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玄鸟-殷墟博物馆文物摄影与简评

流水今日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自从1928年开始考古发掘,中间虽有间断,但整体延续至今,被誉为<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殷墟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但20世纪早中期精品多流于台湾地区乃至国外各博物馆,20世纪50-80年代文物也多藏于国家博物馆或省博,20世纪80至今的考古文物虽多留安阳本地,但这些精美文物也大多受制于展览效果。</p><p class="ql-block">这次24年初开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弥补了这一点,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宗庙宫殿区隔河相望,是遗址公园区划中的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一、博物馆印象</b></p><p class="ql-block">这次新馆总投资约10.6亿元,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2.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共4层,地下1层、地上3层【地上是展厅】。</p><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新馆采用了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的设计方案,以绿野草台、鼎立大地、层叠深邃、青铜装裹为形,展现了商代青铜器的双层纹饰,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意义的“中华之范、文明圣殿”。</p><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的运营极为勤勉,8点半开馆,5点半闭馆,比大部分博物馆都要多一个小时,全年无休,并且有夜场【夜场曾经免费】。</p><p class="ql-block">通往博物馆的路上刻有商代历代先公先王的日名</p> <p class="ql-block">建筑上的艺术牌匾为甲骨文“天邑商”,辅以对称的青铜器兽面纹,整体外观设计合格,配得上这家关注度极高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作为遗址博物馆的一部分,具有特殊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条例》等相关法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这样的价格设定,一方面可以保障遗址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文物进行更为细致和专业的展示。【当然,殷墟博物馆不在遗址内,去</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王陵区和宗庙区遗址都需要另外买票,这一点不友好</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目前殷墟博物馆新馆门票全票80,老人及研究生以下学历学生半价】</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但还是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门口检票都需要排长队,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个人认为殷墟博物馆收费可能还和安阳经济有关,作为安阳的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该博物馆的附属消费是地方增加收入的重要手段。</span></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入口大厅,上方是殷人神话中的玄鸟,取自“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整体设计优秀</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楼大厅留足了空间,也做了许多细节设计,有很多适合拍摄留影的地方【顺便说一下该博物馆不同地区温度不一致,大厅较冷,需穿外套,展厅内偏热,需脱掉外套,和山东博物馆的全馆供暖有别】</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楼扶手电梯旁的甲骨文刻辞</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楼北端影璧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以传说中的商汤箴言展现商周文化的一种革新精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二、博物馆一楼展厅</b></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一楼只开放了三个展厅,首先是殷墟发现的历史图片展,展现殷墟考古的历程,有少量考古发掘日记、考古学者信件等近现代文物,对观众起到了科普作用。展厅展现了殷墟发掘的四大阶段,【早期探索阶段(1928 - 1937 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持续发掘阶段(1950 - 1965 年) 、深入研究与发现阶段(1970 - 1999 年) 、新时代的创新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p><p class="ql-block">并彰显殷墟中国现代考古学早期发展的核心奠基地的意义。