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思绪(代序)

北滕

<p class="ql-block"> 寻求心灵丰富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读《北戴河思绪》(代序)</p><p class="ql-block"> 奚学瑶 </p><p class="ql-block"> 运林要结集出书,嘱我写序,勉为其难,但又无法推辞,且不应推辞,犹如朋友整装上场,理应为之鸣锣开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早就相识,先以文交,后以友聚。他是个性情纯正、朴实的人,写的也是纯正、朴实的文章。以前,只是零星地读过他的一些文章,现在则得以通读全部,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观感。世上万物,很多东西可以作伪,而我独信,感性散文则难矣哉。文如其人,用在这一领域是最灵验的,运林的文章是这个规律的又一例证。因为感性散文是自我心灵的外延,性情的抒发,装不得假,装假者必露马脚。</p><p class="ql-block"> 他酷爱文学,孜孜不倦地读书写作,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写了这么多文章。然而,他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业余创作上,气闲神定,有感而发,不为做文章而做文章。因而,他的文章明快好读,无读书之累,犹如亲朋促膝闲谈,没有遮掩虚饰,有一种身心交会的愉快。读他的文章,便知他真实的人生,从小兴安岭童年的欢愉,到移家昌黎的艰辛,以及生活在北戴河海滨的安定自足,都写得明明朗朗,晓畅自然。感性散文的串连,常常是一部人生的自叙传,读其文,知其人生,也知其情性。系统读他的文章,我心里就更为踏实,他是真挚坦诚的人,是可以信赖,可以深入交往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书的编排颇有章法,既有纵向的“情系北戴河”“记忆浪花”,又有横向的“有限游踪”“凡夫情感”和“世间浅悟”。从小兴安岭到北戴河,是他人生中的纵向座标,而游历、阅读与思考则是横向座标,纵横结合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虽然平凡却是心灵丰富的人生。人很难使自己高贵,却可使自己高尚;执笔为文,执著寻求自我心灵与客观世界中美的世界,便可使人的精神品位不断升华,运林正是这样的自觉追求者。他生活、工作在北戴河,读写北戴河显然是他的主课。北戴河历来是散文家相聚的胜地,如今不但有众多的散文候鸟在这里匆匆飞过,也有羽翼渐丰的留鸟群生于此,长于此,歌吟于此。运林自然属于留鸟一族,冬夏春秋,都守望在北戴河这块明丽清净的土地上,静赏日出,动听涛语,不管是路桥台榭,还是峰亭楼塔、花草虫鱼、风霜雨雪,皆成笔下风景、眼中诗画。而且,不仅北戴河成了运林的描述对象,自身的审美情趣、人生追求,亦融进了北戴河,成了别人观赏的一只丰灵的鸟,成为这里人文中自成个性的一景,北戴河也因具备渐多文化内涵的文化人而更为美丽。 </p><p class="ql-block"> 他较之那些匆匆而过,只留下爪印足痕的候鸟们有更充足的时间读北戴河这篇隽永的散文,可以慢嚼慢咽,细品细评。春天的北戴河“梨花似雪,桃花如霞……无数名人的红顶别墅,在春日的照耀下透着诱人的神秘……”;夏天的北戴河“五彩缤纷”“游人如织”“海几乎沸腾了”;秋天的北戴河“海格外碧蓝,山格外疏朗,树格外斑斓”“凝重、沉静和朗润”;而冬天呢,有着“凝重的静谧,独到空旷的美”“雪后的北戴河纤尘不染,踩着洁白的大地拾级登山,身后会留下一串完整的诗行……”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色和不同的情致,这都是作者细品慢嚼出来的,较之只是盛夏热暑光临北戴河的散文候鸟们,他对北戴河的认识更全面,更富有立体感。不但如此,他还细致观察了北戴河四时之中的白天和黑夜、雨后和雾中、楼前与月下、街市与大海,进行全天候多角度的描述,使他笔下的北戴河更显得多姿多彩。这不能不说,是运林多年细致观察,日积月累的结果,这无疑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散文也不例外。深入挖掘身边的题材,是感性散文的一条坦途。犹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题材并不宏阔,但角度往往独到,说人之未说,感人之未感。