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张伟

<p class="ql-block">  早上还不到七点,自胜哥便带着儿子、儿媳妇到家中拜年。随后,宝民舅、长青哥,一波又一波亲戚、邻居陆续登门,给老母亲拜年,一直持续到中午11点。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里,老母亲始终热情洋溢地迎接着每一位前来拜年的亲友。在这幸福的氛围中,老母亲乐此不疲,精神矍铄。用她媳妇儿的话说:“哎,真佩服咱妈啊!我这个当助手都累得不行了,咱妈依然精神头十足。这期间她还抽空接了两个电话,回了两条信息呢。”</p><p class="ql-block"> 拜年是汉族延续下来的古老习俗,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亲情的传递,是亲朋邻里间守望相助的见证。小时候,我对拜年的深刻内涵虽理解尚浅,但几十年来,我始终认真对待此事。每年的春节,都会按照父母的安排,挨家挨户地去亲戚邻居家拜年,那些美好的回忆至今仍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城居住生活是许多人向往的大事。那时候,我家人口多,父母收入微薄,兄弟姐妹上学的也多,生活颇为拮据。进城后,我们住在大同街棉麻公司机关院内,全家八九口人挤在仅几十平方米的两间半房子里。那时,能多拥有一间房子,对我们来说是无比向往、奢侈的事。到了八四、八五年,棉麻公司在西关集体购地,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分到了小院,普通职工则分配了家属楼。我们的小院不大,12米宽、12米长,近两分半地。家属院前后共七排,每排四户,共计二十八家。家属楼四层,也是二十八家。家属院南边毗邻县政府家属院,北面是康乐路,西边紧邻县委机关家属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小区规划合理,大路宽9米、长150米,小路宽3米、长48米。这些道路是当年在父亲的带领下集资修建的,工程质量上乘,如今都没一点破损。我家的房子于1986年建设,1987年入住,是搬入这个家属院的第一家。入住后,我们第一时间把姥爷、姥姥接来同住,这在当时解决了住房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是我们全家最开心的一件大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慢慢的大家都搬到了家属院,过年拜年便在我们这个小院蔚然成风。谁家有老人,前来拜年的人就多。记忆中,父母的同事大多在40至50岁之间,拜年时,有的叫叔,有的叫姨,还有的叫哥、嫂子。从起床吃完饺子开始,整个上午都在相互拜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在我的记忆里,最早来家里拜年的是思民叔。看到思民叔来拜年,姥姥总会笑着说:“你看恁思民叔一家多慌年,起得最早,以后你也得再去早点儿。”如今,思民叔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他家也有一位老奶奶,前年已经去世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那时候过年,每家都早早准备好了香烟、花生、瓜子、水果糖、苹果、橘子等,走的时候,兜子里塞的满满的。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这些都是是孩子们十分宝贝的东西。对于记性不好的老年人,大家会询问年龄、工作,嘘寒问暖,气氛十分亲热融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进入90年代直至现在,拜年的人数由少变多,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周边的邻居,甚至对面非棉麻系统的居民也参与其中。后来,谁家里有事了,大家也会主动过去帮忙,并随份礼表达心意。几十年来,年龄在变,拜年的人在变,拜年的形式在变,但拜年的传统却始终未变。从我父母亲之前去两三家拜年,到如今我和兄弟,还有大爷家的孩子自胜哥,以及雷英、魯娜、四姐夫等,连孩子们也都参与到了其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从80年代搬到新家后,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拜年的传统。如今,尽管科技发达,有电话、信息、微信等便捷方式,但在我们这个小院里,拜年的方式依然保持着古老的拜年方式,大家的热情始终不减。像我,从20多岁到今年56岁,给父母长辈拜年时,我们姊妹七个都是一家一家登门拜访。现在来家里拜年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前主要是我们家属院的五十六家相互走动,如今周边的邻居,以及我们姊妹七人在工作生活中结交的挚友和亲如一家的亲人们,也都形成了来家拜年的惯例。有的拜完年就不走了,直接在家喝酒,像宝民舅、长青哥都是准点来。谁来晚了,母亲就会问:“那谁咋没来家里啊?是不是家里有啥事儿了?”她老人家一直还牵挂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今年,我们姊妹几家在家里给母亲集体拜年,是真跪下磕头的,母亲也会给我们发压岁钱。一个56岁的大人领着老娘给了200块钱的红包,格外开心,这种感觉和手机上发红包截然不同。有人说现在没年味了,炮也不让放了,烟花也不让点了,但拜年的习惯和传统从未改变。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个家属院一直传承着拜年的礼仪,这在如今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拜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传统礼仪在现代生活中的表达。拜年不仅仅是问候祝福,更是一种文化,让我们懂得感恩和孝道。拜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温暖记忆,我们应当珍惜、传承并传递下去,让每个新年都充满温馨和快乐。父母的言传身教,在这个家属院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开了好头,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当长辈们渐渐老去,这种家风和习俗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应当守护好,并将其发扬光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年的形式或许每年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但对传统的坚守、亲情的珍视、家风的传承以及对美好的向往,永远不变!即便有各种原因和不便,在春节到来的时刻,也要回到家人身边。因为春节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情感纽带,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时序春节佳期,也祝愿老人们健康长寿,孩子们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张伟于乙巳蛇年春节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