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痛别萱堂<br> <br>噩耗惊传心骤煎,萱堂驾鹤赴遥天。<br>九十四春慈爱厚,万千离绪梦魂牵。<br>常惭未伴亲颜侧,每忆犹思笑语传。<br>此后音容成永忆,空余涕泪洒灵前。</h3> <h3>2025年春节即将结束,当冬天最后一次凌厉寒风再次光临,在清晨的雾霭渐浓时,我们亲爱的妈妈二月八日7点左右猝然长逝。年已九十四岁的高龄的母亲,在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女的陪伴下慢慢呼出最后一口气,几乎是在睡梦中静静的离开这个让她无限眷恋的人世。噩耗传出,我们姊妹和各路亲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人们深深陷入失去亲人的极度悲痛之中,妈妈溘然长逝,看着她躺在冰棺中的她如同睡眠一样。更加让人心痛万分。母亲生前享受着儿女亲情的照顾,自己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特别是离开之时,儿子儿媳两个孙女不离左右。但我们做女儿的遗憾终身的,是没有在她离世之前及时赶到送她。妈妈对不起,女儿实在没有预料到您会这样突然离去,我们不是约好您要活到百岁吗?</h3> <h3>母亲是1931年二月初七出生,在那动荡不安的旧中国的一个非常穷困的苏北农村,一个女孩子的降生并没有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多少欢乐,外公是一个生意人,在当地做面条生意。听母亲说,他们家的面条生意非常好,过去的战乱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部队,都买过他们家的面条。外公的腰上常常缠着不少当年流行的钱币,但是外公又喜欢赌,所以钱来的快也去的快。外婆一共生了十个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只留下四个孩子。我母亲是老三,上面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是一个弟弟。旧社会也是重男轻女,所以二个男孩都送去上学,母亲和她姐姐没有学上,让她们在家帮助做生意。母亲说直到解放时 ,她才有机会上识字班。二十岁的年纪和七八岁的孩子们在同年级上课,所以常常被那些小孩子嘲弄。不过母亲天资聪颖,所以学习还是挺好的。母亲说学校的老师特别是校长经常表扬她,她只学了三年后因为怀孕终止上学。就是这三年的学习认字让她的人生有了新的升华,不再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她热爱学习的习惯一直伴随她的整个人生。到了老年,她没有事就翻看家里的书籍。曾经每日看报也成了她的必修课。后来眼睛实在看不太清楚了才放下书籍。</h3> <h3>母亲年轻时候长的不好看,也不爱打扮自己。她说家里姊妹里长得漂亮的都死了,她也是九死一生。曾经得病奄奄一息被扔到柴火垛里七天,后来慢慢缓过来才又活下来。因为这个事他们庄子人都称她是“小赖子”。母亲的命硬,生性倔强,十八岁时家里做主把她许配一户人家,她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一气跳进大河。当时被附近一个人看到,跳进大河把她从河里救了上来,我的外公为感谢救她的人,给他送了600斤小麦。母亲说自那以后外公外婆再也没有强迫她,态度也好了很多。<br>母亲爱讲故事,她越到晚年越是对她的往事记忆犹新。讲的故事生动形象。真的非常佩服她的记忆力。<br>母亲还讲过她曾经和二个姐妹一起跑去当解放军的事,她们三人瞒着家人偷偷出去找部队,我外公费了不少功夫才把她找回来。让家人看管不许她随便外出。妈说那两个姐妹跑出去不久就都牺牲了。苏北地区解放战争时期,许多老百姓做军装做军鞋支援前线。母亲那是十八九岁,她的针线活大概就是那个时期学会的。</h3> <h3>母亲是1958年随军的,她带着刚刚三岁的我从遥远的苏北踏上北上的火车来到北京。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到部队后她没有蹲在家里吃闲饭。她来到部队的养鸡场工作。当时在部队有很多副业,鸡场的规模还是挺大的。场长是一位参加解放战争的老兵,妈妈说他的一只眼睛被打坏了安的假眼。他对工作极为认真负责,为人很豪爽。