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清晨七点钟,我们的邮轮🛳️停泊在法国著名的勒阿弗尔(Le Havre)港口,法国的第二大港口。这是从阳台上看港口的景色。</b></p><p class="ql-block"><b>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法国。</b></p> <p class="ql-block"><b>依旧是先到餐厅就餐。</b></p> <p class="ql-block"><b>早餐完毕,我们又回到房间,此时还没到游客下船的时间。阳台外,天空已经一片明亮。</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搭乘指定的旅游大巴,来到了勒阿弗尔的街头。</b></p> <p class="ql-block"><b>面朝英吉利海峡的勒阿弗尔是法国诺曼底地区的港口城市,距离诺曼底登陆海滩约90英里。二战期间,这座城市82%的区域遭受严重破坏,导致16万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b></p><p class="ql-block"><b>1944至1945年冬季,满目疮痍的勒阿弗尔。历史图片来自”法国时刻”(French Moments)网站(Explore the Modernist city of Le Havre - French Moments)。</b></p> <p class="ql-block"><b>战后的重建由被誉为”钢筋混凝土之王”(King of Concrete)的法国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Auguste Perret)主导。从1945年到1964年,佩雷团队遵循现代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原则,重新设计了城市的中心区域。</b></p><p class="ql-block"><b>凭借“战后时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杰出范例” (an exceptional example of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of the post-war era),这座城市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p><p class="ql-block"><b>在这里,我们会有什么样的遇见呢?</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法国时刻”(French Moments)网站(Explore the Modernist city of Le Havre - French Moments)。</b></p> <p class="ql-block"><b>第一个遇见的景点 ——</b></p><p class="ql-block"><b>佩雷广场(Place Perret)上的《阵亡将士纪念碑》(Monument aux Morts),亦称“胜利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1922年,雕塑家皮埃尔-玛丽·普瓦松(Pierre-Marie Poisson,1876–1953)受委托负责纪念碑的建造,并于1924年完工。该纪念碑不仅是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中英勇牺牲士兵的致敬,同时也象征着法国的胜利。因此,它不仅是一座战争纪念碑,更是一座彰显胜利与荣誉的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纪念碑是勒阿弗尔在1944年9月遭受惨烈轰炸后,少数幸存的历史遗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二战时期,勒阿弗尔的历史图片,幸存的 《阵亡将士纪念碑》。图片来自”小蜜蜂官网“(Bee La Havre)。</b></p> <p class="ql-block"><b>照片的背景是巴西著名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1907–2012)设计的火山(Le Volcan)和佩雷设计的圣约瑟夫教堂(St Joseph’s Church)。</b></p><p class="ql-block"><b>—— 尼迈耶在勒阿弗尔参与设计的雕塑和建筑,融入了抽象与现代风格。他最著名的作品在巴西,以设计了巴西首都巴西利亚闻名于世。</b></p><p class="ql-block"><b>而佩雷设计的杰作——圣约瑟夫教堂,高达107米,从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这座教堂于1951年至1959年间使用裸露的混凝土建成,作为二战后重建工程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这时海风开始有点狂妄了。天色也开始变得阴沉。欧洲冬季的天气,真像孩子脸,说变就变呵!</b></p> <p class="ql-block"><b>尼迈耶设计的火山(Le Volcan)建筑于1982年开放。内部设有文化场所,包括一个音乐厅和一座艺术影院。</b></p><p class="ql-block"><b>这些纯白色的圆形建筑以坡道作为主要通道,与尼迈耶的大多数建筑风格一致。狭窄的窗缝将光线引入室内,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孤独星球官网,Lonely Planet)。</b></p> <p class="ql-block"><b>就这么走着,我们来到建于1792年的码头,抬头就看到了我们乘坐的邮轮。