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解小语(三)

至正者静

<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 乘着想象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p><p class="ql-block"> 看花儿跳舞,</p><p class="ql-block"> 听星星歌唱。</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p><p class="ql-block"> 童话,既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本单元的四篇童话都揭示了一个主题,那就是:为他人,修好自身。</p><p class="ql-block"> 《卖火柴的小女孩》:为穷人,鸣不平。</p><p class="ql-block"> 《那一定会很好》:为他人,奉献自己。</p><p class="ql-block"> 《在牛肚子里旅行》:为朋友,拼尽全力。</p><p class="ql-block"> 《一块奶酪》:为百姓,控制私欲。</p> <p class="ql-block"> 第8课 卖火柴的小女孩</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p><p class="ql-block"> “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p><p class="ql-block"> 一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竟然光着脚在大年夜卖火柴,最后冻死在街头。学生不禁要问:她为什么那么穷?她的爸爸妈妈在哪?</p><p class="ql-block"> 如果学生知道了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平所致,一定会生出一种慈悲心、同情心,甚至是愤怒之心。</p><p class="ql-block"> 慈悲心是改变行为的基础,人一旦生出悲天悯人的慈悲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万物之心为心,他的行为一定是向善的。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着要为小女孩送鞋子,送棉衣,送烤鸭,要陪她一起玩,甚至有同学也能想到,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社会,去为他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老子把“慈”当作他修身治事的第一大法宝。</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小孩大多生活条件优越,但往往不懂得珍惜,不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老子又提出修身治事的第二大法宝:检。“检”这个字有检查、反省之意,通行本作“俭”。结合起来理解就是经常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节俭?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p><p class="ql-block"> 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笔者认为这种境界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运用老子的思想来深入解读这篇课文的主旨,那就是无论穷达、贫富,都要善其身、济天下,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不分先后,因为“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一个真正具备道德之心、慈悲之心的人,已无自我私心,他心里想的全是百姓、全是天下。</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1.《德道经》第十二章“德善”。</p><p class="ql-block"> 2.《德道经》第三十章“三宝”。</p> <p class="ql-block"> 第9课 那一定会很好</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p><p class="ql-block"> “知足者,富也。”</p><p class="ql-block"> 种子到变成大树,再变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最后再变成大树,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努力奋斗,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种子是一个有梦想,勇于为了梦想去努力争取的积极形象。他一方面享受于一种新职业带来的喜悦,这是知足;一方面又在物尽其用之后,大胆创新,另辟蹊径,一次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这是生命的升华,使生命永远焕发光彩,使一生都富有。</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这是对老子“知足者,富也”思想的最好诠释。心想事成,心满意足。既敢于梦想,又满足于梦想实现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源于能为他人带来快乐,给得越多,自己就越富有。“知足之足,恒足矣。”</p><p class="ql-block"> “知足”并不等同于满足现状,一成不变。《周易》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老子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要提前研判,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各种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自信地说:“那一定会很好!”</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1.《德道经》第三十一章“不积”。</p><p class="ql-block"> 2.《德道经》第七十七章“尽己”。</p> <p class="ql-block"> 第10课 在牛肚子里旅行</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修之身,其德乃真。”</p><p class="ql-block"> 真,即真实不虚,发自内心。修身要从“德”的十个方面真实不虚地来修,这十个方面是: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p><p class="ql-block"> 课文中青头和红头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而考验它们是否真的“要好”,是一场突发的危险。在这次事件当中,青头表现出的好善心、慈悲心、勇猛心等美好品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朋友拼尽全力、“其德乃真”的好朋友形象。</p><p class="ql-block">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面对高大威猛的黄牛,一只小小的蟋蟀敢于冒着生命危险,与它英勇斗争,最后成功救出好友。与其说是用智谋、勇敢取胜,还不如说是用“其德乃真”的生死之交取胜。</p><p class="ql-block"> 小蟋蟀,大丈夫。</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十七章“善观”。</p> <p class="ql-block"> 第11课 一块奶酪</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p><p class="ql-block"> 课文《一块奶酪》塑造了一个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深得人心的蚂蚁队长形象。蚂蚁队长带的这支队伍纪律严明,团结友爱,干劲十足。</p><p class="ql-block"> 蚂蚁队长并不是没有一点私心欲念,课文中这样描述:“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他要是偷嘴,谁也看不见。他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味道真香!”说明它也想吃啊!但是老子说过:“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意思是:只要我内心秉持刚正,把握道德准则,不起私心贪念,那么百姓自然得到教化而改变。</p><p class="ql-block"> 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私心贪欲,尤其是没有人看到、独处的时候,更难克制自己,但是蚂蚁队长“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做到了“慎独”。</p><p class="ql-block"> 能做到“慎独”的人,方能治身、治国、治天下。</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二十章“治邦”。</p> <p class="ql-block"> 语文园地</p><p class="ql-block"> 该园地“日积月累”中有三句格言:</p><p class="ql-block"> 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p><p class="ql-block">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p><p class="ql-block">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p><p class="ql-block"> 这三句话都在讲一个字:理。理即道。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万物离开了道德,将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 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甚至被乱象、假象所蒙蔽,所以要经常擦拭“理”这个灯泡,拨云见日,要观察、分析、思考,道理才会明晰。</p><p class="ql-block"> 符合道理、符合道德规范,走到哪里都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反之,则不然,就容易撞墙。</p><p class="ql-block"> 一时战胜别人,只证明你有一把蛮力,靠的是霸道,而要使他人真正信服,要靠王道。什么是王道?只有内圣,内心充满道德能量、浩然正气,才能外王,成就王道。这样,才能真正地、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p> <p class="ql-block"> 快乐读书吧</p><p class="ql-block"> 在那奇妙的王国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p><p class="ql-block">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p><p class="ql-block"> 童话,孩童的奇妙王国。</p><p class="ql-block"> 赤子,即刚出生的婴儿。赤子纯洁善良,无欲无邪,天真烂漫,自然淳朴。当人们慢慢长大,每个人都想回到这种没有烦恼、没有压力的童真状态,即使“终日号”,也“不忧”。而童话故事建构的奇妙王国,正好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提供心理慰藉,促进认知发展,传承文化价值,并增强社交联系。</p><p class="ql-block"> 优秀的童话都充满爱、希望以及美好未来,充满奇幻想象和各种可能性,给人带来自由、放松的感觉。阅读童话,可以理解人性,激发想象,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善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家在一起分享、传颂、聆听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互动,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 阅读童话,留住童年,保持童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