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出行第109天),阴转晴 今天的天气预报跟昨天一样,说10点开始下雨,然后就不了了之了。不过今早上真的很阴,但开车出城不到半小时,我就戴上墨镜了! 普洱离版纳不远,中午前就到了。 <b>普洱市,</b>别称思茅,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2007年1月21日,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br>普洱市历史悠久。在唐南诏国始设银生节度,明时有“普茶”记述,雍正七年置普洱府。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源于普洱。具有“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独特区位,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一个国家二类口岸、18条通道,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 有26个民族,居住着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14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有底蕴深厚的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边地文化。<br> 这里<div>是联合国环境署赞誉的“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div>是法国探险家惊叹的“东方的普罗旺斯”;</div><div>是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的“世界茶源”;</div><div>是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的“中国咖啡之都”;</div><div>是亚洲象群“北上南归”的起点;</div><div>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诞生地等。</div><div>因为茶,普洱闻名于世;因为咖啡,普洱生机盎然。</div></div> 入住酒店后,就去看博物馆。 事先在网上查询,去年秋季闭馆升级,今年5月重新开馆了。 到门口一看,不可思议,又闭馆提升改造……,开几个月,改造一次,再开,再改造……,挺好玩的哈! 好在对门的城市规划与科技馆在开放,进去参观吧,馆里除了我俩,还有一位中年男子在认真的看着。 普洱城市规划与科技馆布展面积5484平方米,于2013年12月正式动工建设。 一层为规划分部,二、三层为科技分部。规划分部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内容,硬件部分包括茶城客厅、城市印象、建设成就、总规沙盘、专项规划、控详规划、区县规划、招商引资等7个布展区域。软件部分包括顶面LED印象天幕、茶马古道、画里民族、建设成就、总规沙盘、生态家园、招商引资等7个影片。科技分部包括基础科学,茶、林、矿、电、生物制药等产业,地震知识等方面的科教布展。 大国茶匠。 坐落在文化中心的<b>普尔大剧院</b>。<div><br></div><div><b>普洱大剧院</b>2011年10月落成,建筑面积27200平方米,基本功能可承办各种类型的演出和会议。左侧设一个多功能新闻会议中心综合厅,设有240个坐席,内设四声道同步翻译和投影设备,可满足国际学术会议和新闻发布需要。右侧设有450个坐席的标准音乐厅,可进行多种风格音乐会和个人演唱功能。剧院中部设有1256个席位的剧场。大剧院的舞台灯光、音响设计先进,舞台可升降、流动、旋转。能满足舞剧、歌剧、话剧、杂剧等多剧种演出,目前为云南省一流剧院。</div> <b>普洱市图书馆</b>(原思茅地区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1月。是集文化、教育、科研、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全国人文科学普及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国家级文明单位,二级图书馆。普洱市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文献30万余册、电子文献5万余册,馆藏中有《四库全书》、《二十五史》、《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厅志》等经典文献。 <b>普洱美术馆</b>建于2011年,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美术馆致力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发挥典藏、研究、展览等方面的功能,在打造“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文化大市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见不到游人,我们也只是在走马观花看看。 <a href="https://tv.360kan.com/player?id=4f6939ba147e3d168be35ce44385f8fc&q=%E6%99%AE%E6%B4%B1%E5%8D%9A%E7%89%A9%E9%A6%86&src=result-video&srcg=tab_www&sid=17b35f07b7c57e6b1186ff89b7017b68"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化名片,普洱的博物馆都有哪些人文?</a> <a href="https://www.ixigua.com/6844766743626252813"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走进普洱博物馆,回味遥远普洱茶</a> <a href="https://www.720yun.com/t/00ajvOefOm5?scene_id=2072927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普洱茶博物馆</a> 离文化中心不远,有一家咖啡营销中心。想买一些咖啡豆,但还是看不见人,很萧条。 普洱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穿境而过,与全球著名的咖啡产地牙买加、哥伦比亚等国家处于同一纬度区。是国内最早种植咖啡的地区之一,与咖啡结缘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咖啡主产区和咖啡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及气候条件,造就了普洱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油脂丰厚、略带果酸”的特点,在参加各级举办的咖啡生豆大赛上,普洱咖啡企业参赛豆精品率达90%以上。普洱咖啡被国际国内咖啡大师赞誉为“质量最好的咖啡”之一,被国际咖啡组织(ICO)认定为一类产品,成了世界咖啡巨头重点采购的对象。 想找地方吃饭,但沿途附近都商户都关着,还没有走出口罩的影响的阴影,没人气啊! 还是回到酒店,在马路对面吃了碗面,加冒了。 店家给我拿来他们(傣族)自己吃的“红肉”,让我们品尝,并告诉我们“红肉”是用鲜猪血腌制的肉,但肉已经吃完了,这是用生猪血腌的木耳,当然还有其他调料,味道不错,但是最好不告诉你制作方法,你就没有心理负担了。 我们吃饭过程中,店家的二老(78岁的老夫妇),一边择树花(树上的苔藓)一边跟我们聊着,很健谈的两位老人,只是“傣味普通话”听起来挺费劲。 他们告诉我们,明天是宁洱县县庆,活动三天,你们去吧,开车走高速一会儿就开到了。 二位老人身体真好,没有三高等基础病。他们知道“北大荒”,因为他们吃的是北大荒牌子的米和面,还有牛初乳。看看,日子过得不错吧。告诉我们,明年四月份(没搞清是谁)带他们去北大荒,哈哈,他们要开启旅游模式了! <div>我们又预定了晚餐吃的傣族“鸡肉烂饭”(只有预定,现做来不及),两人只能吃半只鸡,预定晚上7点过来吃。</div> 我们七点准时到店吃晚餐,热气腾腾的傣族鸡肉拌饭(简单的说就是鸡肉粥),二位老人又将“红肉”端上来了!。 2023年12月14日(出行第110天),晴 早餐后,加油,洗车,上高速,来到磨黑古镇。 <div><b>磨黑镇</b>,隶属于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茶马古道从小镇内经过,是解放前边疆前往省城昆明乃至全国的十四个重要驿站之一。素有“滇南盐都”“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丽人故里”之称。</div> <div>“磨黑”是傣语音译地名,磨为“盐”、黑为“井”,“磨黑”即盐井之意,历史上的磨黑,也因盐而得名,与盐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是云南的四大盐矿区之一。</div> 随着普洱茶和盐交易的兴盛,磨黑古镇日趋繁荣,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进进出出,热闹非凡,他们在这里休整、销售、采购,磨黑古镇因此成为<b>茶马古道的重镇</b>。<br><br>马店、商铺、古宅、古桥、古道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仍保留得较为完整,故而赢得了“中国茶马古道第一镇”的称号。 <b>阿诗玛广场</b>是磨黑人民为表达对勤劳、勇敢的“阿诗玛”以及美丽、善良的“金花”的扮演者杨丽坤的怀念之情而建的,它与“走马转角楼”遥遥相对。 磨黑古镇居住着哈尼、彝、傣、回等多个少数民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诞生了主演《五朵金花》和《阿诗玛》电影的著名电影演员杨丽坤。很多人知道“五朵金花”、“阿诗玛”的扮演者杨丽坤,却鲜少知晓她的出处。在磨黑镇上,有一个熬制盐巴的“灶家”, 家中子女10人,最小的女儿排行第九,人称小九妹。她就是杨丽坤。 <b>杨丽坤故居</b>。 <b>杨丽坤</b>,1942年4月27日出生于云南省宁洱县,彝族,10岁迁居昆明的二姐家就读。1954年,12岁的杨丽坤和二姐去看演出,被省歌舞团发现并选中入团。