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6日上午,我和女儿乘坐高铁前往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的岳阳市,去游览著名的岳阳楼景区。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岳阳东依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接长江,南连湘、资、沅、澧四水,被誉为“湘北门户”,是湖南省唯一沿江国际贸易口岸城市,是一个融名山、名水、名楼、名文、名人为一体的宝地。岳阳历史悠久,人文深厚,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韩愈、白居易等都曾来到这里,留下了许多精美动人的篇章。北宋范仲淹在公元1046年写下的《岳阳楼记》,更使得岳阳楼名扬天下,岳阳市如今已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出火车站,我们乘坐公交车直接前往位于岳阳市西北方向、巴丘山下的岳阳楼景区。岳阳楼与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世称“天下第一楼”。岳阳楼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所建,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年(公元215年),兴于唐,盛于宋,传承至今,历经了由鲁肃的阅军楼到城门楼,再到观赏楼的演变,李白写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之后,才定称岳阳楼。岳阳楼曾经维修过50多次,现在所见沿袭的是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的形制与格局。</p><p class="ql-block"> 我是从岳阳楼景区南门进入的,景区大门是一座飞檐翘角歇山顶的山门,檐下悬挂着刻有“巴陵胜状”蓝底金字匾额,这四字取自于《岳阳楼记》,两侧红柱上分别悬挂“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楹联。</p><p class="ql-block"> 走进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一泓池水清澈延绵,池中五彩锦鲤在欢快畅游,池边一块大石头上刻有“五朝楼观”,池中伫立着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缩小版的岳阳楼,它们全部采用黄铜微雕铸造,五座岳阳楼风格各异,但都古朴精致,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座小石桥,前方一处白墙黛瓦、湘北祠堂式建筑是“双公祠”,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两位先贤而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滕子京,与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同举进士,并结为好友。滕子京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春,被贬任岳州知州,他重修岳阳楼之后,给好友范仲淹寄去了一封《求记书》和一幅《洞庭秋晚图》,恳请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而范仲淹本人并未来过岳阳楼。祠堂正中是两尊铜像,再现了他们正在交谈的生活场景,背景是以宋代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为蓝本的大型铜版画,凸显了“忧乐”主题,供人们瞻仰。祠内设有“双公忧乐情”和“岳阳天下楼”两个展厅,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岳阳的历史贡献,以及岳阳楼的建制沿革、形制演变等相关图片资料。</p><p class="ql-block"> 走出祠堂,前方是一座长约240米、呈北斗七星状布局的长廊,廊中石墙上共镶嵌有80多方碑刻,分四个碑区,分别为领袖、古代名家、当代名家、岳阳楼记碑区,碑刻上都是描写岳阳楼的诗词佳句。</p><p class="ql-block"> 出长廊,沿着石阶上行,眼前是一座三门石牌坊,正中牌坊绿瓦覆顶,门额上刻有“南极潇湘”四字,下面楹联写着“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依城墙眺望,前方就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只见湖面雾气飘渺,水波荡漾,有许多大船穿行其中,远处君山若隐若现,眼前宛若一幅仙气飘飘的绝美水墨画,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 前行来到雄踞西门城墙之上的岳阳楼前,岳阳楼坐东朝西,古朴恢弘,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颗铁钉、一道横梁,仅靠木质构件的彼此勾连,整个大楼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撑,自楼底直贯楼顶,在中国古典建筑史上极为罕见,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建筑。主楼高约20米,宽约17米,三层均有飞檐,如意斗拱支撑,最上面檐下悬挂刻有“岳阳楼”黑底金字匾额,屋顶四坡盔顶,上覆黄琉璃瓦,翼角高翘,给人以势欲凌空之感,飞檐层叠相衬,雕廊画栋,精美庄重,雄伟壮阔。</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两侧分别是三醉亭和仙梅亭,与岳阳楼呈“品”字并列。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一座高9米、二层二檐、仿宋建筑的方亭,门窗雕花精美,色彩装饰华丽。与三醉亭相对应的是仙梅亭,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是一座高7米、二层三檐、呈六角形、纯木结构小亭,亭顶覆绿色琉璃瓦,如出水芙蓉般。两座玲珑雅致的小亭与飞檐翘角的岳阳楼相映相衬,更显岳阳楼恢弘壮观的轩昂气势。</p><p class="ql-block"> 岳阳楼下是岳阳门,为岳阳古城的西门,始建于三国时期,因临近洞庭湖,成为水路进出岳阳城的唯一通道。古时岳阳有东、西、南、北和小西门5座城门,现在只有岳阳门是唯一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城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岳阳楼下也仅剩一段近百米的古城墙了,这段古城墙是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时重修的。岳阳门</span>为拱形,高4米、宽2米、长42米,由巨型花岗岩条石铺砌而成。