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牌缝纫机

宜茗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宜茗</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1850417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1972年出生于河北沧州。从记事开始,家里就有一台哈尔滨缝纫机厂生产的鹿牌缝纫机,它安静地待在房间角落里。妈妈经常在缝纫机上忙碌着赶制衣服。那台缝纫机是妈妈1970年从东北带回来的。 </p><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1944年出生,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心灵手巧精通很多手工活。妈妈善良、通情达理、热情大方、好人缘。</p> <p class="ql-block">  很多手工活妈妈只要看一眼就会了。比如编芦苇席、编制盖帘、服装裁剪缝纫等等。听姥姥说妈妈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大人编织芦苇席子、编织箩筐卖钱,经常编织到深夜,有时候编着就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服装裁剪是自学成才。自从有了缝纫机,妈妈就成了大忙人。</p><p class="ql-block"> 一家老少的衣服,除了棉衣需要手工完成以外,其他都由妈妈通过缝纫机制作完成。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条件差,老二穿老大的衣服,老三穿老二的衣服,一件衣服几个孩子穿好几年。裤子短了再接上一截,旧衣服太大重新改小,重新缝制好又是一件新衣服。衣服缝缝补补不断打补丁是常有的。</p> <p class="ql-block">  鞋面、被面、被里子、棉袄棉裤面也通过缝纫机缝制。妈妈白天忙着挣工分,晚上又加班忙着给孩子们做衣服。虽然我们家孩子多,但每一个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每个人每年四季的衣服,妈妈都会提前准备出来。衣服有破旧损坏,妈妈也会及时缝补。</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过年能穿上一件新衣服,不仅是孩子也是大人的渴望。每到过年前一两个月,村里有很多人拿布料到我家,请妈妈帮忙量身裁剪做衣服。无论有多忙,妈妈都会热情接待,耐心地给每一个人量身,也经常被很多姑娘媳妇围观学习。量身之后全部做好记录,因为白天量身的人太多,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裁剪制作。</p><p class="ql-block"> 说起妈妈的量身记录,真是绝活。妈妈只读过几天夜校,会写阿拉伯数字不会写汉字,她就用阿拉伯数字记录。比如0代表裤子腰长,1代表臀围,2代表大腿围,3代表裤长等。然后用铅笔记录在纸片上,把纸片裹在布料里,布料用布条捆好。每一份布料记录好捆好,晚上裁剪就方便多了。那时候妈妈经常晚上忙到12点多,加班给村民们裁剪缝制新衣服,以确保大家有新衣服过年。</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眼中的妈妈简直是超人,一块小花布眨眼就变成一件漂亮的上衣,一条飘逸的裙子,一顶精美的棉帽。</p> <p class="ql-block">  妈妈给村民缝制衣服分文不收。她说都是乡里乡亲互相帮忙,谁家都会难免有自己不会做的事情。我家姐妹从小耳濡目染都会裁剪。姐妹们先用废纸学习裁剪,再学习用缝纫机缝制。</p><p class="ql-block"> 冬天气候严寒,窗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煤油灯闪烁着昏黄的灯光,我们围坐在餐桌前写作业,爸爸借着灯光看他的《毛泽东选集》。妈妈把布料铺在土炕上,大剪刀咔嚓咔嚓剪布料的声音在安静的夜里清脆悦耳。如果我们写完了作业,妈妈边工作还会边哼着小曲。听得多了,我们也学会了,也会跟着妈妈一起哼唱。</p><p class="ql-block"> 剪完布料还要连夜赶制衣服,我们经常在妈妈踩缝纫机的咯噔咯噔声中入睡。有时候一觉醒来,妈妈还在赶做衣服。煤油灯芯剪了又剪,妈妈做了一件又一件,昏黄的灯光把妈妈的影子大大地投在墙上。</p> <p class="ql-block">  缝纫机侧面有几个抽屉,可以用来存放线轴,各种类型的针剪刀,划线用的粉笔。如果抽屉放不下,还有个针线篮子,存放了妈妈所有的宝贝。针线篮子放着直尺、没有纳完的鞋底、没有做好的鞋面、用长方形木块或玉米轴缠着的黑线白线彩线、轴上插着各种型号大小不同的针、一个装着妈妈老花镜的眼镜盒。</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珍藏着妈妈在我五岁时为我缝制的大红色棉帽子,上面有精美的绣花。我把帽子带到广州收藏起来,是对妈妈的一份怀念。</p><p class="ql-block"> 那台缝纫机伴陪伴了妈妈的青春岁月,它见证了妈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承载着全家人的温暖,承载着村民们对妈妈的尊重和厚爱,也见证了那个特殊岁月每一个温暖的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