殷墟发掘培养了一支现代考古的专门队伍,如李济、梁思永等考古学家,他们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领军人物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时,殷墟考古促进了考古技术与方法的改进与提高,如通过</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后岗三叠层的发现</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发掘过程中采用了按土质土色区分文化层的方法,明确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早晚关系,推动了早期考古文化体系的构建</span><b style="font-size:22px;">。</b></p> <p class="ql-block">一楼另一个图片展,介绍史记记载的商代世系</p> <p class="ql-block">一楼展厅最主要的是商代真车真马真人陪葬坑,这些装饰华丽、结构精巧、机动灵活的马车,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更是对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动诠释。</p><p class="ql-block">殷墟发掘车马坑九十余座,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由辕、轴、舆、轮、衡、轭等几大构件组成的木质双轮单辕车,清晰展现出商代马车面貌。</p><p class="ql-block">展厅展出大都是21世纪出土的商代车马坑。</p> <p class="ql-block">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家马与马车于殷墟所在的商代晚期传入中原腹地,殷墟这批车马坑很有可能是中原地区最早的车马坑遗存。</p><p class="ql-block">图中车马坑2020年出土于安阳钢铁公司,坑底部置一车两马。马车构件摆放较为散乱,铜车具附着其上。推测此坑为拆车葬。此类车马陪葬类型在殷墟出土的车马坑中较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许宏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马车见于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遗址,其轨距一般为2.2—2.4 米。而二里头和偃师商城遗址车辙的轨距仅为1—1.2 米,显然比马车的车体窄得多。因此基本上可以肯定它不是马车,而是具有某种特殊功用的车子。至于是用人力还是其他畜力来拉动,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在展厅中展出了疑似人力车,文献称为“辇车”,这种车首次发现于2017年,最明显的特征是车衡下面俯身埋着两个人,是夏商周时期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该车马坑中多有殉人殉马头戴贝壳装饰。</p><p class="ql-block">常怀颖指出:马衔(附连体镳衔)、马额饰、菌状轭首、兽形衡饰、带环铜箍,五种车马器,大多是在殷墟时期新出现,却又在西周以后发生变化,这些器物的出现、演变与消亡,一方面体现了晚商世界对于新生事物车马的系驾技术、水平的演进和掌控能力的加强,这五类器物在晚商时期的殷墟形制推陈出新,且出土数量也很有限,说明晚商时期对于马的驾控能力尚未成熟,车马系驾工具种类都还在尝试调试、探索的阶段,远未能达到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甚至有可能连马辔和鞁具的编连方式都未能定型。</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真车真马陪葬呢?</p><p class="ql-block">可能是晚商丧葬观念中看重的,是以车马坑陪葬或祔葬,作为墓葬的附属,威权与财富的力量,在于有无车马坑,而非用车马器随葬。带有装饰、仪仗意义的车马器,基本上是与车马一起埋葬,却基本不入茔穴。</p><p class="ql-block">这与周代比较广泛的,拆卸车马具随葬入墓的理念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各大博物馆周代文物中经常能见到的车马器文物】</p> <p class="ql-block">展厅出口还配合有商代战车与步兵搭配的油画,这种设计在以前湖北省博物馆九连墩车马坑的特展中有所展现,是很好的展现方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二楼主展厅-伟大的商文明</b></p><p class="ql-block">展厅二楼的伟大的商文明是该博物馆的主要展厅,使用了整个二楼的展览空间,从多个角度介绍了殷墟遗址所涵盖的商代晚期文化</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开始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商时期代表性的青铜器,除了郑州商城、殷墟这种中原商遗址文物,还包括武汉盘龙城、江西大洋洲等各地文物,包含商代中国南方、西北、西南、东北、东方的各大方国和区域政权。【点击观看视频】</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艺术品,展现成汤灭夏和桑林求雨的商汤故事,展现历史书上的成汤王的仁德和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该展厅要展现商文明,因此要给观众梳理科普商代历史,因此展厅第一部分以文物简述商代历史。展厅开头不起眼的陶器是下七垣文化文物。该文化以下七垣遗址第一期遗存命名,可能是商代文化的源头,被多数学者认为属于先商文化。</p><p class="ql-block">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豫北冀南地区,包括河北省南部的邯郸、邢台等地和河南北部的安阳等地。</p><p class="ql-block">这一文化区域与同时期的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等存在一定的交流和影响。