我脚踏青石,漫步其中,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仿佛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脑海中不断的浮现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不禁让我深思,这里究竟走过多少人呢?又发生过多少事呢?无人知晓,无人记得,无数的人们都早已成为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让我突然有些伤感。</p><p class="ql-block"> 走出岳阳门,我坐在石阶上整理思绪,其实,人们不论生活在什么年代,都在书写着自己的故事,不用担心被遗忘,因为被遗忘是这个世界的常态。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每个人都将成为历史中的一粒尘埃,每一段历史也会变成历史的尘埃。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做好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做的事,不辜负属于自己的人生,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抬头眺望洞庭湖,只见湖边建有一段绿瓦覆顶的红墙,墙上矗立一座飞檐翘角的小城楼,城楼下开一圆形拱门,可通往洞庭湖。这里就是“点将台遗址”。公元214年,东吴大将鲁肃率万名将士镇守巴陵,依山临水修筑了巴丘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处地势险要,城垣跨岗越岭,</span>在临湖处建起了一些军事设施,用以操练水军,与刘备抗衡,点将台遗址就是鲁肃训阅水师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走进岳阳楼,映入眼帘的是清代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12块檀木板组成的木雕屏上篆刻着《岳阳楼记》全文,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均属珍品,人称“四绝”。《岳阳楼记》内容博大,哲理精深,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绝世名句,传诵至今,使得岳阳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坐标。登上二楼,大厅内也悬挂了一幅《岳阳楼记》雕屏,其实,这幅才是张照的雕屏真迹,因一楼的雕屏也历经200多年了,也早已成为了古董。登上三楼,大厅中间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雕屏,笔意奔放,雄健挺拔,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雕屏两侧分别挂有李白所写“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对联。站在这里,凭窗远眺,俯瞰洞庭,眺望君山,即可以感受岳阳楼蔚为壮观的气势,又可以将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我可以自豪的吟诵杜甫写的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气象万千,眼前的湖光山色,不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景区,古楼古城、古阁古亭,随处可见,我还参观了吕仙祠、怀甫亭、小乔墓等景观。</p><p class="ql-block"> 吕仙祠,又称吕仙观,为祀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通过参观,我了解到一些关于吕洞宾的故事传说,吕洞宾,道号纯阳子,世称“吕祖”、“剑仙之祖”,是道教全真派祖师,与观音菩萨、关公合称中国民间“三大神明”,他所持宝剑称纯阳剑,剑法称纯阳剑法。吕洞宾曾“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留下千古传奇佳话。</p><p class="ql-block"> 怀甫亭,建于1962年,是为纪念诗圣杜甫而建。怀甫亭是一座玲珑典雅,坐南朝北的方形小亭,北面檐下悬挂刻有“怀甫亭”三字匾额,亭高7米,4根水泥柱支撑,四周围栏,小亭上部为木质结构,翘首脊饰精美,藻井彩绘艳丽。亭中竖立一座石碑,正面刻有杜甫的画像和《登岳阳楼》诗,背面刻着他的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传说墓府为三国周瑜的军府花园,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石栏护围,墓顶种植有两棵女贞树,墓前石碑上刻着“小乔之墓”,据说此墓是后移建的。在墓南侧还有一座小乔墓庐,是1993年所建,四周高围墙,园内有照壁,正面刻有宋代苏东坡手迹《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中”。大门上一幅楹联“江山今始固金汤,姐妹何曾锁铜雀”、横批“铜雀空锁”,让人不禁想起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所建铜雀台的传说故事,铜雀台是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造于魏国都城(现河北邯郸市的临漳县),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发誓:“一愿扫平四海,已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享晚年,虽死无憾”。600年之后,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东南风帮助周瑜火烧曹军战船,胜利者就是曹操了,那么,周瑜的爱妻小乔和孙策的寡妻大乔恐怕就要被送到铜雀台了。按照杜牧的说法,铜雀台是曹操为了锁二乔而建,但事实未必如此,因为赤壁之战发生在铜雀台修建之前的公元208年。曹操<span style="font-size:18px;">觊觎二乔,也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传言。</span>众说纷纭,演义也好,传说也罢,都是作者巧妙的将现实和灵感、想象,完美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沉浸在丰富的情节中,引人入胜,回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座岳阳楼,讲述了从三国时期的鲁肃到北宋的范仲淹、滕子京等历史故事;一座岳阳楼,留下无数文人墨客精美绝伦的传世佳作。特别是范仲淹笔下的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他倡导的先忧后乐精神,将永远激荡着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