1960年因主演《五朵金花》而出名;同年,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王家乙凭借《五朵金花》获得了“最佳导演银鹰奖”,杨丽坤获得了“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前往埃及领取大奖。自此,《五朵金花》先后输往46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创下了当世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1964年主演“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十年动乱期间受迫害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导致其患精神分裂症(抑郁型);1978年10月25日获国家文化部和云南省文化局平反昭雪。1973年5月22日,与相识于患难时刻的唐凤楼缔结良缘。1974年5月25日生下双胞胎儿子。2000年7月21日病逝于上海,年仅58岁。她的墓碑,上海一座、昆明一座;她的骨灰,上海一半,昆明一半。 <div><br></div><div>2010年12月9日杨丽坤故居和纪念馆在云南磨黑镇落成。</div> 重建的<b>杨丽坤故居</b>为传统的砖木结构,于2010年10月落成。总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590.77平方米。 <b>走马转角楼,</b>始建于 1946 年,总建筑面积 1672 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 43 间,是典型的“三房一照壁”的四合院。但目前没有对外开放。<br><br>整幢建筑为二层土本结构,分为正房、左右厢房,房屋中的楼道均有木雕花门联,房檐门窗上布满各种动物和花草浮雕,其前方照壁上写有大红“福”字,中间是石铺天井。<br><div><br></div><div>二楼沿四合院设内向环形走廊,人马可随走廊环走一圈,房屋间间相通,可以走遍每一个房间,因此被称为“走马转角楼”。</div><div><br></div><div>宅子的主人,是思普地区闻名的集多种角色为一身的大盐商张孟希,他曾独霸磨黑盐井,被称为“南霸天”。然而,他也兴办磨黑中学,请西南联大的教师在此执教,奉国学大师刘文典为座上宾。</div> 磨黑古镇临街的建筑多为二层或者三层的“骑楼”式红木小楼,一楼为商铺,二楼有一长溜连在一起背向街道靠椅,它们是小镇非常别致的一大景致,有着一个美艳又浪漫的名字——美人靠。“美人靠”是古建筑中走廊、凉亭的护栏,一般多为内陆中原文化兴盛的地方采用的建筑形式。旧时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能凭栏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br> 时至今日,我们难以再见到他们及老街子往昔的繁荣景象了,只有那窄窄的石板路,那些古老但绝不陈旧,威严但绝不单一的老屋,穿过一道道时光的门槛,叙说着昔日磨黑的繁荣与辉煌。 在这家墙外,这是什么东东? <a href="https://kzx.360kan.com/xxl-kzx-bj/3743dde4f381bf7d7ffe67b7978c7001-480-1612243287.mp4?sign=61f46fec3c1f93ac2d651d8830aafbf7&time=1738509096"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磨黑镇</a> <a href="https://kzx.360kan.com/xxl-kzx-bj/3743dde4f381bf7d7ffe67b7978c7001-480-1612243287.mp4?sign=61f46fec3c1f93ac2d651d8830aafbf7&time=1738509096"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磨黑镇</a> 从磨黑镇出来,去宁洱县参加县庆活动吧! <b>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b>是普洱市下辖县,原名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7年4月8日,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政府驻宁洱镇。 宁洱曾是一片水湾,是哈尼先民——濮人聚居的地方,称为“水边的寨子”,哈尼语发音为“普洱”。<div><br></div><div>宁洱人常说:先有普洱山,后有普洱茶。据《元江府志》记载,普洱山历史上是出产普洱贡茶的名山,所产茶性温味重,异于他产,名<b>普洱茶</b>,道府官员用以入贡,称为“众茶之冠”。</div><div><br></div><div>自唐宋时期“茶马互市”始已形成,以古普洱府(今宁洱县城)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以贩运普洱茶为主的民间商贸通道(马帮驿道),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面向国内外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所以又被誉为“<b>南方丝绸之路</b>”。