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将愁心寄明月,</p><p class="ql-block">随君直到夜郎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坡口的杏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母亲带着我们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到离城十多里地的农村,父亲用城里的两处铺子和一个院子换来公社的庄基批复,在大塬腹部临沟的塬畔,生产队队长用脚比划着凹进去的沟脑,让父亲在那里修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里的庄户人家,大都沿沟靠塬畔挖窑洞修庄,一般都是距塬畔10多米的地方,下一个10多米深的槽,然后在正面挖3孔窑洞,在两侧各挖一到两孔窑洞,再沿正面向沟畔外挖一个洞通向沟边,再顺着沟畔向塬上修一个长坡,就构成一个院子,就是那儿人们习惯生活的家。那里的人都爱在庭院里栽树,桃树、杏树、枣树、核桃树营造家的氛围,有了郁树葱茏的烟火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的庄子修成后,母亲就在庄子前后左右栽树。当然杏树是个宝,几乎家家都有杏树,我母亲也在庄前屋后栽了杏树桃树花椒树等,在坡口还栽了几棵桃杏树。最后经过筛选,只留下一棵长势旺盛的桃杏树,这棵树干黑黢黢的笔直笔挺一天天长大,边向上长的同时又向东西南北分层叉开一些枝丫,粗粗的向四面均匀地伸展,形成一圈又一圈圆圆的树冠,春天开花一圈又一圈,夏天挂果一层又一层,到杏熟时一个个黄晶晶的小脸蛋红扑扑甚是惹人喜爱。由于它在坡口,又长得像模像样,因此,它是整个塬畔最有美感的一棵杏树。桃杏由其形状像桃而名,我家的桃杏可好吃了,成熟后大的如桃,杏黄杏黄,掰开后杏肉精黄鲜亮蜜汁溢出,咬上一口渗甜渗甜,杏核较扁长,杏仁饱满微苦,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熟透的桃杏真是人间美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想到杏树成了我一生的情感寄托,每到春天,“又是一年春风至,依然十里杏花红”,杏花,作为春季开花的代表性花卉之一,以其独特的美丽和短暂的花期,成为黄土高原不可错过的一道美景。这杏、梅都属于蔷薇科,“有杏不须梅”是一句谐音对联的下联,其中“杏”通“幸”,“梅”通“媒”,意思是既然我有幸,就不需要媒人来促成事情了。这句对联的上联是“因荷而得藕”,其中“荷”通“何”,“藕”通“偶”,意思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得到了配偶。下联“有杏不须梅”则表达了既然我有幸,就不再需要媒人来促成此事的意思。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深春初夏,一阵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忽然间把杏子藏起来了,忽然间杏子又冒出来了,它们真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娃娃,在跟我们玩捉迷藏呢!没有熟透的毛杏酸酸的,叫人咬一口就酸得上牙和下牙不敢合在一起了,亦即青梅酸涩酸涩,称青皮后生,如李白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说的是两小无猜的小男女初知人事的朦朦胧胧的,小男孩摘了几个青杏,骑着扫帚绕着绣床,剥开青杏,向小女孩喂嫩白带水杏仁的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杏果,是一种水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具有独特的清爽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杏子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E、矿物质等,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健康水果,有独特的美容护肤功能,杏子中的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皮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减缓皮肤老化过程,令皮肤保持光滑细腻。熟透了的杏子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咬上一口,它那甜味立刻沁人心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杏子成熟过程往往先是淡绿,随后慢慢变黄,最后近乎变成红色的了,它不是真的变红,是因为太熟了,所以像金红色的,所以文人墨客喜欢用红杏出墙来编段子比喻女人出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熟透的杏子又酸又涩,熟透了就甜津津的,让人越吃越爱吃,但不能多吃,民间有“桃饱杏伤,李子树下抬死人”之说。