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形成于约65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当时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并最终挤入亚欧板块的下方,在这次地球演化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地质事件中,形成了如今的世界屋脊。</p> <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隆升后,其与四周大气存在的热力差异,使冬季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而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这种盛行风系被称为高原季风。</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季风环流的方向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的方向一致,两者的叠加使印度半岛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在我国东部则形成了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p> <p class="ql-block">受制于副热带高压,北纬30°线附近多为干旱少雨地带,我国的长江流域却是其中的特例。高耸的山脉将来自太平洋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拦在中国东部,使长江流域成为北纬30°线附近不可多得的雨量充沛地带,全流域年均降水量达1067mm,使长江流域兼具文明发展的两大必备条件﹣﹣充沛的淡水与丰富的热能。</p> <p class="ql-block">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的奇观</p><p class="ql-block">北纬30°线在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穿行而过,犹如一条美丽的丝带,串联起一系列闻名遐迩的中华奇观。</p><p class="ql-block">沿线风景如画,神圣巍然的冈仁波齐峰、嵯峨绝顶的珠穆朗玛峰、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峻拔圣洁的雅拉香波雪山以及奇特险峻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在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这些奇观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绝妙绚烂的高原画卷。</p><p class="ql-block">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高的山峰</p><p class="ql-block">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86米,是地球的最高点,被誉为万山之尊、地球之巅。</p> <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神山之王 </p><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雄伟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宗教文化融为一体的“须弥神山”。</p><p class="ql-block">在冈仁波齐晨间与星夜的景致变化中,感受雪域高原的天高地阔与纯净圣洁!</p> <p class="ql-block">冈仁波齐能成为多个文明、宗教的圣地,是因为从冈仁波齐山上流下的雪水汇聚成了四条河流,它们或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的正源,或是印度河、恒河的上游源头之一。这些河流所孕育的文明和宗教沿河上溯,均以冈仁波齐为精神之源。</p> <p class="ql-block">雅拉香波雪山的冰雪融水滋养出了藏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山南拥有西藏的第一块农田、第一座寺庙、第一个宫殿、第一位赞普,是公认的西藏文化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世界屋脊上的明珠</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藏式风格的宫堡式建筑群,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因其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峭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传闻布达拉宫最初是吐蕃王朝 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是当时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p> <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p><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6公里,平均深度2268米,位于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的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堪称“地球最后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枢纽和生态宝库</p><p class="ql-block">亿万年来,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仅奠定了青藏高原这一世界"第三级",而且将这里塑造成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这里出土的众多动植物化石印证了起源于青藏高原动物的迁徙和演化的进程,更显现出这一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历史渊源、青藏高原拥有维管束植物1500属、12000种以上,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50%、总种数的34.3%;同时,陆栖脊椎动物在这里达到了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种数的43.7%。</p><p class="ql-block">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各种植物化石,对青藏高原中部2400万年前高程和景观的重建、为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抬升动态过程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生物学实证。</p><p class="ql-block">这些“长着小草的化石”,是揭开青藏高原中部2400万年间“长高”秘密的关键线索。</p> <p class="ql-block">西藏﹣﹣野生动物的乐园 </p><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历来备受关注。在国家多年的治理与保护下,如今的西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社会自觉,冰川草地溪流纯净如初,飞禽走兽游鱼欢快怡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