</b></p> <p class="ql-block"><b>对这艘邮轮感到既熟悉又亲切,自然又多拍了几照。</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在邮轮房间阳台上看到的色彩斑斓艺术品 —— 《集装箱之链》(或译“集装箱拱门”,Catène de Containers)现在就近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这件艺术品由法国艺术家文森特·加尼维特(Vincent Ganivet) 于2017年为庆祝勒阿弗尔港口成立500周年而创作。</b></p><p class="ql-block"><b>作品由36个彩色集装箱组成,以拱形链条的形式堆叠,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两座拱门一高一低,寓意连接与开放,象征着勒阿弗尔作为港口城市的包容与交流精神。</b></p> <p class="ql-block"><b>继续前行游览 ——</b></p><p class="ql-block"><b>建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圣母大教堂(Le Havre Cathedral) —— 融合了哥特式的庄严、文艺复兴式的优雅和巴洛克式的华丽装饰。二战期间,这座教堂奇迹般地躲过了英国皇家空军的猛烈轰炸,得以完好保存。</b></p><p class="ql-block"><b>与诺曼底地区的其他教堂相比,该教堂的高度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建筑师需要应对不稳定地基带来的挑战。</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https://harmonizingthechaos.com/one-day-in-le-havre-with-kids/。</b></p> <p class="ql-block"><b>行人道上,摆放在圆桌上的鲜花,看似随意,法式生活的精致与浪漫却可见一斑。</b></p> <p class="ql-block"><b>巴黎街(Rue de Paris),走近佩雷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出的一系列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作为勒阿弗尔重建的首席建筑师,时年70岁的佩雷获得了一个几乎是所有法国建筑师梦寐以求的机会——从头设计一座城市的空间布局。恰似一张白纸,正好写字。</b></p> <p class="ql-block"><b>感受这座城市浴火重生后独特的建筑魅力与历史沉淀 —— 带拱廊是这条街道的特色。</b></p> <p class="ql-block"><b>这条街另一方向的背景。依山傍水的城市,真是一片风水宝地啊!</b></p> <p class="ql-block"><b>路边的花店。诗和远方,浪漫与爱,幸福和快乐,都离不开鲜花的点缀。</b></p> <p class="ql-block"><b>芬芳弥漫的鲜花店。</b></p> <p class="ql-block"><b>后来发现,浪漫的法国人,将鲜花店散布在街头巷尾中,一周24小时全天候营业。</b></p> <p class="ql-block"><b>2017年,由建筑事务所 Hamonic+Masson & Associés 设计建造的 55 米高住宅塔楼——Alta Tower(阿尔塔塔)。其设计灵感源自佩雷的网格混凝土规划,同时融入了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现代建筑的曲线美学。</b></p><p class="ql-block"><b>—— 尼迈耶以大胆的曲线设计和创新的钢筋混凝土应用而闻名,其风格为现代主义建筑赋予了轻盈与流动感。</b></p> <p class="ql-block"><b>塔楼的螺旋几何形态,旋转阳台和倾斜的支柱 —— 新颖独特的造型,使其更像一件艺术作品,而非传统住宅建筑,完美展现了现代建筑技术与艺术表达的融合。</b></p><p class="ql-block"><b>该建筑所采用无柱的开放式空间设计,并配备大型旋转阳台,使居民在规划阶段即可自由定制住宅布局,甚至可将单套公寓合并为更大的居住空间,实现个性化需求。</b></p><p class="ql-block"><b>近照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阿尔塔塔包括 64 套公寓和一家托儿所。宽敞的连通阳台使居民能够尽览城市与码头的全景。</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同样是皮埃尔·玛丽·普瓦松之作,这座雕像则用以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勒阿弗尔人。</b></p> <p class="ql-block"><b>作为英吉利海峡渡轮重要港口的勒阿弗尔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也是法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b></p><p class="ql-block"><b>法国人民为纪念法国和美国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联盟而赠送给美国的礼物 —— 1878年由奥古斯特·巴托尔迪(Auguste Bartholdi)与法国历史学家、废奴主义者爱德华·德·拉布雷(Édouard de Laboulaye)共同创作的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于1885年就从这里启航,前往纽约港的爱丽丝岛(Ellis Island)。