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四单元</p><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 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 </p><p class="ql-block"> 旅充满了乐趣。</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危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p><p class="ql-block"> 猜测与推想,锻炼的是学生提前研判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任何事情在发生之前必有端倪,学生阅读文章,要学会根据现有信息,来推测下一步可能会发生什么。推想对了,学生会产生一种对自己预判能力的肯定,推想不对,也会反过头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信息遗漏了,或调整自己的认知。这个过程都能够让学生阅读更专注、更感兴趣。</p><p class="ql-block"> 猜测与推想并不是天马行空,瞎猜乱想,一定要根据事情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价值认同去推测,要合情合理合逻辑。而要掌握这个规律,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讲,并非易事,需要长期诵读《老子》《周易》《黄帝内经》这样的哲学经典著作。因为《老子》的“谋未兆”思想、《周易》的变易思想、《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研判能力。</p> <p class="ql-block"> 第12课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p><p class="ql-block">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p><p class="ql-block"> 老屋在不断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始终坚挺地站在那里。老屋先后帮助了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他的慈爱之心温暖了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你看,“老屋到现在还站在那儿,边晒太阳,边听小蜘蛛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亡者,寿也。”意思是,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老屋总也倒不了的秘诀就是它的“以百姓之心为心”和“为人、与人”之“道”。</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1.《德道经》第三十一章“不积”。</p><p class="ql-block"> 2.《德道经》第七十七章“尽己”。</p> <p class="ql-block"> 第13课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p><p class="ql-block">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可以用来做放风筝的线,可以用来做晾小鸟尿布的绳子……凡是能用来帮别人解决问题的点子,我想学生的脑子里一定会层出不穷,因为他们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救世情节,能够帮助别人,是自己的荣幸,帮得越多,快乐越多。</p><p class="ql-block"> 如果胡萝卜先生知道他的长胡子能给这么多人带来帮助,他恐怕再也不会为胡子发愁了。顺着这个思路想,学生们是不是又会脑洞大开呢?</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三十一章“不积”。</p> <p class="ql-block"> 第14课 小狗学叫</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小狗既不知人,又不自知。学习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为我所用,为我所用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盲目学习,犹如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最终一无所获,反而迷失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猜测结局一定要顺着“回归自我”这个思路想。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发现自我、唤醒自我、做好自我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像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定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口语交际 名字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p><p class="ql-block"> 《黄帝四经·名形》:“欲知得失情,必审名察珍。形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大意是,名字和人的一生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想一生好运常伴,幸福相随,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心,按照万物运行的规律,去学习生活、待人接物,做到名行相应,名行相符,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 《黄帝四经·道法》:“见知之道,唯虚无有,秋稾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大意: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就随之确定。</p><p class="ql-block"> 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制度都已确立,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在正道中了。</p><p class="ql-block"> 可见人的名字有多么重要。取了一个好名字,还得用一生去践行它,不仅使名副其实,还要让名字的内涵更加丰富。</p> <p class="ql-block"> 日积月累</p><p class="ql-block"> ·人心齐,泰山移。</p><p class="ql-block">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p><p class="ql-block">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p><p class="ql-block">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p><p class="ql-block"> 符合道的规律,才能与道永存相同;把握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才能与德永恒相应;心身失于道德者,永恒在天地间存在的道德必然失于心身中。</p><p class="ql-block"> 具备德的品格者,道就会助之以德的能量;与德“一”能量的品格相违背者,道也就会弃之而去。</p><p class="ql-block">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共产党能取得革命成功,能建设好新中国,不正是有了无数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么?</p><p class="ql-block"> 这四句俗语都是在讲“人和”,即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这里的人心所向一定是符合道义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只有志同道合了,才能无坚不摧,金属也能砍断,泰山也能移除;志同道合了,才能出更多的诸葛亮,才能助力更多的好汉干大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