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杏子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杏子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多了杏子再吃其他的东西,才感觉牙齿被它酸倒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爱家乡的杏子,更爱我的家乡,老家坡口的那株高大的桃杏树,是我心灵寄托的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父母亲最爱的孩子,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因为我从小到大读书好,从小学到中学,后来考上大学,给老实巴交的父母在亲邻中争了气长了脸。那些年,我在城里工作,每周都要回老家陪陪父母,帮老人干点农活。每当我要回城里时,母亲都要把我送上坡,站在那棵高大的桃杏树下,看着我一步步远行,我走出老远老远,回过头来看着母亲,依然站在那棵杏树下张望着我的后背,轻风吹乱了老母亲的白发,渐渐地模糊成一个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亲已经作古多年,每每想起二位老人,我都会去老家的庄子看一眼,为的是与坡口的桃杏树亲近亲近,因为,因为那是母亲的化身,承载着在外飘泊游子的一颗心灵寄托…母亲始终在我身边,默默地鼓励我、支持我。她的关爱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的心灵;她的教诲如灯塔指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在母亲的激励下,我有了信心,坚定地踏上了人生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老庄已被村人占领,在窑洞崖背上盖房子,正面的几只窑洞被一洼的黄土掩埋,两侧的窑洞也处于半掩埋状态,没有完全填埋的窑洞犹如快要咽气的人,眼睛瞪大嘴巴微张,艰难的呼吸着…心底的那缕念想,总会在不经意间牵扯着我,剪不断理还乱,越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愈加疯狂的撕扯着我的心,恨不能立马回到从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每回到故乡,虽然老庄不再归属于我,但总会刻意在沟畔的老庄走走…因为,因为我的童年曾在这里度过。闻着泥土的气息混杂着庄稼的清香,以及初夏风吹过绿油油的麦浪,仿佛卷起了世事无常的低吟…春秋轮回,岁月沧桑,如今的老庄已经塌陷了多年,残垣断壁一片破败不忍直视…可只要在春天回去,一簇簇杏花粉红粉红,蜂鸣蝶舞依然热闹;夏天回去硕果累累,一个个黄色的大桃杏在风中欢快的跳动着,靠近阳面树梢的枝头上红脸扑扑,跃跃欲试调皮的挑逗着路人垂涎欲滴;到了秋天杏树叶子乌青茂密,清风徐徐杏叶烈烈,仿佛母亲与我对话;冬季的杏树虽然没有了叶子的装点,但它的枝条曲折优雅,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下雪后杏树上挂满了洁白的雪花,为大地增添了一抹清新素雅的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的桃杏树依然高大挺拨,上面树杈处有硕大的喜鹊窝,每当我回去,总有几只喜鹊绕着杏树叽叽喳喳欢快的飞跃,如亲人们欢迎我的到来,我情不自禁的使劲抱了抱树身,一搂子竟然搂不住了。那是母亲一生的印记,仿佛她穿越时空站在坡头,变成杏树的化身,灰白的头发被风扬起,背影佝偻像极了这原畔沟边的土地——沉默、厚重,饱经风霜却从未言苦。春节刚过,梦里回了一趟老家,口占几句是为今夜的缅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蛇年吉庆三壶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浊酒诗经醉雅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看杏花凝旧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怎知顽稚已成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一位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坡口的杏树》读后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月的初春,关中的气温还是有些低。我和大部分人一样棉衣也没有脱下,便习惯性的将手机装在上衣的口袋里,不是怎么的往外掏。就在28日那天下午,我掏出手机看几点时,微信提示字幕上,好友西岐布衣发来的消息格外醒目:“杜主席好,请帮我看看这篇文章。”我点开一看,是张老兄精心制作的美篇——《坡口的杏树》。我赶忙回复:“我好好学习学习,张局。”他即刻谦逊回应:“不敢当!” 张兄为人,向来低调谦逊,可他的文字功底和在庆阳任职城建局长时的斐然功绩,我早有耳闻。他堪称全才,在城市建设与规划领域造诣颇深,才华横溢。往昔,庆阳城市建设与规划的重担压在他肩头,他满心热忱,为这片土地日夜操劳、反复斟酌。负责南梁革命旧址建设时,他深入挖掘南梁的历史文化内涵,将红色基因融入每一处建筑细节,从选址规划到施工建设,他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最终,凭借不懈努力与创新理念,他组织的“红色南梁革命纪念园”工称荣获国家住建部颁发的“鲁班奖”,这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为庆阳打造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红色文化地标。 