</b></p><p class="ql-block"><b>这座原名为《自由女神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的巨大铜像于1886年10月28日正式揭幕,并在100年前的1924年10月15日被指定为国家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纽约爱丽丝岛的《自由女神》,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法国巴黎有多座自由女神像的复制品,这些雕像作为法国与美国友谊的象征而创作。</b></p><p class="ql-block"><b>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埃菲尔铁塔附近塞纳河畔天鹅岛(Île aux Cygnes)的自由女神像。这座雕像是美国于1889年赠送给法国的礼物,以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雕像面朝西方,象征对纽约原版自由女神像的致敬。基座上镶有两块铭牌,分别刻有“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和“1789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的字样,象征法美两国的革命精神与历史纽带。</b></p><p class="ql-block"><b>它也是法国最大的一座,高达11.50米(37英尺9英寸),正好是纽约自由女神像的四分之一大小。</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源https://theearfultower.com/2024/07/01/did-you-know-there-are-five-statue-of-liberty-replicas-in-paris/。</b></p><p class="ql-block"><b>其它两座著名的自由女神像在卢森堡公园(Jardin du Luxembourg)和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内。</b></p> <p class="ql-block"><b>勒阿弗尔的亮点除了佩雷独特的城市建筑、风景如画的码头和海滩外,令人印象深刻的应该还有我们未能到达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安德烈·马尔罗现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d’art moderne André Malraux)。</b></p><p class="ql-block"><b>该博物馆于1961年由时任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推动创建,以其名字命名,简称穆马博物馆(MuMa)。</b></p><p class="ql-block"><b>勒阿弗尔被誉为印象派的诞生地,孕育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除了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以下这些艺术家也是勒阿弗尔的土生土长者或在此成长。他们创作了大量关于勒阿弗尔的作品,生动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艺术风貌。</b></p><p class="ql-block"><b>1. 奥通•弗里兹(Othon Friesz,1879-1949)—— 野兽派画家,以其富有表现力的风景画和海洋场景闻名。</b></p><p class="ql-block"><b>2. 拉乌尔•杜菲(Raoul Dufy,1877-1953)—— 画家兼设计师,以色彩鲜艳、充满活力的海滨生活和城市风景画著称。</b></p><p class="ql-block"><b>3. 正・杜布非(Jean Dubuttet, 1901-1985)-—— 原生艺术"(Art Brut) 的创始人,以其原始、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闻名。</b></p><p class="ql-block"><b>4. 欧仁•布丹(Eugene Boudin,1824-1898)—— 莫奈的导师,前印象派画家,以擅长描绘海景和大气光影效果而著称。</b></p><p class="ql-block"><b>5. 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 立体派的共同创始人,与毕加索齐名,尽管他是在勒阿弗尔长大,而非出生于此。</b></p><p class="ql-block"><b>6. 亨利•德•圣德利(Henride Saint-Delis,1878-1949)—— 后印象派和野兽派画家,以风景画和肖像画见长。</b></p><p class="ql-block"><b>7. 阿尔贝•科皮厄(Albert Copieux,1866-1952)—— 画家和插画家,与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相关联。</b></p><p class="ql-block"><b>而穆马博物馆(MuMa)又是法国仅次于巴黎奥赛博物馆(Musee d'Orsay)的第二大印象派艺术收藏馆。</b></p><p class="ql-block"><b>为此,让我们通过MuMa博物馆的官网,一览这座知名艺术殿堂的“门面”—— 这座由玻璃结构打造的博物馆,外形宛如一艘迎风航行、面朝大海的船只,与勒阿弗尔的港口景观和海洋文化相得益彰。