人处一隅,视野易受限制,题材易窄,然而只要深挖井泉,同样能涌流汩汩泉水。北戴河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名扬四海的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倘将这里的现实与历史交融,人文与自然整合,文章的景深会更深远,内涵会更加丰厚,可以写出多少声扬遐远的好篇章!与《情系北戴河》不同的《记忆浪花》,则是对他心中的故乡小兴安岭童年生活的回忆。往事已旧,但却是陈年佳酿,有别一种滋味蕴涵在心头。这里多的是童年趣事,也流淌着童年纯真的情感波流,对亲人、对师长、还有总角伙伴、同学朋友,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依恋。孩提生活,无论是打猪草、制冰灯、滚铁圈、放飞纸船,打“懒老婆”……无一不充满了童话般的韵味。孩子清纯的眼睛里,也能真切地辨认是非善恶,公正无私的林场书记“小老邓”、慈爱敬业的初中班主任贾老师等人,都在他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其中《故乡雪》《母亲河》两篇文章,是颇值得称道的内容丰厚、文彩斐然的美文佳作。这样的文字多有意境,多么美:</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雪在记忆中总是如期而至,像亿万只玉色的蝴蝶,漫天飞舞。飞累了,舞够了,便安安静静地伏在蜿蜒起伏的山脉,静静地倾听大地母亲无比温柔的心语(《故乡雪》)</p><p class="ql-block"> 一入秋,风就变得清爽了,绵延起伏的小兴安岭又渐渐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五花山”景色,似火非火,如花非花,真是美极了。河水仿佛被大地吸去许多,以往若隐若现的石头也露出了水面,变瘦而又格外清澈的大河恬静地流淌着,夜色如水,明月高照,空山响流泉般的河水带着缕缕怡人的清风,让人顿生一种妙不可言的舒畅。(《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运林的文字长于作平实的叙述,以实在的具象见多的话,而当他一旦身心俱入,寂然凝虑时,他的神思也就飞扬了起来,花粉化成了蜜,粮食酿成了酒,使他的文章有了更绵长更优美的韵味。这种文字往往是心态十分舒徐,并对所描写叙述的对象,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过滤之后,才升华为艺术之精华——窃以为,这似乎应是运林文章提升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其它栏目中,也有着上述两栏的共同的特点,平实、明朗,反映了作者用笔之勤与思考之勤,更反映了他为人之真诚与正直,其中也不乏好文章与好文字。这些文字,除了描述之外,亦采用随笔手法,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生的经验,给人以启迪。为了节省篇幅,不作一一评述,愿读者详察细品之。</p><p class="ql-block"> 古语云:“咬定青山不放松”。倘认定一宗事业,为之奋斗十年二十年,甚至终生,我相信必然水滴石穿,有所作为。愿运林持之以恒,在散文领域不断攀登,再入佳境,更上层楼,无愧于北戴河这片好风景,无愧于进取向上、清白方正的漫漫人生。</p><p class="ql-block"> 愿共勉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02年11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奚学瑶,1946年生于浙江天台,长于上海,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70年后,在秦皇岛抚宁下乡插队并工作。1990年至1991年曾返回北大,为谢冕先生学者,从事散文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未名湖之偈》《散文的传统与现代化》《周培源传》《心岛鸥声录》《星云流水集》等,系《告别未名湖——北大老五届行迹》主编之一,曾编辑《浪淘沙》《东方文化》等杂志;创办过“秦皇岛文学讲习班”、首届“北戴河文学夏令营”等文学活动。中国作协和上海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原河北作协散文艺委会副主任、秦皇岛市文联创作院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