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直在想要写一篇关于赵天鹏烈士的文章,纠结于从哪个点上切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赵天鹏烈士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赵天鹏烈士的生平事迹,之前的史料与纪念文章中有过介绍与叙述,“赵天鹏(1903-1928),男,今浦东新区泥城镇横港村人。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之后在曙光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6月,赵天鹏奉命与周大根、唐兰生一起前往四团镇镇压国民党四团区东一乡行政局长、恶霸地主张沛霖,在完成任务返回途中与敌人相遇被捕。同年7月被敌人押赴四团刑场杀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缅怀和宣讲赵天鹏烈士的事迹时,讲的最多的故事就是这段“四团除霸”。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赵天鹏与周大根和唐兰生共同去执行中共地下党组织交办的到奉贤四团去镇压恶霸地主张沛霖的任务。任务完成后,三人在分别撤退返回途中,赵天鹏与唐兰生不幸在泰日桥被捕,不久后牺牲在奉贤四团一棵银杏树下。他的战友、我的爷爷周大根当时闻此噩耗后,化名“周务农”,奋笔疾书“网儿虽大,捉不尽东海之鱼;钢刀虽快,杀不尽天下贫民!”,严正警告国民党反动派当局,体现了一种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展现了革命者对敌人的蔑视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表达了对战友牺牲的深切哀悼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这种精神与英雄气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者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928年7月3日《时事日报》第三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1928年7月3日《时事日报》第三版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奉贤:张沛霖案续闻》的报道,其中提到当年“东一乡行政局长张沛霖被共匪枪杀一案”的一些细节,赵天鹏与唐兰生被捕被押至警备司令部,当时行刺尚有一人在逃。“业经县公安局查出:系南汇泥城人,名周根发。”“而昨日张弟玉声忽接到恐吓信,具名周务农,内称‘网儿虽大,捕不尽东海之鱼虾;武装虽利,杀不尽天下的穷人’等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到这里,我的思路忽然打开了。赵天鹏与周大根是同乡,是同学,更是亲密无间的革命战友。他们儿时一起玩耍,一起读过书。在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前,共同受到浦东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他们的老师林钧的影响,主动接受了新思想和先进理念。他们一起报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一起奔赴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一起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派,前往四团除霸,完成了党组织交办给他们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时代背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1 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叛变革命</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20世纪初的中国,蒋介石与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标志着当时中国国民革命的严重分裂。蒋介石在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而汪精卫则在随后的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最终导致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彻底决裂。这一系列的背叛行为,不仅使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损失,也使得赵天鹏与周大根等革命者面临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他们所处的浦东地区,反动武装组织的活动日益猖獗,白色恐怖阴云密布。在革命的低潮期,虽然斗争环境变得更加险恶,但在这样极为不利的背景下,赵天鹏与周大根的同乡、同学、战友关系显得尤为珍贵,他们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坚定信念成为支撑他们继续战斗的精神支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1.2 革命低潮与浦东的反动武装组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蒋介石与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的背景下,中国革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潮。1927年,随着国民党右派的清洗,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浦东地区,作为上海的门户,也成为了反动武装组织的温床。这些组织在蒋介石的默许下,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据历史记载,仅在1927年4月至7月间,就有超过300名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在浦东地区被杀害。赵天鹏与周大根,作为同乡、同学、战友,他们的革命征程正是在这样艰苦的背景下展开的。他们不仅面临着来自外部的白色恐怖,还要应对来自内部的分裂与动摇。在这样的逆境当中,他们坚持革命理想,坚定革命信念,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抵抗力量,与反动武装组织进行坚决的斗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赵天鹏与周大根正是以这种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勇敢地投身于浦东的革命洪流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赵天鹏与周大根的早期经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1 同乡、同学、战友的关系建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天鹏与周大根,两位革命者,他们之间是同乡、同学、战友关系的典范。他们成长于同一片乡土,共同经历了求学的岁月,在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林钧的思想启蒙与精神感染下,他们与其他同乡和同学等一道并肩作战,成为了革命的同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南汇县大团镇县立第六小学上学期间,在当时的体育教师林钧(中共地下党员,庄行农民武装暴动组织者之一)的培养和指引下,与同学金学成、周大根等人组成了读书会,阅读大量进步书籍,宣传革命思想,对当地影响颇大。