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听海霞老师解析《定风波》

<p class="ql-block">  你喜欢苏轼的《定风波》吗?</p> <p class="ql-block"> 《定风波》</p><p class="ql-block"> 宋 .苏轼</p><p class="ql-block">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p><p class="ql-block">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 <p class="ql-block">  每个阶段,看这首词的感受都不一样,以前是纯粹地觉得苏轼豁达超脱,而现在看看,反而有不一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果真,对诗词的理解会随着人的阅历一同成长。今天,想要跟您分享的文章是人生最洒脱的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咱们一起来体味《定风波》里面的四重人生境界……</p> <p class="ql-block">  第一重:莫听穿林打叶声,</p><p class="ql-block"> 何妨吟啸且徐行。</p><p class="ql-block"> 故事开始于千年前的一个春天一场突降的大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这天,苏轼和朋友前往沙湖。去沙湖干什么呢?去置地产。此时的苏轼,人生正值低谷,年纪老大不小,九死一生,被贬黄州,未来得到重新启用的机会十分渺茫。但苏轼不甘就此沉论,事业上不顺,那就安顿好自己的小日子。听说黄州附近的沙湖土地肥沃,苏轼就决定在那里给自己倒腾个家。去相田,挺快乐的一件事,同行的朋友也颇有兴致,偏偏一场雨打乱了节奏。雨迟迟不停,有人觉得扫兴,带着雨具勿勿走了。</p><p class="ql-block"> 那这个时候苏轼是什么想法呢?“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他压根不觉得“这是个扫兴的事”,人生的风雨见惯了,这点雨算什么呢?他不仅毫不介意,还要脚穿草鞋,手持竹杖,和着雨打疏林的沙沙声,唱起歌来,吟起诗来。这里的“穿林打叶声”是雨声,也暗指人生的种种杂音。苏轼告诉你两个字:莫听。莫听则心静,心静则能徐行,安然地走好前面的路。这两句看似洒脱,实则带着骨气,写得非常叛逆。</p><p class="ql-block"> 这是苏轼告诉我们的第一重境界:你无法决定人生里倏忽而变的天气,但你能掌控自己的态度和心情,越是风雨飘摇,越要稳住自己。</p> <p class="ql-block">  第二重:竹杖芒鞋轻胜马,</p><p class="ql-block"> 谁怕?</p><p class="ql-block"> 一蓑烟雨任平生。</p><p class="ql-block"> 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异地他乡,孤雁飘零,只能寄住在寺院。以前的他,是万众瞩目的宰相之才。眼下,他只是个去了前景的散官,余生可能都要在萧瑟和困境中度过。人生从高楼到低谷的落差,个中滋味,他品偿了个透。然后呢?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还是“揽镜自顾夜不眠”。苏轼此时的选择,让他从无数诗人的自艾自怜中超脱出来。他说穿草鞋走路虽然没有车马快,但是能让你轻松自在。而人生里“自在”二字是千金难求的。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凡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奢华生活,在历经了风风雨雨之后,苏轼越来越渴望回归到真真切切的普通中,物质上的清贫没有什么可怕。</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谁怕”是反问吗?这其实是对个人士气莫大的提振。一蓑烟雨任平生,既然拦不住风雨,那么我们就走进风雨中。</p><p class="ql-block"> 这是苏轼告诉我们的第二重境界:阴晴晦明,进退得失,都不过过眼烟云,没有什么可怕的,身在其中,心在其外,方得自在。</p> <p class="ql-block">  第三重:料峭春风吹酒醒,</p><p class="ql-block"> 微冷,</p><p class="ql-block"> 山头斜照却相迎。</p><p class="ql-block"> 这一句是个巨大的转折。苏轼在这里笔锋一转,说道“春风吹酒醒”。原来,刚才那番潇洒之语,是醉酒时的豪言,还能当真吗?</p><p class="ql-block"> 事实是:酒醒后的苏轼退去朦胧时脱口而出的热血,发现现实“微冷”,甚至还带着一点刺骨的疼痛。但也就在这时候,他对生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你看:淋了雨,风又寒,挺狼狈的,可是别忘了,还有“山头斜照”送来暖意。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体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感伤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p><p class="ql-block"> 这是苏载告诉我们的第三重境界:没有无法转圜的低谷,也没有无处逢生的绝境,身处微冷,记得抬头看看暖阳。</p> <p class="ql-block">  第四重:回首向来萧瑟处,</p><p class="ql-block"> 归去,</p><p class="ql-block"> 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你有没有想过,经过前面大快人心的豁达,这首词的最后为什么要说“回首”?</p><p class="ql-block"> 因为赶路的过程并不难,难就难在回首。扭过头,重看来时路的风景,尤其是那些“萧瑟处”。你要把所有的感受重新在心里过一遍:有没有负疚,有没有遗憾,有没有不甘,一切都都要仔细掂量、细细咂摸。回首的结论是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经过岁月的洗礼,心灵像小船靠岸,终于觅得了一份平静。此时,再看海面上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人生的一种体验而己。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p><p class="ql-block"> 泰戈尔的一句诗和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情感异曲同工:“人生雨季的阴霾,不再淋湿我的身,不再吹乱我的心,挂在我迟暮的天上,化成一朵亮丽的云。”</p><p class="ql-block"> 这是苏轼告诉我们的第四重境界:所有的经历都将在最后奖赏我们一颗从容平淡的心。回首往事,痛苦下沉,欣慰升起,此心安处是吾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