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天上午,我在厨房准备午饭,微信铃声响了,正在餐桌写字的儿子大声提醒我,我随口嘱咐他接起来,可是电话还是响个不停,我从厨房出来看见儿子盯着桌上电话无计可施的样子,“谁?”,我问道。儿子说:“你的校长,我不能接”。</p><p class="ql-block"> 自从我接电话谈公事,儿子在旁边嚷嚷被批评后,他在这方面开始机智而且还带有了一点“记仇”的意味,这小家伙,看见我沾满面粉的双手狼狈样,一幅幸灾乐祸的样子,嘚瑟的小眼睛都快眯缝成一条缝。</p><p class="ql-block"> 刚才和面,听到电话响来不及洗手。这不,响了还没法接,我擦了一下手指正准备接听,可电话等不住,停止了叫唤。打开微信,里面有领导刚转发教育局开学的文件,估计是这事,我迅速回复了“收到”,凭经验凡是开会或收到领导转发的文件,毫无例外肯定是来活了,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天马行空的日子快要到头了,目光马上要收束到日复一日的“三点一线”了,心情有点像刚剥掉枯皮的大葱,有点弱不禁风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继续和面,吃完饭,和领导通了电话,确认了工作任务,开工至昨天中午才勉强收工。行与不行也只能这样了,毕竟自己与领导站的角度不同,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自然有差距的,从意气奋发的蓝图架构中跳将出来,下午再去搞一点随心所欲的阅读已然没了兴致,索性带小子出外走走。</p> 儿子喜静不喜动,听说我又要带他出去,哼哼唧唧问我去哪,我说西北除了山还有啥,难不成还想去渭河洗个澡,咱们到渭河边,我拎着你的小腿,头下脚上往渭河里这么一蘸,提起来一个奶油小雪糕就已经冻成了,我边说边用指头戳儿子的胳肢窝,儿子缩着膀子,咯咯笑着,顿时来了精神,开始找寻棉袄,小子又被成功地忽悠了。<br> 有阳光自是美事,但有风就显得不那么和谐,早春的阳光像刚睡醒的娃娃,有点呆萌、可爱当中带有一点儿娇弱;而这风呢,多少有点势利,你柔弱它就可劲灌凉风,你强大它就悄悄眯眼滴依附于你,这使得出行多少有点不爽。不过料峭东风吹困意,微冷,山头斜照笑相迎。<br> 车内有暖风,还算可以,儿子在车上又询问去哪里,我说去“马萨诸塞州”,儿子上次坐车出行,和他姐在车上因零食分配赌气,当时他问我去哪里,我没好气随口说了这么一个饶舌而且很陌生的名字,儿子满怀喜悦安静下来了,等到了目的地才恍然大悟,不依不饶地弄清楚“马萨诸塞州”这么一个拗口地方,原来在相隔十万八千里的美国,得一个孙猴子的筋斗云才可到达。<br> 这次儿子可不上当,猴急地嚷嚷:“你好好说,不要一本正经地胡说”。我告诉他去伯阳镇的柏林观转转,并问他喜欢走大路还是喜欢走能跳街舞的路,儿子说当然喜欢小路,他喜欢能跳街舞的路。<br> 沿社棠工业园区一路向东,出了园区的水泥路,顺渭河北面有一条沙子碎石铺就的土路,一直通到伯阳镇南集村,村子西边毗邻一条直冲渭河的河沟,沟内有采沙石的企业,麦积区建筑工地的沙石大都取自那里,这条路主要是工程车运料的便道,平日里运沙的工程车不断头的往城区运沙。路面也是可想而知。<br> 天晴,车后灰尘遮天蔽日,雨天若遇310国道堵车,绕道从这条道通过,车身定然被泥巴涂的一塌糊涂,履带式的挖掘机不时进行维修路面,天晴路面被风干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搓板路。车子行进其上,“咯噔--咯噔”就像站在冬日风地里,上牙和下牙捉对襟打架一般,再加上重车碾压出来的被火炮偷袭过似的“炮弹坑”,还有一路铺洒的沙子,在这样的路上很容易荡漾出对坎坷不平生活的喟叹!用“颠沛流离”一词很应景。<br> 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心境不一样,在孩子眼里,车子走这样的路如一直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在成人的眼里,生活更多的时候就像这烂路,过往的伤悲和感触在这样的路上,如热锅上的做馒头的酵子面(醒面)发的“噗嗤噗嗤”的。