栟茶古镇

靓靓

<p class="ql-block">  栟茶古镇位于南黄海之滨,是镶嵌在如东、海安、东台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长篇小说,从西周时期就开始记录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人文历史的积淀。栟茶又名南沙,由古代海水冲击逐渐聚沙成陆,唐代初期建盐场,慢慢有移民居住。据传,这里曾生长一棵栟树(棕榈树),一棵茶树,二树均高逾丈,冠大如盖,出海打渔的人均以此二树为坐标,过往来去,继而设摊易货,搭棚为居,凿井成市,形成栟茶地名。栟茶这两个字,经常被人们读错。栟不读拼,而读ben的第一声,与奔字同音。栟茶作为地名,自唐宋以来,就一直沿用至今。栟茶古镇过去作为一个古盐镇,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云集,店铺林立,家家丰裕,户户殷实,为古镇留下了众多的古建筑。青色的石板路,斑驳的街巷,历经风雨的古桥,处处充滿了厚重的历史感。不仅如此,栟茶古镇还蕴藏着红色革命斗争的历史,是重要的历史人文景点之一。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朴实,崇文重教,贤哲荟萃,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教育之乡、海鲜之乡、长寿之乡。</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曾经在如东生活过,因此栟茶属于我故乡的一座古镇。从小到大,我不知来过栟茶多少趟。阔别许多年之后,我在今年的正月初三又驱车来到了这里。一走进古镇,就能见到古街上的许多牌坊,虽然大小、高矮、款式不一,但都精致大气,很有特色。但凡牌坊,必定和当地的人文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宋代至清代,仅世居栟茶的徐氏、蔡氏、缪氏三大名门望族中,就走出过一个状元,一个榜眼,19个文武进士(文进士14个、武进士5个),23个举人,37 位监生、贡生。由于栟茶多世代高门簪缨之族,据说历史上在栟茶朝廷敕建的牌坊就有7座之多,古镇的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可见一斑。哪怕时到如今,栟茶中学的办学水平也是名列前茅,曾经从这所学校里走出了两名中央委员和省部级领导、三位将军和数十个全国资深的专家学者。</p><p class="ql-block"> 在栟茶的石板街,有原审计长李 金华先生的旧居。1985年9月,他受命进京担任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时年才42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李 金华担任副审计长后,于1988年参与了打击“官倒”、整顿中信、光大、康华、工商、农信等“五大公司”的 审计活动,这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事件。1998年,李 金华接替郭 振乾出任审计署审计长,全面负责审计工作。他上任不久,国家审计署便受命联合财政部等八个部门对全国粮食系统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专项审计行动,目标直指“骗取国家补贴、贪污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审计机关有5万多人参与,成为审计署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审计行动。1999年6月 26日,当李 金华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完《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的报告后,掌声四起。当时的《中国经济时报》,在事后援引部分委员的话时,用了“多年来最好的一个审计报告”的评价。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60岁的李 金华经温 家宝总理提名连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从1985 年起,李 金华审计生涯长达23年。</p><p class="ql-block"> 沿拼茶古镇老街步行百余米,就会看到一道特别的风景,一家老字号烧饼铺隐藏在青砖黛瓦之间,许多人在烧饼炉前排着长队,等着购买烧饼。烧饼炉旁,师傅正娴熟飞快地加工着烧饼。揉面团、放馅料、开炉烧这些承载着古镇居民传承了百年精工与诚心的步骤,烙出了“酥、香、鲜”的烧饼,形成了石板街上的一道味觉风景。师傅手法娴熟,速度之快,让人眼花缭乱。烧饼出炉时,金黄色的烧饼上翻滚着白色的蒸汽,裹着馅儿和芝麻的香气,我不禁下意识的咽下一口口水,这就是鼎鼎有名的一柱楼烧饼。说起一柱楼烧饼,它与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的“一柱楼诗案”有关。一柱楼诗狱的主角是拼茶人徐述夔,他是清乾隆三年(1738)的举人,因诗案震惊全国,名入《辞海》条目。一柱楼烧饼铺就是当年一柱楼的遗址。传说有一年严冬大雪,乾隆游西湖,吟了三句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最后一句实在想不出来了。爱臣沈德潜鞠跽而前说:“请皇上赏与臣续”,乾隆答应了。于是沈德潜续了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乾隆称赏,解貂裘赐之,可见乾隆对沈德潜的赏识。