后来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引下,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1926年9、10月间,赵天鹏毅然和封建家庭决裂,报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军事政治,期间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后又与周大根等在黄埔军校中的进步青年等一道,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转战江西、福建,后到广东,在潮汕受挫后,他与部队失去联系,历尽艰难险阻,只身回到了家乡。回到浦东后,赵天鹏在奉贤县曙光中学内,由林钧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同乡之情往往成为人们相互信任和依靠的基石。赵天鹏与周大根将同乡情谊,转化为共同的革命理想,绝非一朝一夕成就的。他们的同学关系,不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交流,更是在革命理念上的相互启发和不断激励。在革命的道路上,他们共同参与了党领导的数次行动,每一次的行动都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战友之情。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共同的信念和目标使然,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共同的战斗中锻造出的坚不可摧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2.2 共同参与革命活动的起点</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天鹏与周大根,两位来自同一故乡的青年,在历史的洪流中相遇,共同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的起点,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起点。在那个时期,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叛变使得革命陷入低潮,浦东的反动武装组织更是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天鹏与周大根在同乡、同学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结成了战友的关系,共同参与革命活动,成为了那个时代变革的推动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共同参与的革命活动,不仅仅是对旧社会的反抗,更是对新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在那个时期,无数像他们一样的青年,怀揣着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渴望,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赵天鹏与周大根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相连,他们的行动,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英勇,更是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共同参与革命活动的过程中,赵天鹏与周大根不仅在行动上相互支持,更在思想上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他们通过参与地下党组织的会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起分析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制定出适合本地实际的革命策略。他们的行动,是基于对革命理论深刻理解的实践,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得他们的革命活动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执行任务:镇压首恶分子张沛霖</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3.1 组织决定与任务安排</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赵天鹏与周大根的革命生涯中,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决定与任务安排是他们行动的指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当时因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叛变,革命暂时处于低潮时期,形势十分险恶,浦东地处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一部分土豪劣绅趁机拼凑了一批反动的民团武装,四出骚扰,欺压百姓,横征暴敛,疯狂倒算。不仅如此,敌人千方百计地搜罗一些曾混入革命队伍的动摇分子和投机分子,刺探我革命情报,暗杀地下革命同志,妄图扑杀浦东地区仅存下的革命火种。在这种情况下,我党在浦东的地下组织遭到敌人一系列的严重破坏,许多联络点被查抄,大批革命同志被捕入狱,中共浦东地下组织的活动中心——曙光中学(曙光中学在当时是中共地下党组织上海浦东地区的一个革命中心,是奉贤、南汇、川沙等县中共地下工作者的联络、聚会点)也被敌人封闭,革命群众受到极大压抑,给党的工作造成极大困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破除这一局面,中共浦东特委决定以“红色恐怖反对白色恐怖”,派人暗中处决一批危害最大的首恶分子,奉贤四团的张沛霖就是其中一个。组织上经过深思熟虑,将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赵天鹏与周大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选择派谁去执行镇压首恶分子张沛霖的任务时,考虑到赵天鹏在浦东地区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和周大根在军事行动上的卓越才能,组织上决定由赵天鹏与周大根共同担任行动的执行,并由一名叫唐兰生的地下党交通员指引一同前往。他们密切合作,制定了详尽的行动计划,从鲁家汇出发,经过精心策划的路线,最终成功地对张宅进行了突袭。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体现了组织在任务安排上的智慧和效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3.2 从鲁家汇出发至张宅的行动细节</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赵天鹏与周大根的革命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危险。从鲁家汇出发至张宅的行动,是他们共同执行任务的一个缩影。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们必须采取隐秘而迅速的行动,以镇压首恶分子、恶霸地主张沛霖。行动前,他们仔细研究了浦东四团的地形图,利用夜色掩护,由熟悉南四团情况的中共地下党员唐兰生从鲁家汇出发。1928年6月16日傍晚,天上下着毛毛细雨,他们一行3人来到了四团镇北街张宅,由唐兰生在门口警戒,赵天鹏与周大根两人径直走进张家。刚进门就碰上张沛霖的堂弟、南汇泥城乡政局长张玉声。张玉声认识周大根和赵天鹏,知晓他们的来历,深夜突然相遇,知道“来者不善”,于是慌不择路跳墙逃走。