<br> 这样的路,车速肯定是不能快的,我和儿子坐在车里像陕北的秧歌队,我是不得已的跟随车子扭着,儿子呢,不得已当中还有刻意夸张的扭着,喊着。<br> 疯吧,你!反正这条乡野路上没人,尽情出乖露丑吧。<br> 春节期间,路上少车辆,偶尔有往来于南集村探亲访友的车辆。这不,迎面来一辆私家车,车尾拉着一股扑面而来的土浪,我急忙按下了车上的内循环,对向车子的司机是一位年轻人,错车时心照不宣地笑着一晃而过,我们互相钻进对方车子拉出的灰尘里,黄尘漫天,儿子惊叫连连,这真是自讨苦吃。<br> 南集村东边河口有仅能容下一辆私家车通行的水泥桥,若是对面来车,必须得先在桥头候着,这算是现代版的“独木桥”。<br> 过了桥,拐到渭河的南面,继续沿着农田间的村道东去五六里地,再左转并入310国道,前进三五分钟,道边伯阳古镇的牌楼赫然映入眼帘,左手上桥向东,横亘绵延的山丘在这里独独地伸展出来,尤其是在四无遮拦的渭河平川里,既像富贵人家看家护院的半截围墙矗立乡野道边,又像一道人为的拦河堤坝。<br> 顺河道俯冲下来的寒流,在这里受阻,打一个漩涡者迂回东去,便柔顺了好多,这多像太极,以柔克刚,以静制动。<br> 山脚下有一修剪果树的大叔,询问上山的路,大叔说驾车上山,非大马力者不能上,不建议驾车,抄小道容易得多。找寻一宽处驻车,沿着大叔指点的方向,穿过果园的小路,顺着羊肠小道上山。 关于柏林观的传说我是知道一点的,相传道教鼻祖老子出关西行,曾在此设坛讲经,山下是尹喜的故里,伯阳镇地名被赋予“老子文化”内涵,成为当地弘扬道家思想的重要符号,伯阳有“伯阳山”“老子讲经台”等传说地点,因缺少文献遗存印证,均属文化附会。老子西行的传说更多是后世道家学者和道教徒的神化与演绎,学术间尚存争议。有争议也许正是老子文化魅力体现, “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嘛。 循小道上到山顶,发现山顶还在最高处,眼前一座烽火台似式的山门被众松柏拱卫,估摸庙宇应该还在更高处,此山突兀独显,山上的风不是一般的大,罡风烈烈。 小子奋勇当先,顺着山门前的台阶攀爬上去,钻过烽火台下的门洞,向延伸下来台阶爬上去。台阶顶部正对着的应该是柏林观的正门。正门前方空地便是山门顶部广场,站在此处整个伯阳镇尽收眼底。来访的香客从烽火台下的门洞爬上来,仿佛人从地下的洞里冒出来,这是否意味凡人由此进入神仙世界,而前面类似城池的关隘又似乎和尹喜有某种关联,我不由得为设计者的高妙设计惊叹。 本以为就一座庙宇,没想到庙中有庙,庙后藏庙,对于初访者来说,每一个转身都有惊喜,总共有四排庙宇,每一处尽显建筑美学,雕梁画栋、楼台亭阁,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从建筑物旁边堆积建筑材料来看,庙宇依旧在扩建当中。庙门都是紧锁的且比较高,由于反光,透过门玻璃的缝隙里面什么看不见,整个下午我和我的儿子是唯一游客,想必除了庙会的时间,附近村民是不会上去的,毕竟上山交通有局限的。儿子站到庙宇后面的围墙好奇瞭望,结果一阵横风将儿子吹的连连倒退,小脸蛋也被这刺骨的风削的满脸通红,儿子哈哈笑着说:“这是欢送我们回家呢。” 风过处,凡是能动的,能响的都不停歇地发出声响,河对岸310国道上不知哪家混小子骑着摩托车在飙车,排气管里炸裂的声音,被风送到山顶,时断时续,恰似老牛在哞哞叫唤,莫不是老君的青牛在嘶吼,身在此处难免联想,“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日垂暮,风骤起,透心凉,担心儿子的两层羽绒服挡不住掠过山梁的寒风,该下山了。 下山总是轻快的,穿过山坡的柏树林一会到了山脚下,太阳照在身上暖烘烘的,我和儿子跺脚、拍打挂身上尘土,从农田行进时,路上积雪融化的泥土,鞋子粘了些许泥巴。一转眼发现儿子偷偷地把帽子摘下来,我随手一把又扣了回去,儿子调皮地向我做了个鬼脸,朝我屁股一拳,蹦蹦跳跳地向停车的方向跑去了。<br> 2025年2.8日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