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汉景帝阳陵

进jfmwsyy

<p class="ql-block">阳陵是西汉第四任皇帝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同茔异穴”合葬之陵园,位于咸阳原东端。汉阳陵,作为西汉时期帝王陵墓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封土堆和庞大的陪葬坑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他继续落实其父制定的各项有效政策,从而推动了“文景之治”的进一步发展。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时间跨度为26年,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稳定。</p> <p class="ql-block">汉阳陵博物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内汉阳陵宗庙遗址出土的青龙纹空心砖。泥质灰陶,残长53cm,宽35cm。参考既有考古资料,根据图像对称原理,采用铸模和泥塑彩绘相结合的技术复原全貌。二龙回首衔璧,颈部细长、龙爪锋利、曲颈回首,云气环绕,神秘瑰丽。</p> <p class="ql-block">四神,也称“四象”或“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威武而祥瑞的神兽,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代表四方之神灵。汉代人在瓦当、砖石上制作四神图案,用于宫阙殿阁等建筑上以标示方位、彰显等级。</p> <p class="ql-block">在汉代,持彗佣是一种常见的礼仪行为,通常用于迎接尊贵的客人。持彗者手持扫帚,表示将地面打扫干净,以示对宾客的尊敬。《史记·高祖纪》的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曾亲自拥彗迎接刘邦,这表明拥彗之礼在汉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皇亲贵戚,一般的官吏和富贵之家也常用此礼迎接宾客。拥彗者根据宾客的尊贵程度,可能是主人亲自,也可能是仆人、小吏或士卒。</p> <p class="ql-block">宦者佣。帝陵东侧外藏坑出土大量着衣式陶俑,多为男性,出土时均为断臂裸体。其中有一类生殖器官较为特殊,是考古所见最早的宦者形象,为阳陵重要考古发现之一。西汉时期,宦者一般由身份卑贱之人为之,或由被处以宫刑的罪犯充任。</p> <p class="ql-block">帝陵东侧外藏坑出土众多着衣式陶俑,其中有一部分粉彩女俑,刻画精美细致。这些粉彩女俑应代表宫中失宠而被贬入“永巷”的妃嫔。</p> <p class="ql-block">一图看懂汉代三公九卿制</p> <p class="ql-block">南区外藏坑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南区外藏坑的彩绘骑兵佣</p> <p class="ql-block">高颧骨骑兵佣</p> <p class="ql-block">南区外藏坑铠甲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与人佣一起陪葬的马、羊和猪佣</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的马匹在军事、经济、社会地位和文化象征等多个方面都拥有极高的地位,它们不仅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也是个人身份和财富的体现。汉武帝时期驿站的一名马夫,每年的工食费不足17两银,而购买一匹马的价格则是8两银,这也显示了马匹的市场价值。</p> <p class="ql-block">阳陵的陪葬墓区规模庞大,已经发掘的陪葬墓数量众多,反映了西汉时期帝王陵墓在陪葬方面的奢华和重视。陪葬墓区内不仅有高级贵族的墓葬,还有大量的平民墓葬,显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姗姗”:全名为塑衣式彩绘拱手跽坐女俑,出土于汉阳陵的陪葬墓,是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她的名字取自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中的“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当今天的人发现这尊跽坐女俑的时候,通过其姿势、服饰、面容表情感受到了汉代女人端庄的美感以及汉朝服饰、陶俑美学,因此联系到汉武帝对李美人思念之情,便为她取名“姗姗”。</p> <p class="ql-block">陶俑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人物俑,表情生动,姿态各异,展示了当时工匠高超的雕塑技艺</p> <p class="ql-block">陶围棋盘:帝陵南阙门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外观略有残损,盘面现有纵10条、横13条阴刻直线,原应各有17条,已具备现代围棋盘的基本要素。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围棋盘,为围棋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证据。</p> <p class="ql-block">银当卢和熊头金当卢。当卢是一种兴盛于汉代的马具,主要用于挂在马额的部位,作为装饰品。尽管它们在大小、宽窄上有所不同,但通常呈现出上大下小的形状。汉代,当卢被认为是加强马之神性的辅助工具,其纹饰图案具有通神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汉代,滴漏报时已经有了制度,夜漏尽(天明)要鸣鼓报时,昼漏尽(夜临)要鸣钟报时。当时刻漏分昼漏与夜漏,其计时原理实质上就是水滴总数的自动累计。</p> <p class="ql-block">龙首铜花饰</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鸠杖首:阳陵陪葬墓出土,鸠杖又称“王杖”,古人认为鸠鸟吃食不噎,以鸠杖寓意老人健康长寿。汉代以孝治天下,制度上颁授年高德劭之人鸠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予以特殊优待。鸠杖首一般为素木雕成,也有铜质的。阳陵陪葬墓出土的鸠杖首表面鎏金,可见使用者身份之特殊。</p> <p class="ql-block">银骆驼🐫</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节约:铜节约是马具上的配件,主要用途是作为颊带、项带、咽带、鼻带和额带的连接点,中间可以穿绳子,用来连接络头或辔带,不但可以减少绳带扎绑的绳节,节省时间,还能有效避免绳索相交处的交叉错乱,起到稳固结节、控制马匹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阳陵南区外藏坑考古陈列馆建成于2006年,是全地下式考古遗址展示厅。</p> <p class="ql-block">遗址上当设置有全玻璃式的参观步道,可以近距离、多角度身临其境地观察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汉帝陵的祭祀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丧葬文化和礼制,这些陪葬坑的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这些通体彩绘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男女无臂裸体</span>陶俑在入葬时是穿衣服、有木质可活动的胳臂。由于埋藏久远,出土时,衣饰、木臂脱落了。这些陶俑采用了写实的方法,比例合度,细腻传神。</p> <p class="ql-block">车马坑通常采用木质结构,车轮落槽,车轴着地的埋葬方式,使得大部分古车基本保持了原车形态</p> <p class="ql-block">外藏坑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p> <p class="ql-block">南阙门保护展示厅全景:2002年,为保护帝陵南阙门遗址及其考古成果,在考古发掘原址上修建了一座保护性建筑。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长136米、高19.5米、宽31.6米,既完整保护了现存的遗址,又再现了汉代帝王独享的雄伟高大的三出阙高台建筑。</p> <p class="ql-block">南阙门遗址看到这些阙台、垣墙、散水、回廊、踏步、地砖、木柱…想到自己的目光可以停留在2000多年前,感受到来自汉代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内心获得了一种跨越纬度去相见的感动…这里才是汉阳陵里最动人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