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彭德怀传

永远快乐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男,原名清宗,字怀归,号得华,乳名钟伢子,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三军团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长征后期担任过陕甘支队司令员;到达陕北以后,担任过红军前敌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1950年10月,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4年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进入生命的最后历程:“罢官”、囚禁1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和“四人帮”的诬陷和残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岁时被父母送到姨父办的私塾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0年湖南连遭蝗灾、水患,遍地饥馑。在打富济贫的行列中,彭德怀是最年轻、最勇敢的一个。后被人告状,年仅15岁时泪别彭家围子,外出打工。</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6年不满18岁的彭德怀在长沙投军。3月中旬成为湘军第二师三旅六团的二等兵。由此在湘军中干了十二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2年8月,改名彭德怀,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妻子刘坤模在彭家围子侍奉彭德怀年老的祖母和病重的父亲。1924年夏~1925年春,两位老人先后去世,彭德怀把妻子接出来送到湘潭女子职业学校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1928年彭德怀从二等兵到班长、代排长、排长、代连长、连长、代营长、营长、代团长、团长,走过了旧军队里的每一级阶梯,成为他军事才能积累和焕发的一步。深深地影响着他以后数十年的革命军事生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1、2月间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彭德怀加入中国共产党,举行入党仪式的时间是4月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江起义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在平江起义后写的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北伐时期士兵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秘密活动两三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江起义扬眉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工农革命旗帜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平江起义失败后,1928年11月~12月,彭德怀率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部会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红军时期的彭德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毛泽东诗赠彭德怀,赞扬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作战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山高路险沟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骑兵任你纵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谁敢横枪勒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唯我彭大将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12月彭德怀在延安城北门的宿舍看到离别近十年的妻子刘坤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7月彭德怀在平江举行起义后,刘坤模在国民党官府的追查迫害下,经过七年的颠沛流离,无奈与人另组家庭,1937年见到彭德怀时已有一个刚滿周岁的女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十年后,当彭德怀谈起这段往事时说:“这不能怪我,也不能怪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李富春作婚姻介绍人,曾在北平师范大学上过学的浦安修成了彭德怀的妻子。滕代远拿出自己一个月的津贴(五元钱)为老战友祝贺新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德、彭德怀在华北抗日前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春,八路军控制了华北的103个县。由朱德、彭德怀指挥的八路军抗击着在华日军的2/5以上。</b></p> <p class="ql-block">  1938年1月,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彭德怀赴武昌商谈八路军支援徐州会战问题,在汉口车站与周恩来(左一)、郭沫若(左三)、叶剑英(左四)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彭德怀在八路军干部会议上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10月在距敌军控制的关家垴顶500米处的前线观察敌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北野战军统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率领太行军民战胜灾荒时的彭德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延安,辛亥革命元老、抗日英雄续范亭将军见到彭德怀,有感于他的艰苦卓绝、肝胆照人,题诗相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爽直将军贵姓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志如铁石气如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军一致称模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粗布征衣半老兵。