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

无念花

<p class="ql-block"> 这一期,我仍凭借我先生敬绘的大师画像,和大家一起走近唐代高僧,佛教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约747年——821年)。</p><p class="ql-block"> 这位大师,其实我在上一篇承远大师的故事中已经有所提及,他就是曾在入定中神游西方极乐世界,惊讶看到有个叫承远的和尚,竟侍立在阿弥陀佛身边的那位得道高僧:法照大师。</p> <p class="ql-block"> 先生敬绘法照大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那许多人也许会问,这种不可思议的灵异现象,究竟怎么会发生?又是一些怎样的人,才会有这些超越三维世界认知的特异功能呢?</p><p class="ql-block"> 我的理解是:首先,能获得这些高维智慧的人必须都是大德之人。(当然,也有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但他们所感知的只是一些低级的灵异现象,而不是宇宙的究竟。)</p><p class="ql-block"> 古代哲学家庄子在他的《逍遥游》中对这些德高望重的高人有过这样的论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意思是说,那些高境界的人,是忘掉自我,与天地合二为一的人;是心怀天下,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人;是随遇而安,不奢求功名利禄、内心清静的人。</p><p class="ql-block"> 他们慈悲为怀,与天地同心,他们感应万物,通宇宙真谛。我们最熟悉的中华文化中儒、释、道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都是这样的人。只不过孔子得高维智慧,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老子得高维智慧,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释迦牟尼得高维智慧,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人的自性及人与宇宙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正如佛在《金刚经》中所说,一个人若能做到无私无我,就能“信心清静,即生实相”。一旦他们的生命能量与正弦波频率强大到与宇宙能量与频率高度契合,即可获得天道的加持,宇宙更高级真相便会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使得他们对世界的觉悟,超越所有凡夫俗子的普遍认知,他们的生命经历,也比我们凡夫俗子更为神奇与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 先生敬绘净土宗大师画像</p> <p class="ql-block">  我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唐代高僧法照大师,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神奇经历的非凡人物。法照大师少年时就出家为僧,在庐山东林寺修念佛三昧。有一次在他心很静很静的时候,突然看到自己用餐的钵中显现一片圣境:高山耸立,郁郁葱葱,山中有一寺院,匾额上写着“大圣竹林寺”五个大字。寺院辉煌庄严,金光灿烂,有很多菩萨在里面讲法。法照大师很感动、很惊奇,更觉得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  于是他向老前辈请教,老前辈说:根据你的描述,依山川的形势来判断,你所见到的很可能是五台山文殊菩萨所显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法照大师为一探究竟,就到五台山寻访这个圣境。当晚,住五台山佛光寺。这天晚上,大概四更时分,一道光芒突然射到法照大师身上,法照大师循着这道光往前走,遇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涧,涧北有一石门,门口有两位可爱的八、九岁童子在那儿等候他,他们引导他进入一个寺院。寺院大门匾额上就写着五个大字“大圣竹林寺”,法照大师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钵中所显现的圣境啊!</p><p class="ql-block"> 法照大师随童子进入寺院,登入讲堂,果然看到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分别坐在狮子座和白象座上讲法。周围有无数菩萨围绕,法音历历清晰。法照大师恭敬来到两位菩萨面前,虔敬顶礼,并请两位菩萨为他开示。法照大师心里顾念的一定是广大的众生,所以他开口就问:“末法时代的众生,距离释迦牟尼世尊在世期间已经很遥远了,智识浅薄、业障深重、烦恼炽盛,本来具足的清净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如大海广阔无边,不知末法时代修哪种法门最为紧要?愿大圣为我解说,断我疑惑!”