周大根与赵天鹏以此行组织交办的任务为重,无暇顾及张玉声的行为,继续朝房内走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沛霖当时是国民党奉贤县东一乡行政局长(相当于乡长),是当地有名的恶霸地主,他与他的小老婆汪文达曾伪装开明进步,刺探我情报,多次到奉贤南桥向反动派告密,破坏我党地下组织,罪大恶极。他俩打听到张沛霖确实在家后,唐兰生在门口警戒接应,由赵天鹏和周大根闯入内室,碰巧张沛霖刚吃好晚饭,在家闲坐,毫无戒备。于是,他们历数其罪状,当场击毙了张沛霖。刚准备撤出,不料张沛霖小老婆汪文达由内房奔出,呼天嚎地,扭住赵天鹏不放,为了尽早脱身,赵天鹏不得不拔出匕首刺伤汪文达,然后退出张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他们坚决执行组织交办任务的意志与决心,也体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悲剧转折点:赵天鹏被捕与牺牲</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4.1 泰日桥附近的不幸被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泰日桥成为了赵天鹏命运的转折点。就在这次执行镇压恶霸地主张沛霖的秘密行动成功后的返回途中,赵天鹏与唐兰生不幸在泰日桥附近被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执行完处决张沛霖的任务后,他们立即按原计划趁黑夜分路返回。周大根取道奉城,沿海塘绕道回沪;赵天鹏和唐兰生一起,出西北夜行,准备先回鲁家汇,因为他俩公开身份是南汇县立鲁家汇观涛小学的教员和校工。谁知因天黑迷失方向,当夜十一时在奉贤县泰日镇与警察遭遇,即被带到警察局盘问,后又发现赵天鹏身上有血迹并携带手枪,故又被带到县公安局。第二天,张沛霖的小老婆汪文达赶到南桥,认出了赵天鹏,并说还有一个人,但不是唐兰生。随后,赵天鹏即被解往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赵天鹏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已暴露,为了掩护其他同志,在敌人面前,毅然承认枪杀张沛霖是自己一个人所为,与别人无关,要求释放唐兰生。被捕后的赵天鹏面对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坚决不泄露党的机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说道:“勇气是抵抗恐惧、控制恐惧,而不是没有恐惧。”赵天鹏在狱中的表现,正是对这一名言的生动诠释。尽管组织进行了多次营救努力,但最终未能改变赵天鹏的命运。他的牺牲,成为了革命史上的一段悲壮篇章,也成为了后来者学习和缅怀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4.2 牢狱中的不屈与组织的营救努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赵天鹏不幸被捕后,他先被关押在浦东的监狱中,面对严酷的审讯和非人的待遇,赵天鹏展现出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意志。据历史记载,他在狱中遭受了连续多日的拷打,但始终没有透露任何组织的秘密,他的坚贞不屈成为了狱中同志们的鼓舞。与此同时,中共浦东特委并没有放弃对赵天鹏的营救。他们策划了多套方案尝试获取赵天鹏的释放。尽管这些努力最终未能成功,但组织的不懈尝试体现了革命同志间深厚的情谊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定承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五、赵天鹏的最后时刻与英勇就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5.1 银杏树下的最后对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银杏树下,赵天鹏面对着敌人的枪口,他的眼神坚定,没有丝毫的恐惧。这棵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银杏树,仿佛也感受到了赵天鹏的不屈精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赵天鹏与周大根作为同乡、同学、战友,共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共同参加了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南昌起义”,也曾一起在与浦东的反动武装组织中进行坚决的斗争,共同参与了镇压首恶分子张沛霖的任务,展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勇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天鹏在泰日桥不幸被捕后,他并没有屈服于敌人的严刑拷打。在牢狱中,他以不屈的意志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激励着狱中的同志们。尽管组织进行了营救努力,但最终未能改变赵天鹏英勇就义的命运。在银杏树下,面对着生命的最后时刻,赵天鹏高唱《国际歌》,用歌声和口号表达出他对革命理想的坚持和对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大根(周务农)为赵天鹏烈士的题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天鹏的牺牲,成为了周大根心中永远的痛。周大根在赵天鹏牺牲后,化名“周务农”,愤怒地写下了一封警告信,奋笔疾书:“网儿虽大,捉不尽东海之鱼;钢刀虽快,杀不尽天下贫民!”,誓言要对抗反动势力,为战友报仇。这22个大字,字字千钧,铿锵有力,严正警告国民党反动派当局,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英雄气概。周大根的坚定决心和宣言,不仅体现了要为战友报仇的决心,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赵天鹏的英勇牺牲以及周大根于1938年12月16日在打响了浦东抗战第一枪的“汇角战斗”为国捐躯,成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在新时代继续被人们广为传颂、传承与发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5.2 高唱《国际歌》与口号的壮烈场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赵天鹏面对即将到来的牺牲,他选择了以一种最震撼人心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在银杏树下,面对着即将执行死刑的枪口,他高声唱起了《国际歌》,那激昂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歌词,成为了他最后的战斗宣言。他的声音穿透了黎明前的黑暗,唤醒了无数沉睡中的革命者,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进。赵天鹏的壮烈牺牲,成为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他的精神在战友们及后来者的心中点燃了不灭的火焰,成为了革命精神代代传承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六、周大根的愤慨与行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6.1 化名“周务农”与警告信的撰写</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赵天鹏不幸被捕并英勇就义之后,周大根化名“周务农”,以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继续进行革命斗争。他深知,革命的火种不能熄灭,必须以更加隐蔽和坚定的方式传递下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周大根通过撰写警告信的方式,向那些反动势力发出了无声的抗议和坚决的警告。