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流年忆进膳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春节如同往年一样:轰轰烈烈而来,悄无声息而走,但我却意犹未尽,想从年夜饭谈起,看百姓餐桌上的变化,回忆我有生以来的一些吃饭情景。</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是为辞旧迎新,过年是为阖家团圆。传统过年很有仪式感:挂红灯,剪窗花,贴对联,燃烟火,放鞭炮……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家欢聚的年夜饭。</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家家的年夜饭真是丰盛:鸡鸭鱼肉、山珍海味、新鲜的蔬菜、四时的瓜果……令人目不暇接,垂涎欲滴。想起四五十年前,我住在北京一个小四合院里,院里的邻居分别工作在工厂、商店、机关、学校,那时国家经济已有好转,鱼肉蛋,黄花木耳,花生瓜籽已敞开供应,但春节年夜饭家家的饭桌上主菜硬菜也仅仅是一碗红烧肉,一盘炸带鱼,一只鸡而已。除夕的年夜饭应是百姓家最丰盛的一顿饭,能反映出平民百姓家饮食的最高水平,举家之力阖家欢聚的节日尚此,平日饮食的情况便不难想象。</p> <p class="ql-block">如今家家餐桌上丰盛年夜饭(照片网上选)</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这些均说出了吃饭对人生存的重要性。记得母亲曾对我说过:我属鸡,十月里一日戌时出生,约是晚上七八点钟,那时太阳已落山,天昏地暗,鸟入林,鸡上窝,万物朦胧。老娘婆(农村里的接生婆)断言说:这孩子属鸡,这个时辰鸡已吃饱了呆在窝里,不用四处觅食了,这孩子命好。家人听了自然高兴,当时我自然无知无觉,但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却体会了老娘婆的断言太乐观了,我何来的命好,吃饱吃好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发几张故乡的照片,多年未归只能从网上选了。</p><p class="ql-block">故乡潮白河畔(网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香河王家摆大桥(网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香河县城(我去县城看望百岁伯母时拍)</p> <p class="ql-block">  “命好”的我尚在襁褓中,因母亲奶水不足,便吃起了糊糊。那是用高粱淀粉冲成的,没有牛奶,没有鸡蛋,高梁淀粉糊糊把我喂养大。我后来总怀疑自己的愚笨和这有关。</p><p class="ql-block"> 五岁前我在农村成长,河北的农村种植玉米,麦子,大米是少见的。曾祖母在菜园里种的蔬菜足夠供应全家的四时之需。我那时虽年幼,但不挑食不馋,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记忆中在农村那几年,享用过的两种美食至今印象深刻。一是碾转,现在恐怕很有人知道此为何物了。我当时只知道吃:绿乎乎,甜滋滋,香糯糯,也不知怎么做的。昨日网查幸好百度有描述:</p><p class="ql-block">“碾转这个名词,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我们说的碾转,是过去农村一种食物的名称,是用新鲜的青麦粒煮熟后,在石磨上碾压出来的、条状的麦子面食。”</p><p class="ql-block">再一个美味,其实并不美,只觉很新鲜:那就是河蚌肉韭菜馅的盒子。老家村子里有条小河,鱼儿常见,尤其是发洪水时,用筛子就能捞上些,煎煎撒些盐就吃了。但河蚌不多,做馅那河蚌有成人手掌大,是隔壁杨二大爷从北洼背回来的。杨家二大爷自幼患病,有些痴呆,家里人不指望他干农活,随他四处走。他便去了很远的北洼背了一筐河蚌,分给左邻右舍吃了。</p> <p class="ql-block">麦碾转儿(网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故乡农村新貌(网上照片)</p> <p class="ql-block">  五岁时和母亲来到了北京,上小学,上中学,一路平稳。每日三餐虽不丰美,但足以饱腹。那时百姓家家生活水平如此,所以也无怨无悔。到了1960~61年,情况有变,那时内有自然灾害,外有苏修逼债卡脖,我衣食无忧的日子按下了暂停键。那时粮食不足,粥里要掺菜叶,米饭要双蒸(蒸一次,再蒸一次,量显得大了许多),蒸馒头时面里也要掺些豆角叶子,经嚼。那时我上初中,正长身体的时候,尽管母亲常省下她的饭让我吃饱,但我总觉肌肠辘辘,嚼口咸菜也觉香。说回来,那时尽管饿着肚子,但我们精气神不倒,依然好好听课,好好学习。