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辈曾是移山人一一解说古代神话《愚公移山》

郭明志49957417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古代神话产生的年代久远。远古先民的口头创作经过文人的整理记彔而传世。“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文字简略。“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文字描写较详。以下《愚公移山》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与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无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b></p><p class="ql-block">一一《列子湯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愚公移山”是寓言,也是神话。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和寓言故事,都是用一种象征隐喻性思维来表达远古先民的一种抗争精神,弱小者反抗強大者的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神话故事中的山和海,人和鸟都是一种象征意象、原型意象,分别象征客观环境和人物,象征客体的強大与主体的渺小。正是在这种大小強弱悬殊的冲突中显示主体人格精神的崇高。古代神话中的愚公、精卫、后羿、女媧等人物形象,移山、填海、射日、补天等意象,在历史上己有正面的定位,已经成为一种稳固的民族精神的原型,深深地化作文化的积淀。正如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所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同时也是在用干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在我们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长夜。</b><span style="font-size:20px;">”(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神话原型意象在后世代代相传,在一代代人的心底默默传承着,激励着我们民族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对种种灾难的挑战。保证了我们这个民族能够顽强生存下来,度过漫漫的长夜而走向光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话对于文学和文化的意义,不仅是传奇故事的复述,更是一种直面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激励。在中国文学史上,愚公和精卫的神话原型,就在一代代诗人的笔下传递而表达当下的情感体验。略举几例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代张耒《山海》:“</span><b style="font-size:20px;">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深谷为陵岸为谷,海水亦有扬尘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代王世贞《杂言五首其三》:“</span><b style="font-size:20px;">愚公移山卫填海,呼日东走岱西行。秦皇采药求上升,傅节比义取公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代陈恭尹《答潘子登》:“</span><b style="font-size:20px;">精卫填海海未乾,愚公移山山可裂。山崩海竭必有时,此心不与天壤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对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神话有着共同的理解认知,而且从沧海桑田变化的角度,解释了神话的合理性,指出愚公若愚背后的理性。人们共同赞扬看似愚笨落后所蕴含的执着坚定的信念。“</span><b style="font-size:20px;">山崩海竭必有时,此心不与天壤灭”</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多么热烈的赞扬!赞扬的是“此心”,并不在此事。“此心”指的就是人的精神,即移山精神!《愚公移山》表达的寓意,比喻象征的意义,就是这种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精神。如果用直接的说理来表达,即荀子《劝学篇》所说“</span><b style="font-size:20px;">锲而不舍,金石可镂</b><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以上所引宋明清人咏愚公的诗看,可见原型意象的代代传递。唐代诗人张九龄《杂诗五首》:“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他说人的一生如果都朝着理想目标努力,可能还会超过愚公!张九龄明确赞颂这种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精神。更加明确指出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努力值得推崇。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诗人气质的毛泽东更是别具慧眼,对这个寓言故事作出全新的现代阐释,成为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典之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十年前每个中国人都十分熟悉《愚公移山》。大力提倡愚公精神,古为今用,就是要发扬这种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精神建设新家园。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古代的中国人和近现代的苦难的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无论古代近代现当代,中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取得辉煌成绩都是应该充分肯定和尊重的。远的不说,几十年前的北大荒被开垦成良田,太行山崇山峻岭间修成红旗渠,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成为通途,中国航天科技的辉煌等等,无一不是靠的这种精神。回顾我们经历过的岁月,我们都是愚公精神的实践者,我辈同是移山人!更近的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在事业上,在个人的专业兴趣爱好上,无论务工、务农、治学,能够取得成就进步,无一不是挥洒汗水,锲而不舍精神的结果,没有捷径可走。有位书法家就说过,“我的字就是用纸堆起来的,就是用海量墨水润出来的!”古代书法史上更有智永“笔塚”,王羲之“墨池”的佳话。没有什么弯道超车奇迹,偷机取巧终不能成原创,贪走捷径终不能成大业。蛮荒原始的古代需要愚公精神,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未知世界的探索,陌生事物的认知,重大科技的攻关,都是横亘在面前的高山。你绕不过去,你搬不了家,你不能躺平!你要面对,要探索,要认知,要超越,首先需要的,就是移山的勇气和毅力。对于个人,对于民族,对于国家,都需要有这种精神。移山精神万古传,浩然正气天</span>地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话寓言,是比喻,是象征,在长期流传中已经具有集体的共识,不能当作现实情景加以解说,更不能用寓言故事的片断情节作为论据而随意发挥。这是解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常识。愚公智叟的命名即含反讽,愚公不愚,智叟短视,字面表象,岂可当真!从文学的哲学的角度对《愚公移山》的故事作进一步解读和演绎的是唐代丘鸿渐《愚公移山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愚公移山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唐 丘鴻漸</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止萬物者艮,會萬靈者人。艮為山以設險,人體道以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議其利害也。昔太行聳峙,王屋作固,千巖糾紛,萬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結,聯源流而飛泉積素。爰有諄諄愚叟,面茲林麓,愴彼居之湫隘,懲祁寒之慘毒。激老氏之志,且欲移山;當算亥之年,寧憂就木。乃言:“日月無私照也,山則蔽之;春夏無伏陰也,山則藏之。傾阻我比屋,擁隔我通逵。我將拔本塞源,使無孑遺。得則為功之美,否則為身之恥。終當詒厥孫謀,施於翼子。”於是協室而一乃心力,荷擔而三夫傑起。畚斫斯備,其功聿修,於澗於沼,爰始爰謀。一之日土墾石鑿,二之日崩崖隕嶮,三之日夷峰彌壑。雲林催以蓋偃,火石迸而星落。爾其洞突堙塞,陰陽交錯。飛禽走獸,魄褫氣懾,而不復巢居穴托;王喬偓佺,低回頻蹙,而無所驂鸞駕鶴。山神操蛇聞之,乃壯其功,深其計,將懼不已,先謁於帝。命夸娥二子,發神威,振猛厲,始將怒目決眥,終欲飆舉電逝。遂乃斡碭莽,挾崔嵬,下拔乎三泉,上衝乎九垓,突兀雲動,磅礴天回,遽投雍朔,而不復來。世人始知</b><span style="font-size:20px;">愚</span><b style="font-size:20px;">公之遠大,未可測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倘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當困蒙,往必遇蹇,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歎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齊物同於指馬。我修詞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無成與有成,諒歸功於大冶。</b><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篇赋是唐代诗人丘鸿渐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独特解读与演绎。文章以“止万物者艮,会万灵者人”开篇,构建起自然与人类的主客体关系。传承并深化了《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故事内涵,强调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冲突,突显了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毅力,还探讨了人、自然与神的关系,以及世间事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等哲学问题,具有较深的思想深度。赋的开端讲述的是在这个浩瀚的宇宙中,有一种力量能够止息万物,这种力量就是像大山一样的人类智慧。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这种智慧具有天然的屏障作用,也能如同大道一般,贯通天地,连接神</span>明<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进一步详细描写移山的情节过程,铺叙山峰的险峻高寒,显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说明移山的缘由,继而生动叙写移山的过程和结果。这篇赋在历代咏愚公的诗文中别开生面,艺术化地明确表达关于信念勇气和智慧,关于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这篇赋文辞华美,气势恢宏而蕴含哲理,是理解愚公移山神话寓言的优秀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代移山动地哀,时光如水不重来!</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