</b></p> <p class="ql-block"><b>亨利-乔治·亚当(Henri-Georges Adam,1904-1967)的巨型混凝土雕塑《信号》(The Signal)更是提升了这一沉浸式体验。雕塑的轮廓仿佛勾勒出一片抽象的海洋风景,与博物馆的海港背景相呼应。而正是这样的海洋意象,启发了MuMa 博物馆馆藏中众多艺术作品的创作。</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源:MuMa 博物馆官网。</b></p> <p class="ql-block"><b>接下来,让我们在此一瞥印象派大师莫奈及其他几位勒阿弗尔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从中领略勒阿弗尔昔日的风貌与独特魅力。</b></p><p class="ql-block"><b>莫奈在1873年画的勒阿弗尔博物馆(The Museum at Le Havre)。画作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b></p> <p class="ql-block"><b>莫奈在勒阿弗尔附近的圣阿德雷斯创作了这幅画 《圣阿德雷斯的花园》(Garden at Sainte-Adresse,1867)。并于1879年在第四届印象派画展上展出。</b></p><p class="ql-block"><b>作品展现了海滨别墅的阳台上,几位身着优雅服饰的人们悠闲地享受夏日景色,远处是大海与船只。</b></p> <p class="ql-block"><b>莫奈在勒阿弗尔生活了13年,对港口非常熟悉,即使日后离开勒阿弗尔后,还不时在节假日期间返回这里探望家人,由此创作了多幅描绘忙碌的勒阿弗尔港口的画作。</b></p><p class="ql-block"><b>这幅标志性作品《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莫奈创作于1872年)于1874年的首次展览中展出。</b></p><p class="ql-block"><b>其展现了勒阿弗尔港口的景象:太阳刚刚升起,温暖的橙色和金色的阳光映照在海面上,渔船静静地停靠在港口。港口中有风帆船、蒸汽船和划桨船。</b></p><p class="ql-block"><b>当时,艺术评论家路易·勒鲁瓦(Louis Leroy)嘲讽地从这幅画的标题中提取“印象派”一词,轻蔑地称莫奈的画风为“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然而,这一术语很快被一群后来被称为印象派的画家接受,并最终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喜爱的艺术流派之一的名称,而那场展览也因此被载入史册,成为著名的“印象派展览”(Impressionist Exhibition)。</b></p><p class="ql-block"><b>现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这幅作品曾经历一段曲折的历史。1985年,《印象·日出》从博物馆被盗,一度下落不明。然而,幸运的是,这幅画于1990年被完好无损地找回,并在1991年重新回到奥赛博物馆展出,继续向世人展示其艺术魅力。</b></p> <p class="ql-block"><b>莫奈另一幅代表作《勒阿弗尔港口,夜景效应》 (The Port of Le Havre, Night Effect,创作于1873年)。</b></p><p class="ql-block"><b>画面中,海面上反射着灯光与船只的轮廓,黑色与蓝色的调和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船只静静停靠在岸边,水面上的光影变化使整幅画显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b></p> <p class="ql-block"><b>为了展示这一创作发展方向,穆马博物馆的收藏中展示了另外两幅与《印象·日出》并列的莫奈作品。第一幅是《冬日阳光,拉瓦库尔》(Winter Sun, Lavacourt),创作于1870年代末,由当地收藏家查尔斯·奥古斯特·马兰德(Charles-Auguste Marande)捐赠给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幅作品《国会大厦,雾效》(Houses of Parliament, Fog Effect)创作于1903年,并由莫奈本人于1910年捐赠给勒阿弗尔博物馆,连同另外两幅作品。</b></p><p class="ql-block"><b>这两幅作品同样描绘了日落时的风景,一幅展现了田园风光,另一幅则呈现了城市景象。与《印象·日出》一样,它们捕捉了一个特定地点的景色,并呈现了夜晚转为白昼或白昼变为夜晚的短暂瞬间。</b></p> <p class="ql-block"><b>野兽派弗里兹(Fauvism)的《勒阿弗尔,国王码头》(Le Havre, Bassin du Roy,1905)。</b></p><p class="ql-block"><b>—— 与马蒂斯(Henri Matisse )和德兰(André Derain)等野兽派画家齐名。</b></p> <p class="ql-block"><b>《勒阿弗尔港》(The Harbour of Le Havre,1920s)。</b></p> <p class="ql-block"><b>拉乌尔•杜菲 (Raoul Dufy)最著名的勒阿弗尔主题画作之一是《勒阿弗尔码头》(Le Quai de l’Île,约1906年)。</b></p><p class="ql-block"><b>这幅画展现了勒阿弗尔港口的船只和水面反射的光影,运用明亮的色彩和富有韵律的笔触,营造出轻快、欢快的氛围。