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深情《别梅坑》

兵心忠义

<p class="ql-block">  诗言志,宽广的胸怀著就不朽的诗篇。一首《别梅坑》,七律八行,阅后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文为纪念长征胜利九十周年,转载辽宁军艺星光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的文章。题目是《别梅坑》。文学主编李凤岐、编发主编李世全、总编辑張艳丽。</p> <p class="ql-block"> 《别梅坑》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在1934年10月离开梅坑时所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好友何叔衡的惜别之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p> <p class="ql-block"> 1934 年 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即将战略转移,出发前夕,林伯渠特地来到云石山梅坑告别他的老战友何叔衡。临别时何老将身上穿着女儿编织的毛衣脱下,赠送给 林伯渠作纪念。林伯渠接过毛衣,满含热泪作《别梅坑》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别梅坑》原文</p><p class="ql-block">共同事业尚艰辛,清酒盈尊喜对倾。</p><p class="ql-block">敢为叶坪弄政法,欣然沙坝搞财经。</p><p class="ql-block">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p><p class="ql-block">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充满了离别之情和对未来的希望。‌诗中描述了两人彻夜长谈的情景,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共同事业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颂扬,也是对革命事业坚定信念的表达。林伯渠与何叔衡的分别,象征着他们在革命道路上的不同选择和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革命者的牺牲精神和深厚的战友情谊‌。</p> <p class="ql-block"> (军艺星光编辑部的主编们,怀着对老一辈革命者的崇敬心情,用文字配图片的形式,以《别梅坑》为题,编辑了一组连环画,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加深了读者对这首诗篇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1)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军委作出战略转移决定。</p> <p class="ql-block"> (2)出发前夕,时任财政部长的林伯渠特地来到云石山梅坑,告别他的老战友,时任 最高法庭主席的何叔衡。</p> <p class="ql-block"> (3)因何老要留守中央苏区,何老特备下酒水和花生,共饮话别,苏区二老一直谈到 深夜。</p> <p class="ql-block"> (4)临别时何老将身上穿着女儿编织的毛衣脱下,赠送给林伯渠作临别纪念。</p> <p class="ql-block"> (5)林伯渠接过毛衣,满含热泪作《别梅坑》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 (6)林伯渠穿着这件蕴含着战友体温的毛衣,跟随中央红军过雪山草地。一路艰难跋涉 , 最终到达陕北。</p> <p class="ql-block"> (7)何叔衡留守苏区,常辗转于江西、福建等地,躲避敌人的追剿。1935年2月24日, 何叔衡在福建长汀的一次突围中壮烈牺牲。践行了自己“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的铿锵誓言,时年59岁。</p> <p class="ql-block"> (8)解放后,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林伯渠一直将这件毛衣珍藏在身边,作为对亲密战友的怀念。林老去世后,其夫人朱明根据林老遗愿,于1961年将毛衣捐赠给 中国革命博物(今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文配图中的绘画者是著名画家刘 辉 ,编文为谢存焱 刘 强。故事来源,国家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