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不久一位老同学发来一段视频,描述油纸雨伞的制作工艺。当然这也和蜡染、竹编、刺绣等手工艺一样,只是做为文化遗产而保留下来的,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了。</p><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几十年前,当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孩童的时候,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就拿伞来说,我们小时的伞有两种,即雨伞和旱伞,走街串巷的修伞工匠要吆喝“修理雨伞——旱伞——”。旱伞的伞面是细布或丝绸的,做工很考究,只能专门用来遮阳,是不能遮雨的。旱伞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一般人只能戴一顶草帽遮阳。</p><p class="ql-block">雨伞又分为两种,油布雨伞和油纸雨伞。那时还没有塑料雨伞,也没有塑料雨衣或别的塑料制品,因为可用于遮雨的塑料还没出现。这里所说的油布或油纸就是在棉布或棉纸上刷若干层桐油,待桐油干燥后就能起到防水的作用。油布不光可用于做伞,还可做婴儿的尿布。我刚到邮局工作时,每个邮递员都发给一块油布,用于雨天出班,遮盖报纸和邮件。</p><p class="ql-block">油布伞和油低伞各有优缺点。油布伞结实耐用,但比较笨重。且色调单一,缺乏美感。油纸伞比较轻盈美观,可以刷成各种颜色,但容易被刮破,不如油布伞耐用。</p><p class="ql-block">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对普通家庭来说一把雨伞简直就家里的一笔不动产。要是家里的孩子多,又都在上学,赶上雨天,一人一把伞是绝对做不到的。有的顶块小时当尿布使的油布,有的把手绢四个角扎起当成“雨帽”,的干脆就顶雨跑着去上学。</p><p class="ql-block">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第一次赶上雨天去上学,只能撑家里唯一的一把油布伞。伞很笨重,伞面不知刷了多少层桐油,伞杆是那种用于制作笛箫或拐杖的竹棍做的,比现在用的伞杆粗很多。伞骨很紧,支撑伞骨的滑动套筒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推过弹簧卡扣把伞撑起来,孩子的一只手是绝对推不动的。</p><p class="ql-block">上学时倒好办,有姥姥帮着把伞撑好。要命的是放学时雨还在下,怎么把伞撑起来成了难题。一只手推不动就用两只手。我把雨伞倒竖在地上,弯下腰用两只手拼命向下压那个圆套简,费了好大劲终于把套筒推过了卡扣,可右手虎口却被卡扣死死夹住,出于本能地猛一缩手,虎口处竟被夹下一小块肉来!俗话说十指连心,这要是在家里早就疼得嚎啕大哭了,可现在不行,那是会被同学们耻笑的。当时除了喊一声哎呀外,眼泪在眼睛里转了好一会后,终究没有掉出来。</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五年二月</p> <p class="ql-block">老式油布伞的伞骨很紧,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把支撑伞骨的套筒推过弹簧卡扣。</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雨伞只需用拇指轻轻一按,就嘭的一声打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