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的立春刚过,我在詹坑朋友家看完莒溪的“出初六”民俗活动,午餐后驾车走20多公里山区公路,经小莒过儒畲来 到了中华山。</p> <p class="ql-block">寺里的梅花此时开的热烈奔放,大雄宝殿的僧众正在做功课。</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经文通过改良已经不需要“念”了,他们配上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的调子,在大师父的带领下,唱的比念得好,只是在大功率功放机的加持下,达到震耳欲聋的效果。</p><p class="ql-block">我本想借寺中一片安宁,晒晒太阳,闻闻花香,听听诵经,洗洗心灵,过个洗心洗肺半日闲的神仙日子,也因这烦人的大喇叭,提前收拾行囊下山而去。</p><p class="ql-block">诚愿所有的寺庙,诵经时,不要借助功放设备扩音。因为你们靠佛很近,小声诵读,佛是可以听到的。</p> <p class="ql-block">《性海寒香》</p><p class="ql-block">性海寺的冬天是绛红色的。未等积雪压枝,红梅便急急绽放了,大雄宝殿前的两株老梅更是不肯落人后,虬枝如泼墨般向青天舒展。这是释慧瑛大和尚当年亲手栽下的梅,如今枝干皴裂似老僧入定,却年复一年捧出满树芳华。</p><p class="ql-block">我立在大寒时节的晴光里看那对年轻的情侣。他们执着三炷香穿过花影,斜照将沉香的白烟揉碎成薄纱,缠绕着藏青棉袍与藕荷色围巾。女孩踮脚避过垂落的梅枝,男孩便伸手替她托住,枝头雪沫似的花瓣便簌簌落了满袖。这般景象恍惚叫人想起《诗经》里的"摽有梅",只是古时抛梅求佳期,此刻却是香火与花信同赴佛前。</p><p class="ql-block">殿角的铜铃忽被风摇醒,惊起几粒栖在匾额上的麻雀。逆光里老梅的剪影越发嶙峋,倒像是殿中十八罗汉走脱了两位,化作树精在此镇守百年。枝桠间漏下的金箔似的阳光,正巧落在香炉袅袅升起的烟柱上,倒像菩萨垂下的璎珞,将俗世的心愿接引入云深处。</p><p class="ql-block">转身欲寻茶寮暖手,却见西廊禅房外探出半树清影。纸窗糊的是陈年桑皮纸,霜花般的纹路间,一枝红梅斜斜倚着窗棂。花影被模糊的格心筛成水墨,风过时枝梢微颤,俨然王冕笔下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忽然懂得释慧瑛为何要种这两株梅——草木岁岁荣枯,反倒比金身塑像更接近永恒。</p><p class="ql-block">暮鼓响时又经过那两株老梅。香客早已散尽,斜阳把虬曲的枝干镀成青铜色,满地落红里还留着零星的香灰。佛殿飞檐挑起一弯新月,而梅枝依旧向着虚空生长,仿佛要接住当年种树人撒向红尘的第一捧土。</p> <p class="ql-block">性海寺的大雄宝殿几年前进行了重建,以下图片是重建之前拍的。</p> <p class="ql-block">慧瑛法师当年亲植的两株红梅,现已长成大树。每到花开时节,便齐刷刷地绽放,袭人的花香随风飘散开来,几里之外都能闻到。</p> <p class="ql-block">之前的大殿院子两侧,建有两排供着十八罗汉的建筑,在摇曳的花枝之间,隐隐约约可见闪耀着金光的佛影。</p> <p class="ql-block">期待寺庙全部工程早日完成,以期再见十八罗汉现身。</p> <p class="ql-block">寺中的几株菊花也跟着与梅争艳,的确,它没有输给梅。</p> <p class="ql-block">附:中华山小资料(资料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中华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积不上300平方米的观音庵,它创建于明初,几经沧海横流,红尘卷浪。中华山观音庵从明代到民国,遭遇多次劫难,时兴时衰,摇存于世。</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三年(1944),释慧瑛进住中华山,立志重修古刹。民国三十六年(1947),他得到当地名贤黄肇河、张梅瑞等鼎力协助,释慧瑛再上中华山,动员邻近乡村的善男信女齐心协力,苦干一年多,重新建起约300平方米的寺庙,并取《华严经》中的"思庐性海"之意(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命名为"性海寺"。</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山性海寺日渐兴盛。但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由于对宗教政策的认识出现失误,僧尼被"造反派"赶回家务农, 中华山由新泉公社改建为油茶基地。 '</p><p class="ql-block">1981年,党的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实,释慧瑛法师再率20余名僧尼重返中华山,殚精竭虑,重振古刹。彼时新泉公社也将油茶林基地无偿交给他们管理。从此,他们坚持实行"农禅并举"的方针, 既念佛经,又念"山"经,除经营好3080亩油茶林外,还种植了9亩水稻、10亩茶叶,同时垦荒种菜、种果,先后种下柑桔、桃、李、梨、柿等果树1000多株。他们还把有一技之长的僧尼组织起来,自力更生兴办了砖瓦厂、榨油厂,并在寺内开设缝纫、医疗、照相、 日用品代销店等服务项目。每年劳动收入达六、七万元,使常住僧尼基本做到自养自给。在保证僧尼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把节余的资金、劳力投向寺庙建设。坚持自己烧制砖瓦、 自己备料、 自行设计施工,先后建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大寮、斋堂、法堂、卧佛楼、藏经楼、放生池、舍利塔、普同塔、大悲楼、钟楼、鼓楼,还在山顶建起天坛五佛塔等。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比"文革"前扩大10多倍。</p><p class="ql-block">中华山性海寺在释慧瑛法师(后为方丈)住持期间,信徒踊跃,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该寺坚持"农禅并举"及自力更生建设寺庙等事迹, 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画报》和全国《法音》杂志上发表过,也曾在香港、泰国的报纸上登载过。省内外和香港一些知名人士参观该寺庙后,都留下极好的印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还特地为"性海寺"题匾,并于1987年仲夏写"寄采桑子"一词: "举起锄头开净土,无尽庄严。顿现人间, 宝树琪花山后前。如来家业须弥重,都在双肩。高唱农禅,普与恒沙结胜缘。"以颂扬性海寺慧瑛方丈暨诸上善人。</p><p class="ql-block">释慧瑛圆寂后, 中华山性海寺僧尼继续发扬"农禅并举"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遗风,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善男信女的支持。近几年, 寺庙建设又有新'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