有一次班主任发下调查表,同学们纷纷表示还可以省下1~2斤粮食支援国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我们年少志气高,誓与祖国同甘苦共命运。</p> <p class="ql-block">母校北京女二中方家胡同旧址</p> <p class="ql-block">东直门中学</p><p class="ql-block">(北京女二中后更名为东直门中学)</p> <p class="ql-block">  苦日子也总有头,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三年困难时期过去了,顺利地上高中,考上了大学一一北京广播学院。近些年听说中国传媒大学食堂(昔日的北京广播学院)的肉饼很有名,广受师生欢迎。我在广院上学时可没有这事,亦或是那时食堂的大师付还没掌握烙肉饼的技术?我那时每月的生活费是父亲给的15元,要省些用呢。我不记得大学食堂里最贵的菜是啥,只记得最便宜的菜是燉茄块、黄豆,外加几段大葱,一菜只需五分钱。</p> <p class="ql-block">原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西校门</p> <p class="ql-block">在校学习时唯一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现中传媒大学食堂</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大学毕业,当年12月9日去了北京军区唐山柏各庄军垦农场。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外贸学院和我们北京广播学院的应届毕业学生共计一百多人组成学生连,编入军队一个团中,但单独活动。连级干部及正排长均由团派现役军人担任,指导我们劳动锻炼、日常生活及政治学习。我们住进了干打垒的茅草房。虽“身居茅屋”,也不必“心忧天下”,因为我们是接受再教育的对象。我们扛起了铁锹大镐入伍啦,连里有同学戏称我们是“陆军海战队”的战士,在渤海荒滩上种植水稻,开始了战天斗地。两年的军垦生活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啊!我们虚心向工农兵学习,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顶严寒,冒酷暑,春种秋收,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挥洒着汗水与热血,描绘着青春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接着说说吃的事吧,柏各庄的大米真好:白花花,香喷喷,赶上了天津的贡米“小站稻”,我们连队里大部队的任务就是种水稻一一育秧、插秧、挠秧、施肥、割稻、打稻、储藏;炊事班做饭喂猪养鱼;大田班种瓜种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吃着自己亲手种的粮食果蔬格外香甜。那段日子真难忘!</p> <p class="ql-block">住进了茅草房</p> <p class="ql-block">一望无际的稻田</p> <p class="ql-block">丰收在望</p> <p class="ql-block">卷扬机下,高高的稻谷堆旁,全连官兵庆祝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驻地航拍</p> <p class="ql-block">  1970年底我们离开了唐山军垦农场,分配到祖国各地。我来到了沈阳,在一所中学任教,从而开始了十年的苦斗历程。辽宁是wg中的重灾区,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好作,此文不多说了。物质的匮乏,辽宁也较突出。记得那时每人每月只供应5斤细粮(米,面),3两油(沈阳为省会给4两),当时的省领导陈Ⅹ联被百姓戏称“陈三两”。许多食品、生活用品必须凭票供应:肉、豆腐、灯泡、蜡烛……不一而足。订牛奶必须有医生证明,进北京购火车票必须持有市革委会介绍信等,现在说这些,恐怕年轻人都不信。</p><p class="ql-block"> 回到“进膳”话题,当时我在的中学,午休时几个老师常聚在收发室用午餐,大家交流着“生活秘籍”,诸如蒸多穗小高梁米饭,必须用开水将米烫三遍,去除米的苦涩味和红彦色。顺便说说高梁米,东北的白高梁米很好吃,但产量低。为提高产量东北农学院教授研究出晋杂五号多穗小高梁,产量增加了,但这米太难吃,“晋杂五,晋杂五,又难吃又难煮”,这就是百姓的评价。</p><p class="ql-block">“秘籍”还包括如何腌制萝卜干又脆又好吃;如何买猪网油又省肉票又出货一炼完油,油渣也美味……这哪里是秘籍,是求生妙招的交流啊!