</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志愿军司令部山洞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亲临前沿阵地视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前沿阵地了解战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8月11日上午9时,彭德怀的专列缓缓进入北京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站台上悬挂红色横幅: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胜利归国大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和周恩来在中南海与彭德怀的弟媳龙国英亲切交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向朱德、彭德怀等十大元帅授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授衔、授勋典礼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9月,彭德怀和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会议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在山海关农村调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农民一起交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延安与乡亲们热烈交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三门峡考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12月中央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时开始,对“大跃进”中的问题有了看法,他不同意说“粮食要多少有多少”,肯定地说“粮食没有那么多”。当时就有人批评彭德怀思想“保守”。他解释说:“公布的数字宁可少一些,将来追加数字比较主动;公布的数字多了,将来被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会后他回到家乡调查,决心把有的情况弄清楚。这是在家乡与亲属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4月24日~6月13日,彭德怀率中国军事代表团先后对苏联及东欧各国进行友好访问。回到北京时受到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的欢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月1日早晨到庐山。去庐山的火车上,透过窗外,见站台上拥挤许多人,衣衫破烂,蓬头垢面,个个面带菜色。(很显然是灾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7月2日~8月1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2日~8月16日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的总称。彭德怀7月2日到达庐山后,被安排住在河东路一侧的176号别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参加西北组讨论,从7月3日~7月10日的八天中,他先后作了七次发言和插话。以他一贯的风格,发言开门见山,有的话直涉毛泽东。“要找经验教训,不要埋怨,不要追究责任。人人有责,人人有一份,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我也有一份,至少当时没有反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在小组会上言人所不敢言,有人赞同,有人为他捏一把汗,还有人冷眼旁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月12日上午当听说会议将于7月15日结束时,他认为开了这么多天会,问题并未很好解决。准备当面与毛泽东谈谈当时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毛泽东一夜没有睡,刚刚躺下他只好怅然而归。他认为当面谈固然很好,但自己说话不容易说完全,又好顶撞。当面谈不仅浪费主席的时间,有时还容易引起误会。于7月13日中午彭德怀拿着拟好的提纲给参谋王承光起草初稿,彭进行了修改。到7月14日中午又对二稿作了修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下午5点半左右由参谋把信送给毛泽东的秘书高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给毛泽东信的部分原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月16日毛泽东在彭德怀信上加上《彭德怀同志意见书》的题名,并批示:印发各同志参考。并对中央常委的几个同志说:“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怀对毛泽东的这一决定感到十分突然。事后在一本笔记中写道,我是给主席个人写的信,是供他参考的,怎么一下子变成了《意见书》,事先也不跟我招呼一声,就印发给大家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月23日上午召开全体会议,毛泽东讲了近三小时的话。意思是人民公社、大办钢铁、农村公共食堂是在他积极倡导下搞起来的,还要坚持搞下去,这才是一条正确路线,谁反对这样做,谁就是“动摇”,有“方向”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讲话对彭德怀来说,犹如晴天霹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7月26日小组会上,彭德怀作了第一次检查,承认由于个人思想存在片面性,思想落后于实际,对全面情况了解甚少。建议中央办公厅会后将他给毛主席的信收回,存入中央档案,作为他今后思想检查的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8月16日,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发了份《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决议共五个部分。最后说“批判从严,处理从宽”,在他“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条件下,继续同他保持同志的团结”。“把彭德怀同志和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同志调离国防、外交、省委第一书记等工作岗位是完全必要的”。</b></p> <p class="ql-block">  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被免职,搬出中南海,在北京西郊颐和园附近挂甲屯吴家花园,和警卫员及司机一起生活了六年。</p> <p class="ql-block">  1965年3月美国出兵越南。1965年9月中央工作会上同意第三个五年计划“以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方针。沿海为第一线,华中为第二线;第三线是指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为全国的战略后方。</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和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乔明甫代表中央对彭德怀说“中央决定派你去大三线任副总指挥。”</p> <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与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一道与彭德怀谈话。谈话进行了五个半小时,让彭德怀去西南区,成立三线建设总指挥部,李井泉为主,彭为副,还有程子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次见面彭德怀对毛泽东谈到在庐山会议上自己提到的三条保证,毛泽东说:“后面两条我还记得,也许真理在你那边。”</p><p class="ql-block"> 这次谈话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一致支持彭德怀出来工作,对他表示了良好的祝愿。彭德怀带着“真理也许在你那边”的莫大宽慰和“毛主席没有给我平反错误”的隐隐不安,准备离京赴任。