栟茶举人徐述夔感叹明朝的消亡,就从“大厦将倾,一柱难支”中取义,为自己的小楼取名“一柱楼”。康乾年间,徐述夔在一柱楼吟诗作对,品茶会友,一柱楼阅尽文采风流。沈德潜非常推崇徐述夔。撰写了《徐述夔传》一本。沈、徐二人去世后,于乾隆四十三年八月,徐氏后人因隙遭人攻讦。乾隆根据《徐述夔诗》、沈德潜《徐述夔传》认定:“举人徐述夔在一柱楼诗稿内。系怀明朝,暗肆诋讥,谬妄悖逆,实为罪大恶极。死了也要剖棺戮尸,诛九族,以伸国法。将东台县知县涂跃龙、藩司陶易、扬州知州谢启昆革职,押送北京严讯。将沈德潜所有官爵及官衔谥典尽行革去,乡贤祠牌位一并撤出。所赐祭葬碑文扑毁,磨毁字迹。”在一柱楼烧饼铺对面的广场围墙上,有一组铜塑壁画,就直观地记录了一柱楼诗案。有人说,吃栟茶烧饼,吃的是烧饼,品的是历史,长的是见识,这话确实有道理。虽然一柱楼的历史尘封已久,但在“一柱楼”悠长的饼香里,一只烧饼炉便延续了一种情坏,烤出了一种文化,一柱楼的故事也在街头老尾的拐角处,流传在隐隐约约的传说里,刻印在老百姓朴实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在古镇石板街中段关帝庙的斜对面,一个用笼屉高高垒砌的幌子上写着“栟茶土包”。栟茶土包由80后夫妇蔡青青、薛凌云创办,蔡青青是栟茶名门蔡氏的后代,“土包”制作技艺在蔡家祖祖辈辈传承。栟茶土包保持地道、纯正的栟茶本土风味,采用传统老酵发面工艺,这样制作出的包子吃起来有嚼劲,自带天然的面粉香气,在家复蒸时面皮不易烂,能还原刚出笼时的口感。肉包用“太湖土猪”的夹心肉为主要原料;蟹黄包选用本地海边滩涂草荒田的野生河蟹,加上肉包原来的馅;萝卜丝包选用本地“百日”萝卜,以及“小春红”虾米为主要原料,加入优质的山东生姜、本地小香葱等制作,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栟茶土包始终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精细制作,保留最原始、最朴素原汁原味的肉香味,没有高科技,有的只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热气腾腾、香香喷喷、柔嫩柔嫩的“栟茶土包”,轻咬一口,鲜美无比,美味流连于齿频、绽放于舌尖,满嘴都是家的味道。其实,烧饼、肉包……这些吃食,别的地方也有,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非要到栟茶吃才最有味道。其实我们吃的早已不单单是某种吃食,而是蕴含在其中的栟茶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在老街第一道牌坊的左近,有一条幽静的老巷,坐落着一座大东旅社。1928年,留法经济学博士中共早期党员徐一朋回乡创建栟茶中学并任校长。他看到栟茶商贸日渐繁荣,外地往来人员较多,决计建一座旅社。他在妙香庵巷口建起临街两层的青砖灰瓦楼房,前店后宅,店铺屋架为穿斗式结构,进深六界。大门墙以青砖嵌线,图案凸现,线条流畅,欧式风格十足,外观秀美。客房皆推窗亮格,古朴典雅,在古镇栟茶迥然独具。大东旅社落成后,成为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1941年4月26日,为扩大江北抗日根据地,陈毅、粟裕到栟茶建立苏中军区,粟裕担任首任司令员,二人就下榻在大东旅社。打理旅店生意的是一个叫王保田的年轻人。他很机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特别在抗战最为紧张的1940-1941年期间,地下工作者在大东旅社秘密联络较为频繁,王保田虽知随时有危险,但他都机智地做好掩护,从无差池。当年有部名为《51号兵站》的谍战剧电影,该剧讲述了上海地下党运送军需物资支援苏中解放区的故事。51 号兵站是我新四军物资转运站,大东旅社就是《51号兵站》的原型。抗日战争期间,大东旅社为苏中军区四分区传送情报、掩护党组织负责人,经历过多少次惊险,最终化险为夷。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织在栟茶组建鸿济公司,负责上海至苏中、苏北战场人民解放军军需物资的筹集和运送。当时镇上特务活动猖獗,王保田就像电影《51 号兵站》的店主那样从容应对。由于王保田机警灵活的斡旋,大量枪支、弹药、棉衣被,源源不断地通过海上通道运往合德、连云港等地,有力地支援和推进了苏北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p><p class="ql-block"> 初三的栟茶有些小雨,踩在青石板上,听雨声嘀嗒。走得慢些,再慢些,将光阴揉进古巷。石板路旁的墙上,画着撑着雨伞走在石板街上的姑娘,恍惚间仿佛走进了戴望舒的《雨巷》,那墙上便是诗里的姑娘。如今的栟茶,街还是那条街,河还是那条河,但它在历史的沉淀中更加散发出浓厚的弥香和底蕴。沿着那条班驳的老街和古河,栟茶的街头巷尾,斑驳爬上青砖,瓦片已经磨损,连地上青石板的纹路都不再那么清晰,但它依然散发出一种古老的神韵,似乎在向我诉说着饱经沧桑的历史和文化。古镇的每一寸土壤都蕴藏着永恒的记忆,既有古代盐业的鼎盛繁华,也有抗战时期留下的红色烙印,更有那些依然屹立不倒、见证风雨沧桑的古建筑群,这些都是栟茶古镇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栟茶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脉络、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海洋文化特色,绽放着永不磨灭的光芒。只要人们来到栟茶,便会沉浸在这份悠长的历史韵味中,体验那份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