记得有一年元宵节,饭店卖元宵,买元宵的人比元宵还多,竟然挤破了门。一年中秋节我带着孩子去太原街排队买月饼,买到手后年幼的儿子当街就啃了起来,令我笑不起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发几张在沈阳任教时与老师们的合影,怀念共同度过那段艰苦岁月的同志们,朋友们。</p><p class="ql-block">曾任教的沈阳市一六八中学</p> <p class="ql-block">语文组全体教师</p> <p class="ql-block">沈阳一六八中学教师秋游千山</p>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的筒子楼是先生分的宿舍,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中国科学院在沈阳两个研究所的年青人都分配住在了这里。公用厨房和厕所,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生活虽苦但都乐观,但也有难题,那就是孩子的营养问题,肉少牛奶难订,鸡蛋孩子总得吃吧,但也难买到。“窍门遍地跑,就看你找不找”,智商不低的“老九”们的办法来了:一些人休息日骑上自行车去郊区农家淘换鸡蛋去,农民也舍不得吃鸡蛋,卖出换零花钱,真正的双赢!有位上海人真是“智多星”用木条钉个鸡笼索性就在公共走廊里养起了鸡,好在邻居们也理解,虽然走廊空气差了,大家也相安无事。</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科研机关工作,出差去北京、上海的机会比较多,那时的上海轻工业发展领先被当作“全国的百货商场”,北京买肉和糖不用票,被尊称为“全国的副食商场”,所以每当有人出差去北京上海时,必定给同科室同事带回“进口货”(食品)。提起当年北京市场令人畏惧的抢购大户“东北虎”(东北人)“西北狼”(西北人),他们怕是逃不掉干系的。</p><p class="ql-block">今天说这些往事,年轻人觉得好笑,当年我们也没哭过,依然是每天认认真真地工作,快快乐乐地生活,这就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吧!</p> <p class="ql-block">当年住的工字形筒子楼我们离沈后已拆除建了新楼,临近的东北工学院大操场曾是孩子们娱乐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东工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筒子楼里的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底按政策我全家调回北京,生活又是一番新天地。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好转,人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家家的饭桌上食品也渐渐丰盛起来,这些也不必说了,因为人人有体会。既然是回忆,就说说洋餐吧。</p><p class="ql-block"> 2001年我应湖北武汉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之邀赴佛得角援外工作,当地的美食cachupa(我让几位援佛专家称之为“葛洲坝”,译音虽不很准确但好记),此美食是用猪肉香肠,各种豆子,玉米,土豆,西红柿等燉煮而成,感觉如同国内东北的“乱燉”,食材多样,味道也丰富。初到佛得角去某处考察,队长请吃cachupa,忘记了其滋味,当时我只吃出了新奇和思乡。</p> <p class="ql-block">佛得角的美食cachupa</p> <p class="ql-block">佛得角首都普拉亚市里菜市场的一隅</p> <p class="ql-block">佛得角宁静的圣弗兰西斯科海边</p> <p class="ql-block">佛得角圣地亚哥岛风光(当地的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有了闲暇多次携友走出国门去看外面的世界,赏美景,看风土人情,不亦乐乎。旅游的团餐主要是中餐,也偶而品尝当地美食。有几种洋餐至今没忘。</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越柬旅游时在越南南部美托午餐上的“站立”的鱼,姿态很美,肉也鲜嫩,赏心悦目味道可口,只惜量有限。</p> <p class="ql-block">越南亚龙湾风光</p> <p class="ql-block">柬埔寨金色小吳哥</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意大利威尼斯吃的墨鱼面。