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酸粥赋

石凡昀

<p class="ql-block">  混沌初开,黍稷肇始;黄壤厚德,糜谷孕灵。河曲有粥,其味独绝:酸冽若朔风穿峡,温厚如春阳融冰。观其色也:金汤浮玉,云絮凝脂;嗅其气也:窖藏陈韵,酵化玄机。一碗承千载农耕之秘,五味纳九曲天地之精!</p> <p class="ql-block">  溯其源流,渺渺难考:或言神农播谷遗法,陶罐封存;或传戍卒苦守边塞,浆米自酵。黄土窖深,菌群暗涌;石窑瓮古,醴液潜滋。晨起老婆执木勺,搅动星月;暮归汉子捧粗碗,饮尽风霜。酸粥之成,必待浆米罐内,炕头温藏:采糜米之精魄,汲黄河之浑浆,纳地母之幽息,聚日华之烈芒。待罐口生白华如雪,启封时酸香透八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若论其味,刚柔并济:初入口如刀劈险峡,酸锋凛冽;再回味似月照平沙,甘韵绵长。佐以腌芥辣,泼油烹韭花,可令铁汉垂涎,蛾眉解颐。最是乡愁蚀骨时,一匙入口,万山崩雪:恍见娘娘滩头芦荻白,西口古渡夕阳斜;灶前娘亲鬓如霜,柴门犬吠炊烟直。酸粥之味,非唇舌可尽道,乃以血泪酿乡魂!</p> <p class="ql-block">  至若民俗渊薮,更蕴玄奥:婴孩初诞,以粥汤洗唇,祈其筋骨强健;游子远行,携酸浆为引,慰彼羁旅愁肠。社火祭神,必献醴粥酬天地;河灯渡厄,且撒酸米飨鱼龙。窑洞婚宴,酸粥压席,寓白头偕老之契;清明扫墓,粥酹坟茔,寄慎终追远之思。一碗粥,百代俗,味渗黄土,魂系苍生!</p><p class="ql-block"> 今观河曲,古味弥新:酸粥馆林立街巷,香飘四海;真空装远销南北,情寄天涯。游子归乡,先索酸粥润枯肠;宾客至诚,必荐此味洗风尘。更化民谚入戏文,融粥香入丝竹,二人台唱彻《酸粥情》,非遗榜上添华名。昔者果腹充饥之物,今成文化图腾之旌!</p><p class="ql-block"> 嗟乎!一粥之道,通于大道:酸中藏甘,似河曲人逆旅不言苦;朴极生华,如黄土地瘠薄偏产金。天地为甑,岁月作醅,熬煮出这—— 烈性的温柔,苦难的芬芳,永恒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欣赏薛振齐教授《酸粥赋》评点</p><p class="ql-block"> 《酸粥赋》,是一篇充满诗意与文化底蕴的赋文,它以“河曲酸粥”为题,从多个角度深入地挖掘了河曲酸粥的历史渊源、独特风味、民俗内涵以及文化传承等,堪称一篇文采斐然、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佳作。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领悟:</p><p class="ql-block">一、主题深刻,立意高远</p><p class="ql-block"> 文章以河曲酸粥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河曲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作者不仅仅是在写一种食物,更是在通过酸粥这一载体,传递出河曲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结尾处“酸中藏甘,似河曲人逆旅不言苦;朴极生华,如黄土地瘠薄偏产金”,更是将这种精神品质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使文章的主题愈是深刻,立意益加高远。</p><p class="ql-block">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以“混沌初开,黍稷肇始”等句,引出河曲酸粥的与众不同之处,总领全文;接着分别从“溯其源流”“若论其味”“至若民俗渊薮”“今观河曲”四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了河曲酸粥的历史渊源、独特风味、民俗内涵以及现代传承,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最后以“嗟乎!一粥之道,通于大道”收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三、语言优美,文采斐然</p><p class="ql-block"> 文章大量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铺陈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扩大了文章的内涵。例如“酸冽若朔风穿峡,温厚如春阳融冰”、“金汤浮玉,云絮凝脂”、“初入口如刀劈险峡,酸锋凛冽;再回味似月照平沙,甘韵绵长”等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河曲酸粥的独特风味;“晨起婆姨执木勺,搅动星月;暮归汉子捧粗碗,饮尽风霜”、“黄土窖深,菌群暗涌;石窑瓮古,醴液潜滋”,运用对偶,展现了河曲人民朴实的生活场景;“运用排比,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河曲酸粥的制造过程复杂而神奇。此外,文章还运用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和方言,使文章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韵味。</p><p class="ql-block">四、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河曲酸粥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通过对河曲酸粥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河曲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河曲人民的质朴、坚韧和乐观,以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五、文化内涵丰富,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p><p class="ql-block"> 文章不仅描绘了河曲酸粥的独特风味,还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如酸粥的历史渊源、民俗内涵以及现代传承等,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河曲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例如文中提到的“婴孩初诞,以粥汤洗唇”、“游子远行,携酸浆为引”、“社火祭神,必献头瓮醴粥酬天地”等民俗,展现了河曲人民对酸粥的特殊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使文章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p><p class="ql-block">六、总结</p><p class="ql-block">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无疑是一篇文采斐然、情感真挚、文化内涵丰富的佳作。通过对河曲酸粥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河曲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以及河曲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显现了作者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渊博的文学功底。绝对是一篇稀见的非常优秀的赋文。</p> <p class="ql-block">薛振齐教授简介:</p><p class="ql-block"> 1970.7. 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1970.8——1988.12.先后在河曲的沙泉中学、单寨中学和巡镇中学任教。1984年5月后,任巡镇中学教导主任,但始终未离开教学一线。1989.1.——到退休 一直在忻州师专(后升格为忻州高专和忻州师院)工作,任过师专的教务处长。</p><p class="ql-block"> 工作的四十来年,发表了十七篇学术论文,也写了一些小说和诗歌、散文,纸版的有的发表在《山西日报》文艺版、《忻州日报》文艺版和《忻州师专》的报纸和刊物上。当然更多的是发表在网络上。</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专注在古体诗词的学习和写作上。现已出版《薛振齐诗词》两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贵州茅台酒系列之石府家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