在宁洱境内现存的茶马古道遗址有三段:<b>茶庵塘茶马古道</b>、<b>那柯里茶马古道</b>和<b>孔雀屏茶马古道</b>。</div> 满大街挂红灯笼,但不知道原由,只知道喜庆!到县政府门前,也没有任何庆祝活动的迹象。 去农贸市场吧,那里应该热闹些。到这里一看,一切如常,太诡异了吧? 边上一家快餐店,吃饭吧!没有什么是吃顿饭解决不了的。炖牛肉(当地叫牛扒呼)+有机菜花+豆腐渣+米饭。老板娘开朗善良、心直口快,一问就全都“招了”。她告诉我们,晚上6点开始,在农贸市场有夜市,我问她还有其他活动吗?她说在茶源广场(刚才我们路过)是主会场。 饭后,到茶源广场。热闹了! <b>茶源广场</b>建于2005年,是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20周年的献礼工程。茶源广场以普洱茶文化为轴线,体现出“文化宁洱、风情茶乡、普洱茶都”的精神风貌。整个广场投资1600万元,占地82亩,是普洱市内最大的城市广场。<div><br></div><div>县庆活动应该是纪念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38周年吧。</div> 我们在这里买了些咖啡豆和茶叶,并加了厂(商)家的微信,便于今后网购。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 <b>民族团结园</b>位于宁洱县城北侧,占地面积4437平方米,建有牌坊大门、古式六角碑亭、仿古彩绘主大楼、佛雕等建筑,是一座集观赏、参观、教育于一体的园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b>民族团结誓词碑</b>立于民族团结园。碑体高142厘米,宽65厘米,厚12厘米,白色石灰岩石碑身。 1950年,中央从各地选派代表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盛典,云南普洱组建了普洱区赴京观礼民族代表团。代表团在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还赴天津、南京、上海、武汉等地参观,开阔了眼界,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决心。<br><br>当时,普洱专区形势比较紧张,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匪患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破坏的严峻局势。代表团返回普洱后,专区领导为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决定召开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br><br>1950年12月27日,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召开,赴京观礼代表和来自普洱各地的傣、佤、彝、拉祜等26种民族(含支系)的首领、头人、群众代表,以及专区党政军领导共300余人参加会议,共商民族团结大计。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用各民族都能接受的形式,把跟共产党走的誓言记录下来。经过商议,主席团一致同意,按照佤族的传统习俗,举行剽牛、喝咒水仪式,盟誓建碑。<br><br>1951年元旦,佤族代表拉勐在宁洱红场剽牛,参会的党政军领导和各族代表在红纸上用本民族文字签名,并起誓:“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br><br>后来,“民族团结誓词”及签名按原样刻在石碑上,从此便有了被誉为“<b>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b>”和“<b>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b>”的民族团结誓词碑。<br><br>为保护好誓词碑,普洱市采取了许多措施。1985年,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立,誓词碑移立于县人民政府院内;2000年,誓词碑移入县城西北侧新建的普洱民族团结园,并在园内修建了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2006年,普洱县(2007年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将每年的12月31日定为“<b>民族团结纪念日</b>”,期间全县各族人民重温民族团结誓词,举办纪念活动,增进民族团结。 <b>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b>位于普洱民族团结园内,重建于2015年5月,总投资3200余万元,免费对公众开放。展览总名称为《民族团结的丰碑》,展厅面积1475平方米,馆藏文物520件,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和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分别从《铸就丰碑》《民族团结谱华章》《茶源道始》三个层面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地再现了思普地区红色革命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和宁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所取得的成绩。