</p> <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首先开示说:“你要修习念佛法门。唯有念佛法门,才适合末法时代;一切修行法门中,没有比念佛及供养三宝更殊胜的。如果这样做,自然能快速圆满,成就福慧双修。我文殊师利在过去世中,就是因为念佛、供养三宝的缘故,才能成就佛的智慧。所以你应该知道,一切诸法波罗密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念佛成就的。故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p><p class="ql-block"> 法照大师再问:“如何念佛?”文殊师利菩萨开示说:“这世界的西方有一尊阿弥陀佛,他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当静念相继,不要间断,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不退转,则快速成佛。”说完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时伸出金色的手,放在法照大师的头顶,授记说:“你因念佛精进之故,不久就可证得无上智慧。若有善男子善女子,期望快速成佛证得无上智慧,没有比念佛更好的方法,只要一心念佛,自然能快速证得无上菩提。”</p><p class="ql-block"> 法照大师得到两位菩萨摩顶授记,欢喜非常,再三顶礼。文殊菩萨又说:“汝可到诸菩萨院巡礼,以承教授。”大师听从大圣教诲,依次巡礼一一拜见,请教各位菩萨。而后到七宝花园,见花开果硕,大师摘取而食,顿觉身意泰然。返回讲堂,与二位大圣作礼告辞。</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竹林寺</p> <p class="ql-block">  两位童子将大师送出寺院。大师低头作礼告别。待他抬头再看,童子、寺院都不见了。法照大师怅然若失,悲欣交集,就在脚下立了一块大石头作为标记。并发愿要在此建“大圣竹林寺”,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  过了几日,大师与僧侣五十人前往金刚窟巡礼,虔诚礼敬三十五佛。大师礼敬刚满十次,就见自己置身于美丽的琉璃宫中,与文殊、普贤二位大圣及上万菩萨在一起。大师见此情景,非常欣喜。但未曾言说,而是默然随众归寺。</p><p class="ql-block"> 其夜三更时分,法照大师见寺院东面的山上有几支如灯的火炬,还会随着法照大师发的心愿而变化,甚为奇妙。此情此景更加激发大师的敬佛热诚,念佛修行更加勇猛精进。</p><p class="ql-block"> 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二月,大师于华严寺入念佛道场,到了第七日的初夜,大师正用功时,见一位西域老僧入道场对他说道:“你所见到的五台山圣境,何故不传示于人?”法照答道:“我并不是要隐瞒圣境,就是怕大家不相信,从而引起诽谤。”</p> <p class="ql-block"> 先生敬书印光大师赞法照大师颂词</p> <p class="ql-block">  老僧侣说:“像文殊菩萨这么伟大的圣人示现在这山中,尚且招人毁谤,你又有何顾虑呢?只要把你所见到的境界告诉大家,使听闻到的人都能发菩提心,岂不造福众生?这就是广结善缘啊!”</p><p class="ql-block"> 于是法照大师便开始撰写回忆录,将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一一记录成册,留传后人。这就是法照大师的传世著作《大圣竹林寺记》。从此之后,法照大师的信念与道心更为坚固,专心致志念佛,修持精苦,日夜无旷。一日,正念佛时,又有一异国僧侣入道场告之:“你的净土之莲花已经显现,三年之后花开,你就可以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三年后,大师自知往生时日已到,普告大众:“我要走了。”说罢端坐而寂。终年74岁。大师在世时常行般舟三昧,自修五会念佛,并以五会念佛之法教众人修行。其著作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详尽系统介绍他所创导的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其社会影响深远。连当时的皇帝唐代宗也为之虔诚归信佛教静土宗。并下诏书,将大师迎入宫中封为大唐国师,其德行功业,实不愧为一代祖师的殊荣啊!</p> <p class="ql-block">  先生敬绘的法照大师的画像,须发皆白,神色安详。双手恭扣,容貌端庄。嘴含微笑,眼露慧光。底座图案:祥云朵朵,莲花盛开。衣纹处理:疏密有致,柔和随意,给人韵律美感。墨色沉稳,色彩丰富,人物神形兼备,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  左上题款:唐莲宗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师,钤自制闲章:《养五德修六和》《心种福田》。右落款:岁在辛丑三月十六日周振威敬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无心柳写于无心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与先生在大师画像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