</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维基艺术官网(https://www.wikiart.org/en/raoul-dufy/the-port-of-le-havre-1906)。</b></p> <p class="ql-block"><b>莫奈的导师,欧仁•布丹(Eugene Boudin,1824-1898)作品之一:《勒阿弗尔:港口入口》(Le Havre. Entrance to the Port)创作于1864年。</b></p><p class="ql-block"><b>布丹以其卓越的光影表现和对天空与水面的细腻刻画而闻名,被誉为印象派的先驱之一。法国诗人波德莱尔(Baudelaire)称之为“天空之王”(king of skies)。</b></p> <p class="ql-block"><b>《勒阿弗尔的雨云》(Le Havre with Rain Clouds)是法国点彩派画家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于1922年创作的一幅作品。</b></p><p class="ql-block"><b>这幅作品目前收藏于奥地利维也纳的阿尔贝蒂娜博物馆(Albertina)。</b></p> <p class="ql-block"><b>好啦,我们浅尝辄止地欣赏到此。让我们继续前行 ——</b></p><p class="ql-block"><b>很快,便近距离看到了先前提及的圣约瑟夫教堂(Saint Joseph's)。</b></p><p class="ql-block"><b>圣约瑟夫教堂(St. Joseph Church)建于1951年至1959年,作为佩雷重建的现代市中心的核心部分。教堂拥有13,000块色彩斑斓的彩色玻璃窗。其八角形的钟楼高达107米,是城市最高的建筑。</b></p><p class="ql-block"><b>正如佩雷所要求的那样 —— 整座教堂由50,000吨混凝土和700吨钢铁建成,方形建筑稳稳地坐落在71根深入地下15米的桩基之上。混凝土柱子笔直挺立,直指天际。</b></p><p class="ql-block"><b>教堂外墙上镶嵌着光滑的鹅卵石,这些石头由佩雷的工匠从塞纳河中打捞上来后嵌入其中。佩雷曾说:“我的混凝土比石头更美,我精心雕琢,精雕细琢。”</b></p><p class="ql-block"><b>这座教堂同样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b></p> <p class="ql-block"><b>教堂内部由13,000块手工吹制的彩色玻璃面板组成,不同于传统叙事性图案,它们呈现出对称的几何形状。随着光线的变化,这些玻璃投射出绚丽多彩的光影,在朴素的墙面上流动交织,为空间增添了独特的精神与艺术氛围。而其独特的设计使得教堂从外部几乎难以察觉其存在。</b></p><p class="ql-block"><b>这是佩雷的钢筋混凝土和艺术家玛格丽特·于尔(Marguerite Huré)的彩色玻璃的巧妙结合。</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https://harmonizingthechaos.com/one-day-in-le-havre-with-kids/。</b></p> <p class="ql-block"><b>继续逛街 ——</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朝市政厅广场走去。</b></p><p class="ql-block"><b>映入眼帘的是由佩雷设计的17层的市政厅塔楼 (Town Hall Tower)。</b></p> <p class="ql-block"><b>这时,环保低碳的业余单车队骑行经过,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被誉为欧洲最广阔的市政厅广场(Place de l’Hôtel-de-Ville)广场面积达五公顷。两侧矗立着宏伟建筑,并通过主要轴线形成视觉对称。广场向东敞开,连接巴黎街(Rue de Paris)和福煦大道(Avenue Foch),这两条道路与西侧的弗朗索瓦一世大道(Boulevard François-Ier)共同构成一个纪念性三角形。</b></p> <p class="ql-block"><b>为了纪念在二战期间参与抵抗运动,以及被流放的法国人而建立的《抵抗与流放纪念碑》(Resistance Deportation Monument)及法国国旗。</b></p><p class="ql-block"><b>(这座纪念碑象征着牺牲、勇气与自由的精神,旁边常常可以看到飘扬的法国国旗,体现了对国家历史的尊重与对自由的珍视。)</b></p><p class="ql-block"><b>此时天空又转晴了!</b></p> <p class="ql-block"><b>距离纪念雕像两步之遥的福煦大道(Avenue Foch),载客观光的有轨电车沿着两条平行轨道来回穿梭,成为这条大道上独特而富有节奏感的风景线。</b></p> <p class="ql-block"><b>被称为”勒阿弗尔的香榭丽舍大道”的福煦大道,以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的名字命名。巴黎同样有一条以他命名的街道,而勒阿弗尔的福煦大道则因其独特的城市布局和佩雷标志性的混凝土建筑风格而闻名。这条大道宽阔而整齐,两侧分布着对称的现代建筑,展现出战后勒阿弗尔重建时期的城市规划艺术。</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不同角度的市政厅广场。</b></p> <p class="ql-block"><b>游览至此,我们朝邮轮停泊的港口方向返回。下午,还有一场令人惊喜的游览活动等待着我们。</b></p><p class="ql-block"><b>此时正是正午,海天一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