我与张兄的缘分始于2018年3月河南洛阳的“先周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当时,会场里精英汇聚,大家踊跃发言。张兄一开口,他的发言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对先周文化的研究有着独特视角,提出的观点和论断极具前瞻性与建设性,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便结下深厚情谊,日常交流中,我总能从他身上汲取到许多宝贵知识。 这次收到他的美篇,我迫不及待地点开。随着阅读的深入,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一头扎进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关中农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坡口的杏树》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满是岁月沧桑与故土眷恋。张兄以坡口的杏树为线索,巧妙串联起下放农村的艰苦岁月、纯真美好的儿时回忆、对父母深沉的思念以及对家乡割舍不下的眷恋。他笔触细腻,叙事流畅,让我如同身临其境,黄土高原上那临沟塬畔独特的窑洞院落,还有家家户户庭院里栽种的果树,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往昔的烟火日常仿若就在眼前。 文中那棵坡口的杏树,更是令人难以忘怀。从母亲亲手种下,到它历经风雨茁壮成长,张兄对其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着文字,我仿佛亲眼看到那黑黢黢、笔直笔挺的树干,一圈又一圈舒展的圆圆的树冠,春日里繁花似锦,夏日时硕果累累。他对杏树的描写,早已超越简单的状物,而是融入了自己一生的情感与回忆,让这棵杏树成为他心灵的寄托,承载着他对故乡、对亲人最真挚的情感。 看到文中母亲站在杏树下,目送他回城的场景,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那质朴又深沉的母爱,被张兄刻画得入木三分,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每次离家时,她那饱含不舍与牵挂的目光。原来,天下母亲的爱都是如此相似,深沉而无私,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兄在文中还巧妙融入“有杏不须梅”的对联、青梅竹马的故事等文化典故,这些元素不仅为文章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更与他的情感表达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足见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能将传统文化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情感的力量。 读到对老庄变迁的描述时,我深切体会到张兄内心的无奈与眷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经温暖的家园如今面目全非,可童年的回忆却如影随形,扎根在心底最深处。这种对故土的深情,我也感同身受。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根,无论走多远,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对故乡的牵挂与眷恋永远不会消逝。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张兄用文字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与回忆的世界,让我跟着他的笔触,一同经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在这里,我由衷地想说:“张兄,这篇散文太动人了!从杏树到家乡,从童年到如今,每一处都写进了人们的心里。你的文字饱含深情,又不失细腻,让我仿佛跟着你一起经历了那段岁月。真的写得太好了,为你点赞!”能有张兄这样才华横溢又重情重义的挚友,是我人生中的一大幸事,我为他感到骄傲,也期待他能创作出更多动人的佳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功县文联杜主席</p> <p class="ql-block"> 西岐布衣,陕西岐山人,高级工程师,国家质量安全专家库成员,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系统先进个人;长期在甘肃省庆阳市建设行业工作,搞过设计、施工、工程质量安全造价监督管理等工作;组织创建了庆阳“红色南梁革命纪念园”工程“鲁班奖”。独立文化研究学者,多年来依托历史厚重的黄土高原,致力传统文化研究和人文精神弘扬,有较浓郁的历史文化情结。</p> <p class="ql-block"> 故乡,心中永不落幕的月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身处异乡的我,无数个夜晚,望着那高悬夜空的明月,故乡的一切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即便远在千里之外,却始终是我灵魂深处最温暖的港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