</p><p class="ql-block">陶器:下七垣文化的陶器以深腹罐、鬲、甗为主要炊器,流行平底器。陶器以灰陶为主,褐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主要为绳纹,有独具特色的楔形点纹</p> <p class="ql-block">此后早商、中商、晚商文化介绍则辅以大量文物,但<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动线问题</span>是这个展厅一大槽点,同一主题一部分在这边,另一部分在对面,要反复辗转才能观看【观众要Z字形动线才能看完整】,这一点在去年开馆时候就有知名博物馆博主指出,并未得到解决。</p> <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约3600年前】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模型在展厅中有所展现,其礼制逐渐成熟,这个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开始在各地绽放的青铜潮时代。</p><p class="ql-block">当然,早商时期青铜器的器壁较单薄。铸造技术还相对粗糙,器壁上常存留有醒目的范线而未曾磨除。器物造型,以实用性为主体而忽视其附件。如器腹相对比例较大,且成为装饰花纹的重点,而附件如爵的立柱、柱纽,斝的立柱等,就不是装饰花纹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大部分文物为晚商文化,而展厅中为了展现商代中期,特别借展了兽面乳钉纹青铜方鼎,这件鼎于1982年出土于郑州商城东南城角外侧的向阳食品厂窖藏坑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商主要是指自仲丁迁隞(嚣)至武丁以前这段时间,【约3400年前】反映在考古学文化上,主要指的是郑州自家庄期到殷墟一期偏早阶段。</p><p class="ql-block">中商时期青铜铸造技术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而能够逐渐使青铜器实用性、艺术性和铸造技术达成和谐统一,青铜器的器壁开始增厚;逐渐以装饰花纹的形式来掩饰范线的存在;器物造型不仅突出其实用性,同时也开始注意艺术性;器物的附件也逐步成为装饰的对象等。是承上启下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约3200到3000年前】是盘庚迁殷后的殷墟时期,殷墟是此时的核心都城,是商代青铜器最精美的时期,也是商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该时期除了中原殷墟,西北李家崖文化、西部周文化、南方安徽江西虎方文化、西南三星堆文化都大放异彩,是中国青铜文化姹紫嫣红的时期。</p><p class="ql-block">展厅辅助展板殷墟宗庙区建筑所体现的礼仪制度,这种建筑制度在商周考古中被着重考虑,比如近年来的楚纪南城遗址,其宫殿格局就是重点研究【楚纪南城核心宫殿区的布局规律性是分为宗庙、前朝、后寝三群,每群又都为三组或者三个台基,台基群呈倒“品”字形分布】</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商代骨器</p> <p class="ql-block">商代调色盘,这件玉质调色盘表面呈灰白色, 背面呈墨绿色。盘呈方形, 前端敞口较薄, 三侧有高起的边框, 盘底满染朱砂。盘后雕双鹦鹉, 背相对作站立状, 短翅长尾、尾尖内卷;在两尾相连处, 有一个高起的圆钮, 钮上有孔, 可悬挂</p><p class="ql-block">使用的方法是从盛色器内取不同的颜料, 放在调色盘内均匀搅拌后调配成所需要的各种颜料。从殷墟盛色器内的盛贮颜料来看, 基本是青 (绿) 、赤 (红) 、黄、白、黑五种, 不同的颜料分置于不同的盛色器单元内。</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制彩陶时的研磨、调制不同颜料时使用的。因其兼备了研制、调色两种用途,所以可视为调色器和砚共同的祖型。</p> <p class="ql-block">商代甲骨文中的一些象形文字,如女、母、邑、兄、祝、鬼、飨等,均像人跪坐形,这些字的涵义涉及女性、祭祀、饮食等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也为跪坐的日常性提供了有力的旁证。</p><p class="ql-block">图中为2004年安阳大司空村18号墓发掘出土一件龟甲,其中一端嵌入一个石制跪坐小人,不禁让人将这种日常生活习惯与龟甲占卜和祭祀相连。</p> <p class="ql-block">商代具备较高等级的白陶,使用了高岭土作为原料,经过精细的加工和烧制而成,相关器物包括白陶豆、白陶簋、白陶壶等,礼器形式居多</p> <p class="ql-block">展厅还展出了一批殷墟妇好墓的精品文物</p> <p class="ql-block">展厅还展现了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组合【觚爵组合】并配有相关的铭文内容介绍</p> <p class="ql-block">展厅不止于丰富的青铜器,还有礼仪、生活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商代建筑立柱的复原,为防止地基下沉,分层夯实,并在木柱下方立柱础石</p> <p class="ql-block">商代水井,与甲骨文井一脉相承</p> <p class="ql-block">展厅还展示了商代核心区外的东西南北各文化区文物</p> <p class="ql-block">2010年安钢大道M78出土的陶鬲形猪首盖盉,是网红文物,长嘴,圆眼微凸,双耳直立,憨态可掬。肩部饰三角绳纹,腹及袋足饰细绳纹,作为温酒的容器,加热后美酒从它的口中流出,这种猪形酒具可能是受海岱东方地区文化影响,类似文物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有体现。</p> <p class="ql-block">展厅对商文化典型陶器的展示效果,个人觉得有视觉冲击力,但希望展板多介绍一下这些陶器在商文化发展中所处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哪一种陶器发展趋势。