这些警告信不仅传递了革命的意志,也成为了激励同志们继续战斗的号角。周大根和战友们的行动,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一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6.2 对抗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与宣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赵天鹏与周大根的革命生涯中,他们面对反动势力的压迫,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坚定决心。赵天鹏被捕后,在牢狱中面对严刑拷打,他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以高昂的斗志和对革命理想的忠诚,激励着狱中的同志们。周大根在赵天鹏牺牲后,化名“周务农”,以更加隐蔽的方式继续对抗反动势力,他撰写的警告信中,字字铿锵有力,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强烈谴责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们的行动和宣言,不仅在当时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赵天鹏与周大根等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战斗,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身上的故事和无惧牺牲的事迹,成为激励后世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影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7.1 赵天鹏与周大根的牺牲对后世的启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大根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天鹏与周大根的革命之路,不仅是同乡、同学、战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与牺牲精神的生动体现。他们的故事,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赵天鹏在银杏树下的最后对峙,以及高唱《国际歌》的壮烈场面,成为了革命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无数后来者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周大根在赵天鹏牺牲后化名“周务农”,以笔为枪,撰写的警告信,不仅表达了对反动势力的愤慨与誓言,更传递了革命者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的决心,直至战斗到最后一滴血而英勇牺牲。周大根在1938年12月16日率领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保卫二中”将士与日本侵略者发生的“汇角战斗”中,与其他27位勇士一道,奋勇杀敌,为国捐躯,鲜血染红了东海滩。他们的牺牲,对后世的启示在于,革命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通过具体行动来体现和传承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位于上海市四团中学的赵天鹏烈士纪念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天鹏与周大根的英勇事迹,正是这种凌云壮志的体现,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今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使命所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7.2 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赵天鹏与周大根的革命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青年的心灵,激励着他们为理想和信念而奋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扶贫、支教、环保等社会服务中,他们的行动正是新时代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青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赵天鹏和周大根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命精神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等,革命故事和精神得以迅速传播,影响着更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个烈士英名,组成了中国历史上空璀璨的星河。对英雄楷模最好的致敬,就是引导全社会了解英雄故事、感知英雄情怀、领悟英雄精神、学习英雄品格,形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个平凡人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获得不平凡人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追思过去,是为了更好前行;对于英烈最好的缅怀,就是持续奋斗。民族复兴的关键航程,呼唤英雄荟萃,需要激荡雄风浩气。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汲取力量、勇毅前行,不忘初心、传承使命,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必将由我们书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根铸魂育新人,担当奉献话传承。培根和铸魂,意味着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坚持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担当和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要树立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责任意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承担责任,努力做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时代的接班人,就应该将革命先辈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注:</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本文的撰写过程,运用了WPS AI的辅助形成了写作大纲,并搜索产生了部分段落;在周大根为战友赵天鹏烈士牺牲后题词的意义上,尝试与DeepSeek进行了对话交流。整篇文章的一些历史细节与背景资料,参考了《周大根烈士纪念文集》等一些资料书籍和网络上发表的纪念赵天鹏烈士文章等,根据作者自身的理解与解读写成此文。如有不当之处,还请予以批评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周大根烈士之孙:周亚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2025年2月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