母亲因为来自农村,所以苦活累活都积极抢着干。平时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特别是一次下大暴雨,不是母亲值班但她还是到了鸡场,看到摇摇欲坠的鸡棚,母亲当即打电话给场长,来了百号战士才把鸡场的鸡转移到安全地带。让当时部队避免了一次巨大损失。为此场长奖励母亲二十七元钱和毛巾脸盆等用品,对于当时仅有十几元钱的工资来说这已经是不少了。另外场长把有一张北京大会堂的演出票送给母亲,专门派小车送她去大会堂看梅兰芳的戏。这是母亲一辈子逢人就爱讲的故事,因为这是她认为很骄傲的事。也的确是非常荣幸的,想想有多少人能够在六十年代初,在北京大会堂看梅兰芳的戏呢?</h3> <h3>母亲后来到了部队幼儿园工作,她在幼儿园工作时也是任劳任怨,不管哪里有活她都主动去做。所以她的档案上给她评价是五大员,说的就是她什么都干,年年五好先进。她说她不懂上下班休息日,每天都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个。文革时期,部队有的领导被批斗送到幼儿园打扫卫生,母亲看到这些领导年纪都不小了。她主动协助他们,并且对他们态度很好。所以当这些干部恢复工作后,对母亲要随父亲调动离开北京时一再挽留。但母亲还是跟父亲一起带着全家离开北京去了西北。从这些小事看出母亲是非常善良的,也是非常勤勉能干的。一个朴素无华的农村妇女,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十多年。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分。</h3> <h3>1969年十一月,我们全家随着部队一起到了西北甘肃酒泉。母亲到了这里后,被安排当了部队幼儿园的园长。部队许多孩子都在这个幼儿园长大,母亲说一次在营房大门口,有二个战士突然向她敬礼,说“丁老师好”。她说她都认不出这些长大的孩子了,但孩子们还记得她。母亲一生多半时间都献给了幼儿教育事业,老年时期,特别是近几年她常常谈起她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讲诉着老掉牙的往事,家人和身边的人听够了,有时会觉得烦。现在想来多么不理解她,母亲一生没有什么辉煌事迹,只是千千万万普通母亲的一员。她的唠叨我们现在再也听不到了,但正是她反复讲的故事让我才能铭刻于心。</h3> <h3>母亲与父亲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彼此并不熟悉和了解。见过两次面也没有说几句话,当年母亲家里还不同意这个婚事,但个性要强的母亲坚决离开家和父亲结婚了。可命运并没有眷顾她,结婚第三天父亲就报名参军走了。留下这个新娘一等就是五年没有回来。因为当时正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时候,父亲在东北整装待发准备上前线,父亲部队许多战友都去了朝鲜战场。他没有去朝鲜却被分到北京新建立的坦克学校。新中国需要更先进的武器装备,他们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装甲兵。那时候他们也非常忙没有更多时间考虑家庭问题,或许也是分开太久彼此没有什么感情。所以他们的婚姻对于父母来说,是非常脆弱的关系。父亲也曾尝试让母亲提出离婚,但倔强的母亲始终不提离婚。依然守候在父亲的父母家里,直到1955年才重新建立关系。母亲第一次离开家门去北京,也是上天眷顾她多年的执着,一个生命孕育了,从此以后这个家有了新的希望。三年以后父亲把母亲和我接到了北京,这就有了后来的故事。</h3> <h3>亲爱的妈妈,我多么后悔没有长伴您身边,我又多么不该年前没有回去看您。打电话时您总是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总是说有时间就回来。可总是没有把时间留给您,让您一次次望眼欲穿。女儿再也听不到您的声音了,您晚年瘦弱的身躯让人心疼,您简朴一生那么多衣服都舍不得穿。在这寒冬腊月,您悄然无声的走了。只愿您和父亲在天堂重聚,让父亲不再孤单。我相信您的魂灵没有走远,在梦里我期望和您说,妈妈我爱您!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女儿。您安息吧!天堂没有痛苦,天堂有亲人相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