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时间大约定格在2005年前后。那时的桃花坞还是一派旧日的祥和,里巷深处有炊烟,街头巷尾常见有大爷大妈在聊家常,南门菜场还是那样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间烟火的气息荡漾在每一条古老的巷陌中。在菜场通往自由路的出口,城东工商所的斜对面,有一排低矮的简易平房,这里有理发补胎小五金手套鞋帽等众多方便日常的店铺,其中有一家显得特别与众不同。此店的门口及店里挂着大大小的老人画像、明星画和伟人像。伟人像的周恩来半身像画的极其神似,两眼炯炯,浓眉,常令行人驻足。我因为好奇,曾去店内与老人有过一段其身世的闲聊。</h3> <h3>老人姓沈,本邑华南乡人。自称少时家贫,上学无多。因执著于读书改变命运,他断断续续在失学,代课,上学间螺旋攀升。其间他还在我老家的村子里当过代课老师,由于这一层关系,他说的有点多。他自言当时很有一股拼劲,很吃得了苦。所以在20出头的时候,为了心中那点对美术艺术的热爱,他毅然决然地去了当时的大都会上海,通过关系,进了新中国美术研究所学习,专攻人物肖像画,略有小成。后来就在上海开办了沈艺写真社以技谋生。1958年政府为疏解人口的压力开始下放人员,老沈就回到了原藉,在当时的兰溪中山路开了一家叫“知能画室”的画像店,既照顾了自己的爱好,又顺带养家糊口,如此一晃也就大半生了。</h3> <h3>老沈的画像生意也曾经红火过。他独树一帜的炭精画像在小城仍至周边都有拥趸。空闲时他也画雷锋、画鲁迅,画一些时代讴歌的人物或传奇色彩的人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明星歌星风靡的时候,老沈也给发烧友追星族画男女明星像。由于机缘巧合,我前些年也收藏了老沈倾注精力画的周恩来,鲁迅等等的炭精画像,年代感满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诉求与潮流。至于更多的日常,则是替顾客画其先人或父辈的遗像真容。这是一种古老的吊唁方式,现在基本被放大的像片代替了。当然,驻店画像几十年,老沈的名声所及已是基本有所需皆找之他画室,这也算声名已入寻常百姓家了。</h3> <h3>炭精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在那个没有手机相机的年代,人们对先人的思悼主要是存留他们的遗容遗像,而炭精画最大的特点是它时长不褪色,不变形,易保存,画像层次感丰富,是门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绘画艺术。知能画室在那个连相机都鲜见的年代自有其存在的需求。回顾老沈这些年店址的迁移,从最初的中山路到云山路,尔后又到新影路,再到古商城,最后到偏安一隅的自由路,一路走来,生意的变化也折射了时代的变迁。画像一辈子,老沈也从当初一个冲劲十足活力四射的小沈慢慢步入中年,老年,变成老沈了,画像的需求也少了,炭精画像的技艺也日趋没落了,为艺术孜孜以求的老沈也力不从心了。</h3> <h3>行文至此,忽然想起网上对人所处阶层的划分。我们之中的大部分人穷其一生,也只能在出卖体力与贩卖知识的阶层里流动,而对这种“挟技而行"的劳动者来说,包括现在的大部门非遗的从业人员,他们之中的佼佼者,或许可以跳出这两者的樊笼,实现人生阶层的再跨跃。而老一辈的手工艺者,其行业的边缘化到日趋式微,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更迭中会逐个淘汰直至消亡。这其中就包括现在大部分非遗的从业人员。知能画室的沈宝奎作为民国时候一路走来以艺谋生的绘画手艺人,在相机都比较稀见的年代也可算是谋生一技,而在今天,我们也只能看它日暮夕阳了。而这,也可能正代表着许多传统谋生行业的艰难困境。世界万事正日趋智能化,小微化,碎片化,传统技艺的被辗压也许是一种逃脱不了的缩命。但是她是美好的,她代表着一种旧时光的留影,会倔强地映像在人们的记忆里,就像旧人家堂前的祖宗遗像,高高地被悬挂着,让人凭吊,让人思索。<br>(对了,老沈今如还健在,刚好满百岁了,此小文也算是对老沈几十年画艺生涯的一种崇敬与纪念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