网查这面作法如下:</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墨鱼面的主要原料是意大利面和墨鱼,特别是墨鱼的墨汁,这是赋予面条黑色和独特海鲜风味的关键。此外,还会加入‌洋葱碎、‌大蒜末、‌橄榄油等辅料来增添口感和层次。</p><p class="ql-block">这墨鱼面条由来还有着难忘的历史,网查:</p><p class="ql-block">墨鱼面是威尼斯的特色美食,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传说在欧洲黑死病流行期间,威尼斯人因为吃墨鱼面而免遭疾病的侵袭,这使得墨鱼面声名大噪。</p><p class="ql-block">可惜就这么响誉意外的美食,我咋吃不惯呢?!</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水城威尼斯</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墨鱼面</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德国的猪肘子:要说德国饭店待游者可不薄:每人一个大猪肘,一杯啤酒,一盘生拌苤蓝丝,一个小面包。遗憾的是我们多数人喝了啤酒,吃了面包,大肘子没吃完,实在是寡淡无味难以下咽啊,难道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吗?太可惜了,这大猪肘子若经我国大厨烹饪,保准软烂可口,吃了得增加多少胶原蛋白啊!</p> <p class="ql-block">德国新天鹅石堡</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两牙旅游时晚餐桌上都有过的海鲜饭。记得在葡萄牙时为奉上这美味,餐馆人员还故作“惊人之举”一一突然熄灭餐厅的电灯,烛光中举着一碗碗海鲜饭恭敬地递到每个游客手里。外观海鲜饭,颜色漂亮!红色大蝦,黄色鸡蛋,白色米饭,黑色海蛎子……但当我端起碗时,我突然想起了北京的炸酱面,这要真是碗炸酱面该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贝纳宫</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罗卡角</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当时没拍照片,这是在网上找的,样子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西班牙水槽古城塞戈维亚,据说来到塞戈维亚就不要错过品尝当地名菜一一烤乳猪。我们来到一家名店,开业己有两百多年,秘方独家配置。据说光顾此店的有西班牙国王,王后及众多大牌名星,要员。我们真是三生有幸啊!</p> <p class="ql-block">塞戈维亚的古水槽</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我拍下老板切乳猪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由于乳猪只有三周大,所以肉很嫩,烤熟后用瓷盘就可切开。传统手法:手持瓷盘在烤得很脆的乳猪身上切三"刀",一横,两竖,将乳猪切成六块。出人意料的是,切完乳猪后老板高举刚刚用于切乳猪的瓷盘用力一砸,"砰"的一声,盘子落地粉碎,老板转身即走。助手将乳猪肉分成小块,分给旅客。</p> <p class="ql-block">老板用磁盘来切割出炉的乳猪肉</p> <p class="ql-block">助手再把大块分成小块送给旅客享用</p> <p class="ql-block">  留个纪念吧。说真的,心里着实不安,虽说猪的最终命运也是人类的盘中餐,但才只三周大,还没满月呢就进了烤箱……罪过呀!人类有时真残忍,下次绝不吃啦。这真是令人惭愧的一次就餐啊!</p><p class="ql-block"> 说了洋餐,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觉得:只有中国餐方适中国胃,只有中国餐才慰游子心。</p> <p class="ql-block">  今天已是正月十一啦,今年的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远啦,忆起“用膳”(就是吃饭,特写文雅些)往事拉拉杂杂写这么多,无非是提醒自己:不忘我们走过的路,幸福不会从天降,有党的好政策,忆万人民经勤劳奋斗才获得。还想告诉年轻人,记住朱熹的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生在福中要知福,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创造更加辉煌灿烂幸福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