<div><br></div> 从民族团结园出来,又导航去<b>那柯里</b>。 <b>那柯里</b>是古普洱府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是唱响中央电视台的《马帮情歌》的诞生地,位于宁洱县南部,在G213国道上,交通十分便利。<br> 那柯里取自傣语发音,“那”为田,“柯”为桥,“里”为好,组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肥沃的土地,小桥流水,理想的家园。<br> 那柯里,原名“马哭里”。相传,无论从磨黑孔雀坪下来走夷方(到中缅边境一带及东南亚做生意),还是从思茅上来,经官府大道进京的<b>马帮</b>,都须在那柯里“荣发马店”歇脚过夜。进或出“荣发马店”的马帮须涉水淌过马店前的一条小河,劳累或者睡眼惺忪的马儿面对清凉的河水,都流下伤心的泪,因而得名“马哭里”。视马为生命的<b>马锅头</b>(马帮的领队)几次上书官府,官府遂了马锅头的心愿,修建了一座长20余米的“风雨桥”,从此,“马哭里”更名为“那柯里” 。 <b>风雨桥</b>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的桥梁之一,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区,整体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因为行人过往能过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此外,风雨桥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爱情和事物的纪念和向往。<div><br></div><div>在那柯里,也有一座风雨桥,和其他风雨桥不同的是,那柯里的风雨桥是古时官府为遂愿心疼马儿的马锅头所建造,也标志着“马哭里”更名为“那柯里”的开始。</div><div><br></div><div>踏着青石板,走过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廊上有匾额曰“风雨桥”,又有楹联云:“崎岖古道行程经历跋山涉水,浩荡马帮到此暂时避风栖雨”。</div> <a href="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2247292155299122993"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茶马古道那柯里八景之一“风雨听音”——风雨桥</a> 风雨桥这边,是驿站的<b>马掌铺</b>,昔日马帮在这里给马匹替换马掌。仔细看看,炼铁炉、铁钉、铁锤都还在。它们都在无声记录着当年的故事。 那柯里历史最久远的“<b>荣发马店</b>”。古道兴盛的年代,南来北往的马帮会到这里休整体力、喂养马匹。店门口一副“关山难越谁为主,萍水相逢我做东”的对联,展现出赶马人豪放不羁的性情。店中陈设着过去开马店时用过的石头水缸、油灯、铡刀,还有院子里的一块石板棋盘。 2008年11月1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亲临踏访那柯里茶马古道遗址,在荣发驿站与当地群众座谈,仔细了解去年6月3日宁洱地震后那柯里村受灾群众住房重建、小孩上学等情况。 <b>“那柯里驿道”</b>是思茅至普洱之间,穿过那柯里村的一条古茶马驿道。清光绪时,称那柯里塘,设兵6名,归中营左哨头司把总管辖。今还可见用人工打制的条石和砾石铺就的石道,路面宽1.4公尺,有石台阶盘旋而上,全长断续30公里。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以茶马贸易为主的西部国际贸易古通道,它在崇山峻岭和雪域高原之间穿梭延伸,1000多年商贾马帮南来北往、川流不息。 作为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从唐代开始,古普洱府(宁洱)就因普洱茶和磨黑盐的产销成为商贾云集、马帮络绎不绝的重镇。茶马古道的拓展带来茶业的兴盛,马帮也成了促进普洱茶名扬天下的传递者。茶马古道沿途的地域风光、民风民俗、文化差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旅游黄金线路。那柯里就是这条黄金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珍珠。 “青青石板路,潺潺溪流水,袅袅炊烟舍,绵绵风雨桥,悠悠古道风,浓浓民族情”,就是那柯里的真实写照。 漫步那柯里,茶马古道陈列馆、水车、驿站广场、洗马台、马跳石等一批马帮元素景点设施进一步完善。那柯里至普洱坡脚段4.3公里的茶马古道已清理修复完成,可以徒步,近距离感受马帮历史。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5317660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那柯里,茶马古道,普洱茶,一个使我难忘的地方。