他情绪看起来越来越好,已经67岁的他身体还健壮,内心仍然像一团烈火。</p><p class="ql-block"> 1965年11月28日,开往成都的33次列车从北京站驶出,彭德怀身穿染成黑色的军呢大衣,端坐在一节车厢内,结束吴家花园2250天岁月,他的心又跳动在新的战场上。</p><p class="ql-block"> 1965年11月30日彭德怀抵成都,入住永兴巷7号。</p> <p class="ql-block">  彭德怀到成都前,西南局就有条原则,军工生产建设情况不让他了解;有关军工方面的会议他不能参加;还不让他参观军工厂。外出得有一名局长陪同,以便“了解”他的活动情形。</p> <p class="ql-block">  到西南地区后,第一次外出是1965年12月12日,到重庆参加三线建委政治工作会议。会后去内江自贡威远参观天然气和煤炭生产情况。</p><p class="ql-block"> 1966年3月第二次外出到渡口市参观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p><p class="ql-block"> 1966年4月19日第三次出行视察川南煤矿。</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25日准备第四次出行,经重庆、遵义到贵州看六盘水煤炭基地。第一天刚到大足,突接三线建委的紧急通知,让马上返回成都。听传达《五一六通知》。传达通知后的座谈会,彭德怀却成了被批判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6年12月23日凌晨5时北京地质学院的红卫兵组织“东方红”战斗队坐火车来到彭德怀在成都永兴巷7号院的住处,不打招呼翻墙而入,企图绑架彭总。结果彭德怀已被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斗队“揪”走了。双方争吵一阵议定对彭德怀实行共管。</p><p class="ql-block"> 1966年12月25日晚被红卫兵控制了三天已十分疲惫的彭德怀由一伙红卫兵推搡着在成都军区的一名干部和几名战士的护卫下上了34次火车的一节专挂车厢驶往北京。</p><p class="ql-block"> 1967年7月19日,红小将们用一辆吉普车将彭德怀接到北航,接受60余名红卫兵的批斗。</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被这群红卫兵从七号院抓走,被带回北京揪斗。晚年时的他受尽关押、批斗、揪斗之苦,直到8年后,也就是1974年11月29日时,蒙冤受屈的他死在北京。直到1978年时,他才被平反、恢复名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1967年7月26日开始,重伤中的彭德怀被北京航空学院、清华大学、解放军各总部、国防科委、三军直属机关和在京院校、人民日报社、北京师范大学、空军直属机关及空军在京院校、各文体单位、北京邮电学院等数十个单位的“造反组织”连续揪斗。其中六次为万人大会,七次“游街”。张闻天、黄克诚和解放军的一批被“打倒”的著名将领谭政、张爱萍、萧向荣、王尚荣、廖汉生、李志民等被拉来“陪斗”,和彭德怀一起在万千公众前遭受摧残凌辱。彭德怀不甘受辱,强直着头,挺立着身躯。一些彪形大汉按低他的头,反提胳膊,长时间的伤痛、愤怒,使他在被“游斗”中几度昏迷。</b></p> <p class="ql-block">  1967年8月15日广播了《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关于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决议》,在北京,彭德怀再度被连续“批斗”。有12次万人大会,69岁的元帅被两个大汉拖着跑步上台,在烈日之下,拳脚之中,他顽强地挺着腰杆,屹立于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 残酷的“批斗”一直进行到1967年末。</p><p class="ql-block"> “大批斗”的暴虐过去了,1968年中央专案组的审讯开始了。从审讯入党问题,到里通外国,甚至连续鞫讯九小时,《哨兵日记》记载彭德怀从审讯处被送回囚室的情况:“东倒西歪,前仆后仰,精神处于昏迷状”。</p><p class="ql-block"> 1968年2月5日从下午2点30分到6日凌晨1点,审讯人轮流休息、吃饭。彭德怀不能吃、喝、休息,被连续折磨11个小时。</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1967年6月21日到1971年末,据不完全的材料统计,对彭德怀的残酷审讯达200多次,直至他的健康完全崩溃。</b></p> <p class="ql-block">  1973年4月17日经确诊患晚期直肠癌,专案组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才提出:“鉴于彭德怀病悄严重,准其侄女彭梅魁等家属探视。”</p><p class="ql-block"> 4月18日他结束了长达6年零3个月加23天的囚居生活,走出了铁网高墙,住进301医院,走向生命的最后途程。</p> <p class="ql-block">  1974年11月29日14时52分彭德怀心脏停止了跳动,他静静地躺在301医院十四病室5号床上,身旁没有亲人,没有同志。</p> <p class="ql-block">  专案组给中央的报告上说:“受审人员彭德怀,因患直肠癌,经治疗无效,于1974年11月29日病死。”“彭德怀是里通外国、阴谋夺权的反党分子,我们意见,将其化名王川,尸体火化后。骨灰存放成都一般公墓。”</p><p class="ql-block"> 1974月12月17日彭德怀的遗体由301医院送北京火葬场火化,申请表上写着:“申请人:王奎,住址:301,与死亡人关系:父女,死亡人姓名:王川,男,76岁,印号0012690”。</p><p class="ql-block"> 专案组的人带着上面贴了一张纸条,写着“王川,男”三字的骨灰盒和中央专案组的介绍信到了成都,指名见四川省委、省革委会和成都军区的三名主要负责人,说明骨灰由来,交代要绝对保密,放在一般公墓即可。</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又传达了周恩来的指示,要精心保管,时常检查,不准换盒,也不准转移地方,以免查找时弄错。(周恩来总理用心良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陈云的提议,审查和纠正了对彭德怀所做的错误结论,重新肯定了他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建树的伟大功勋,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军委决定为彭德怀举行隆重的追悼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央军委指示查找彭德怀的骨灰。托名为“王川”的骨灰盒存放在成都东郊火葬场273号骨灰架上,寄存单上写着的是:王川,男,终年32岁,籍贯四川成都市。(为什么王川成了32岁的成都当地亡灵了呢?原来是经手寄存的人在填表时想,这份骨灰非同寻常,当代名人中并无王川其人,想必是个化名,于是就临时改填了一下,觉得这样更不引人注目一些。存单上注明在北京火化,通讯处是省革委会办事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12月22日,当年跟随彭德怀来三线的秘书綦魁英警卫参谋景希珍受命护送彭德怀的骨灰乘飞机去北京。飞机在首都机场着陆后,又起飞在北京上空绕航一周,作为专机在西郊机场降落。</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彭德怀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逝世的陶铸共同举行追悼大会。为彭德怀恢复了名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中说:“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沉冤昭雪,正义伸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大将军还活着,活在人民的心中,活在民族的灵魂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