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心目中的那些好人与好事”系列之十七:</p><p class="ql-block"> 难忘原泾县凤村公社</p><p class="ql-block"> 的几位领导干部</p><p class="ql-block"> 彭 家 靖</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参加了一个老同学的聚会。其间,一位长期在中共泾县纪委担任领导工作的学长,听说我曾经赴泾县凤村公社插队务农,便脱口而出地说了一句:“你们凤村公社的吴之鑫书记真是一个好人!”</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们凤村公社的吴之鑫书记真的是一个好人!”这位学长的话当即在我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还唤起了一些我沉睡多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那是在1968年12月1日——刚刚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军来到泾县茂林镇的我,因为一下子见到那么多前来欢迎我们的贫下中农,心情异常激动,所以就将一只装满生活物品的旅行包遗留在那辆送我们到目的地的汽车上。事后,自认为损失惨重的我,由伙伴们陪着去安置我们的凤村公社反映上述情况。亲自担任接待工作的吴之鑫书记不仅耐心地倾听了我们的叙述,而且立即嘱咐他的属下补助我20元钱,还有若干斤粮票。</p><p class="ql-block"> 我这个凤村人民公社的新社员,就这样与这位身为男性、时年四十岁左右的公社党政一把手结识了。此后,在为知识青年召开的一些会议、举办的一些学习班上,我便可以经常听到他那一口纯正地道的泾县话;而在生产大队的队部、生产小队的田间地头,我便可以经常看到他那据说是练过武功,虎背熊腰,就像是一座黑铁塔似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党的“九大”召开期间,我先后被生产队、大队、公社抽调出来搞“忠”字化宣传,除了在生产队、大队、公社的不少地方写上了毛主席语录,以及“三忠于”“四无限”之类标语口号以外,还在公社门口的那面墙上画上了一幅大大的宣传画——《大海航行靠舵手》。值得庆幸的,在为公社搞“忠”字化宣传的那段时间里,我既获得了每天一元钱的报酬,又获得了很多与以吴之鑫书记为首的公社干部(如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凤元福、宣传部长孙柏林、人武部长滕德志等)接触的机会;既让他们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又为自己后来能被他们“力荐”招工回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p> <p class="ql-block"> 我的招工回城之路真可谓充满了艰难曲折。就因为我的父母存在着一定的政历问题(实际上只是一般的政历问题),所以县“招工办”的人就对我百般阻挠,让我一会儿看到希望,一会儿感到绝望;一会儿感到绝望,一会儿又看到希望。</p><p class="ql-block"> 看到我备受煎熬,平时经常把我喊到自己家里去吃饭,待我就像待自己孩子似的孙柏林部长,一次特地领着我到泾县县城去找正在那儿开会的吴之鑫书记,向他反映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p><p class="ql-block"> “这是怎么回事啊!上次不是同他们说好了吗?怎么又变卦了呢?”听了孙柏林部长和我介绍的情况后,吴之鑫书记气得一张黝黑的脸变成了一张通红的脸,并且立刻离开住地,朝县“招工办”方向走去,“我这就找他们去,同他们好好理论理论!”</p> <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的情景在我和凤元福主任(吴之鑫书记的公社革委会主任职务此时已由他接任)之间也发生过一回。有一次,他也正好也在泾县县城开会。我得到了消息便去找他,想请他再帮我做做县“招工办”的工作。当时户外正下着大雨,可他这边还在轻声细语地嘱咐我不要着急,那边就撑着雨伞冲出旅馆,继而冲进对面的县政府大院……</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吴之鑫书记、凤元福主任、孙柏林部长的鼎力帮助下,在我和我的亲友共同努力下,我的招工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我最终还是回到了芜湖,并进入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工作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为了报答吴之鑫书记,感他的这份情,在我工作以后没几年的一个夏日,听说他正好来市里开会,我便特意领着我的母亲到会议代表住宿的地方去看他,并真诚地邀请他到我们家来做客。</p><p class="ql-block"> “行啊,我可以去你们家,也可以去你们家吃饭。”吴之鑫书记一方面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一方面又向我们提出一个“附加条件”:“但我们事先说好了,你们一定不要为我弄个七大碗八大碟的!只要为我煮一锅稀饭,再弄一点儿包子馒头什么的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 恭敬不如从命。但凡是熟悉吴之鑫书记的人都知道他从来都是说一不二,这样,我和我的母亲在他如约来到家里时,只能按照他指定的“规格”,对他进行了接待。想不到的是,就这样他还是显出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午饭过后,一点儿没拿自己当外人似的躺在我们家的那张竹编的凉床上;醒来的时候,又像故意向我展示一下拳脚似的,伸出他那条想必是经常蹲梅花桩的左腿,在我们家的墙壁上“咚、咚、咚”地连蹬了几下……</p><p class="ql-block"> 这应该就是我所见到的吴之鑫书记的最后一面!这也应该就是吴之鑫书记留给我的最后一点印象!</p> <p class="ql-block"> 这以后,我虽然没再与吴之鑫书记联系过,更没有同他见过面,但我的大脑对他却从来没有“失忆”。2002年初,在撰写《“我的”回忆录(之二)——我的“农插”生活》时,我还用了较大的篇幅写他,写凤元福主任和孙柏林部长……</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曾经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以不同程度帮助的人们,不管你们如今在哪儿,也不管我现在有没有同你们保持联系,我心中始终记着你们,永远感激并祝福你们。”这段话就是我为《我的“农插”生活》所题写的卷首语。而这段卷首语里面的“你们”,毫无疑问地也包括了吴之鑫书记,以及凤元福主任和孙柏林部长等!</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我除了想把这段话写出来以外,更想把它当着吴之鑫书记,还有凤元福主任和孙柏林部长的面说出来!然而,让我感到终生遗憾的是,同年的清明,当我陪着妻子到泾县去扫墓的时候,只如愿以偿地见到了凤元福主任和孙柏林部长。至于我同样想见到的吴之鑫书记,却从别人那儿得知,在应邀来我们家做客以后没几年,就被调至一个新的工作岗位;而在被调至新的工作岗位以后没几年,就因病与世长辞!</p><p class="ql-block"> 唉,都说:“好汉难为病来磨。”可我在这里却要说:“好人”也难为病来磨呀!</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吴之鑫书记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好人!而凤元福主任和孙柏林部长等,在我的心目中也都是好人!</p> <p class="ql-block"> 尽管在撰写这篇短文之前,我刚刚出席了“第十一届泛长三角知青文化研讨会暨苏州知青文化论坛”,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部分与会者对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但是,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究竟有没有收获这一点上,我却与他们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自己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准确地说就是到泾县凤村公社插队落户期间,毕竟遇上了像吴之鑫书记,还有凤元福主任、孙柏林部长这样的好人;而自己作为一名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也就是在泾县凤村公社插队落户期间,能遇上像吴之鑫书记,还有凤元福主任、孙柏林部长这样的一批真正关心、爱护、帮助知识青年的“公社”干部——这,难道不也是人生的一大收获吗?</p><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