</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的造型早期来自成熟的制陶文化,青铜器的铸造也是在发达的制陶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当商代晚期青铜器达到高峰,反而出现许多仿青铜器的陶器,如这件,或许是低级贵族的礼器,或许是带入墓葬的明器,是一种廉价的青铜器替代品</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的南方陶器展示,少有带朱砂的南方陶器</p> <p class="ql-block">展厅重点文物使用了下方补光,这批精美的商代晚期青铜器,展现了商代各式各样的青铜器造型</p> <p class="ql-block">整体展现效果符合预期</p> <p class="ql-block">“犬”乳钉夔纹簋,这种类型在商代“西土”是最主要的分布区,自先周晚期延续至西周初年。</p><p class="ql-block">乳钉夔纹鼎、簋的“一鼎一簋”组合仅见于关中西部及泾河中游地区,其铸造年代和埋藏年代均有可能早至先周晚期。随着周人对东方的军事行动,乳钉夔纹鼎、簋各自出现于“西土”以外地区,不再配套使用,背后反映了周文化兴起并最终取代商文化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该青铜器展厅周围以祭祀文化为主题,展现了商文化残酷的一面,商代晚期多人牲祭祀,比如这件2017年安阳豫北砂厂的人祭坑,内有两人,都是跪姿,头顶各扣一件陶甑。</p> <p class="ql-block">还比如这件安阳刘家庄北地M1046的人头甗,刘家庄M1046共发现6个殉人【其中一人疑似被活埋】,该人头属于中第一个殉人,只有骨架,头部的位置放置了一个铜甗。因为商代末期也就是殷墟四期偏晚时段埋葬,其中的钙质保存非常少,可能被蒸煮过。体质人类学分析这颗人头是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女的,且不是殷墟本地人,或许是被俘虏的方国贵族。</p> <p class="ql-block">展厅按照比例对典型墓葬形制做了复原,出土时的文物位置反映了葬仪葬俗,也反映了礼器组合关系</p> <p class="ql-block">郭家庄M160出土的青铜礼器组合,个人觉得视觉效果很好,但单个青铜器离人太远,很难看清文物,灯光还存在灯下黑的情况,这方面需要考虑整体冲击力和单个文物展现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亚字型王陵,可惜早在西周就被盗掘一空</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的辅助展品有一定表现力,比如讲述殷墟时期武备的战士战车复原</p> <p class="ql-block">商代士兵武备的还原,配合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将青铜戈、矛复原性呈现,这种方法也是具备视觉冲击力,但文物均放着太高,离游客太远,观赏价值不高</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排布也是如此,显得文物大而全,但离游客太远</p> <p class="ql-block">展览后期部分开始介绍殷墟文化的方方面面,以绿松石、玉小动物为题展现商代晚期殷墟的生态环境和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展厅内打造的生机盎然,有绿野仙踪之感</p> <p class="ql-block">展厅还对商代青铜器生产做了展示,有许多陶范、青铜原料文物,比如这批铅锭,早期中国青铜器为铜锡铅合金,铅用于加强金属流动性,起到助理青铜器成型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展现模拟复原了整个青铜器生产的过程,分为制模、制范、冶铜、浇筑、打磨等场景,展现了商代青铜器生产的基础步骤,其中有很多门道和细节,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生产是一项高精尖技术,是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艺,需要对自然科学有足够的把握和技术经验的长期积累</p> <p class="ql-block">该部分展厅末尾介绍了商代工匠墓随葬器物,还用投影和各式青铜礼器结合的方式,介绍了这些青铜礼器的使用方式,这种具备电子投影的玻璃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等新建博物馆中得到较多使用,有利于动态展示文物,但也存在遮挡文物本体欣赏的问题,殷墟博物馆青铜器丰富,挑选几件艺术价值较低的单体文物用来专门介绍文物的使用是合理的,个人比较欣赏这种方式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还展出介绍了殷墟时期的漆器,北方漆器保存难度大,大部分仅剩少量漆皮和外装饰,商代西周时期漆礼器多有蚌壳装饰,白色的蚌壳和红黑色的漆器底层组合极有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商代陶器与陶窑的组合展</p> <p class="ql-block">人脸形陶器、捏塑、陶范的展示,可能反映了当时商代族群的面容</p> <p class="ql-block">此后的展览长廊还用文物和背景展品的组合复原了商代的礼乐场景,展现了商代的编铙、石磬等乐器</p> <p class="ql-block">男女主人宴饮</p> <p class="ql-block">舞女场景与吹奏乐器陶埙、打击乐器编铙</p> <p class="ql-block">该长廊的右端则展现商代的货币贸易、度量衡、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商文明最后用青铜器、甲骨文材料展示了殷墟时期的文字成果,殷墟是中国成熟文字的起源地,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出口处的电子投影则展现了甲骨文所见的商代王族、贵族名,昭示殷墟的文化遗产最终融入到了今天的汉字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四、三楼专题展厅</b></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三楼有三个专题展厅,分别是亚长墓文物专题、甲骨埋藏坑专题、世界的商文明专题,其中亚长墓专题展示了大量亚长墓文物,精品纷呈,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长从何来》是亚长墓专题展。