</a>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3182532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那柯里古镇</a> <a href="https://www.ixigua.com/670073392123294567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那柯里是一个到了就不想走的驿站</a> 2023年12月15日(出行第111天),晴 早餐后,发几个顺丰快递,把昨天买的茶叶和咖啡分别寄给了几位老哥儿们。<div><br></div><div>然后,驱车到茶马古道旅游景区。 导航指引着我们,经过狭窄的小村庄和两面长着茂盛农作物的令人怀疑的小路,来到这里。路边有几位保安,问他们这里是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吗?他们说,是的。并指引我们停车,告诉我们在哪里买门票。</div> 看到这个“景区入口”(在一公路的桥洞下),又令人生疑,难到这里“藏着”保存最完整的一段茶马古道的景区吗? <b>茶马古道的源头</b>思茅(今称:普洱)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中国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莽莽苍苍,悠悠漫漫,让世人深深感受到开拓者的艰辛与无畏。<br> 据《普洱府志》记载,以普洱府为源头出境的茶马古道有五条:进京官马大道、普洱西藏茶马大道、普洱江城茶马道、普洱澜沧茶马道和普洱易武茶马道。 进京官马大道由思茅至昆明,途经15个驿站。由于人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由原来的土路改为石镶路,并延伸到六大茶山,<b>斑鸠坡茶马古道</b>是南北走向的重要一段,她是迄今保存得最完整、里程最长、茶马古道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态最好的一段,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一条流淌的茶马文化长河”、“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 斑鸠坡段茶马古道从思茅城腊梅坡出发向北到坡脚全长14.5公里,根据其地域、民族、生态等文化的不同特点又分为六段十八景。 茶技渐长,茶韵悠长,明朝万历年间,“普茶”正式定名为“普洱茶”。明朝是茶产业与茶政的昌盛时期,是茶文化的发展传播的摇篮。清代是普洱茶成为皇家贡茶的开始,众多茶号应运而生。 <b>贡茶院</b>。最初的茶膏是云南土司自行熬制并进贡清廷;清乾隆年间,清宫内建立贡茶院,开始自行御制茶膏。 贡茶院所产茶膏全部供皇帝及皇宫内享用,同时贡茶院在生产过程中也全面改进了茶膏的生产工艺,使其功用、口感均有了显著提高。御制茶膏品质优,用开水冲泡或煮饮即可。汤色红浓艳丽,滋味浓郁厚重,口感鲜醇润滑。乾隆《烹雪》诗句里面是这样形容茶膏口感的 "金茎露"、"寒香",说的是茶膏滋味浓郁厚重,口感鲜醇润滑。<div><br></div><div>清宫贡茶院制作茶膏是在借鉴民间制作茶膏的工艺基础上,再加上选料精细,加工考究,精确控温等多方面的工序,熬制成茶膏。<br></div> 清朝道光年间,车顺来参加科举乡试、会试,取得了贡生学位。是年,为报知遇之恩,即向朝廷敬献车顺号茶庄自制的茶。道光(绵宁)帝品后,大悦,连赞此茶“汤清醇,味厚酽,回甘久,清心脾,乃铭中之瑞品也”!即书“<b>瑞贡天朝</b>”四字赐誉易武车顺号茶庄,“贡茶院”则见证了“瑞贡天朝”“皇家御用”等荣誉加身的普洱茶历史。 <b>马锅头故居</b>。 <b>元驿宫</b>则展示了交汇于普洱、纵横在崇山峻岭间的五条古道及<div>滇南民族的风俗等。述说马帮在茶马古道上行走的艰辛与勇气。</div> <b>古道长亭</b>。 下图:右侧是闻名于世的茶马古道;左侧是“茶马新道”(我给起的名字,我想是为保护茶马古道而建的吧,游人走新道观古道),两条道相伴而行。<div><br></div><div>看到历经千年时光打磨的古道,端详着那些被马蹄和前人们的脚底板磨得光滑的铺路石板,真的很佩服他们的勇气和信念!</div> <b>宋茗阁</b>,宋朝期间,战云密布、战马稀缺。在大理国的步日部(今普洱)开设了茶马互市,以茶叶交换少数名族的马匹。《普洱府秋集图》长卷展示“梦回熙熙攘攘的茶马互市,脚踏延绵千里的茶马古道”,讲述了茶马古道及马帮的故事。 <b>土地坛</b>——茶马古道祭祀圣地,土地坛以土地公,神树,孔明井,招财宝鼎、霸下驮碑等内容构建信仰回归的圣地。 <b>唐茶殿</b>引领大家追溯历史的源头,以茶易马,始于唐代,揭示茶与马的进化,描绘茶马古道初的印迹。 <b>忠义驿站</b>。马帮行路安全第一,晓行夜宿,茶马古道沿途驿站林立,南来北往的马帮在此打尖住店。 <b>马帮博物馆</b>。 <b>山顶茶园</b>。 <a href="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662993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徒步爬山游览普洱茶马古道遗址</a> <br><br>待续。<br><br><br><br>更多的内容<br><br>请关注我的美篇号:610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