2000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村东地抢救性发掘了编号为2000HDM54的商代墓葬,共出土随葬品577件,据铭文可知,墓主为“亚长”。</p><p class="ql-block">亚长墓是殷墟继妇好墓之后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也是继妇好墓、亚址墓之后殷墟发现的第三座保存完好的高等级贵族墓葬,亚长墓的发现,填补了殷墟文化二期晚段,即商王祖庚、祖甲时期保存完好高等级贵族墓葬的空白,为研究晚商时期墓葬制度、礼仪制度、军事制度、生活习俗等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亚长本人遗骨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件铜手形器是亚长墓中最具特色的文物,比一般成人手略小,右手,呈微曲半握状,五指比例适中,关节清晰,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手背之上装饰半个饕餮纹,手腕截面呈椭圆形,其内残留碳化木柄。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p> <p class="ql-block">亚长墓出土的玉器品质极佳,类型丰富,有穿越2000年、继承自良渚文化的玉琮,有商代盛行的有领玉璧</p> <p class="ql-block">各式仿生玉器,可能形成玉组佩</p> <p class="ql-block">玉猪龙</p> <p class="ql-block">亚长墓出土玉戚共6件,其中3件器型较大,两侧均有脊齿,中部有较大的管钻圆形穿孔,多素面,为仪仗兵器。</p> <p class="ql-block">亚长方尊,在调整后的灯光下显得具备神性,口部近方形,束颈,平底,高圈足略外撇。颈部以扉棱为对称轴饰八组蕉叶纹,肩部正中为浮雕兽头,四角各立一鸟状浮雕怪兽,腹部饰蝉纹及饕餮纹,圈足亦饰饕餮纹。颈部外侧有铭文“亚长”。出土时内部泥土有竹篾痕迹,推测为竹篓。</p> <p class="ql-block">展厅文物整体清晰,当然也还是存在灯下黑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亚长牛尊,其造型为写实的水牛,体态健壮肥硕,抬头伸颈,微张口,口内中空,背部微凹,上有长方形铜盖。</p><p class="ql-block">牛身布满龙、鸟、鱼等动物纹饰,尤以腹部两侧虎纹最为突出。牛颈部下方及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p> <p class="ql-block">亚长墓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最大的铜钺通高40.5厘米,重5.96千克。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p> <p class="ql-block">展厅出口与入口绘画呼应,展现了亚长的戎马一生,根据墓主人尸骨推测亚长可能死于战争,因此艺术画展现了亚长马革裹尸的悲壮场景</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世界的商文明展厅文物不多,但展示了殷墟在内的商代文物在世界各地的收藏、研究历史,展厅内容丰富,但可惜挨着厕所,展厅内气味巨大,体验不佳</p> <p class="ql-block">外籍学者关于商文化的代表性著作</p> <p class="ql-block">商文明与同时期其他世界文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而另一个专题展则是甲骨文的殿堂,文物出自20甲骨文窖藏。</p><p class="ql-block">1991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发掘编号“91花东H3”的窖藏坑,坑内出土龟甲与兽骨1583片,是继小屯北地YH127甲骨窖藏和小屯南地甲骨发现以来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殷墟花园庄东地H3甲骨刻字规范,异体字少,风格细小,工整秀丽,常见折笔字,不少笔锋较圆润,一些干支字写法具有特征。卜辞中其他一些字,还表现出了较原始的写法。</p> <p class="ql-block">另外,花东卜辞具有前辞多样化、多见占辞、用辞使用极其普遍等特征。而其最大的特点是占卜的主体是“子”而不是“王”,大多是占卜与“子”有关的事情,卜辞记载了有关“子”进行祭祀、田猎、征战等众多事项,同时也反映出“子”与商王武丁、妇好关系极为密切,拥有命令商王朝大臣、职官的权利。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占卜记录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商代“王子”生活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的艺术设计</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排列组合</p> <p class="ql-block">展厅出口有对精选甲骨文内容的还原</p> <p class="ql-block">展厅三楼可以远眺洹水风光</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创造营收的能力很强,打造了子飨餐厅品牌,出售甲骨文面等文创餐饮,一座难求,极受欢迎,餐饮与文创性价比不高,但胜在特色。</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整体值得一看,是安阳旅游的拳头产品,未来希望能调整博物馆参观动线,丰富特展专题展厅,并做好遗址区与新馆的衔接,也希望未来博物馆票价能稍微降低一点,更加亲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