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风巴渠 诗意龙城 2025中国达州元九登高(第六届)广场赛诗会盛大举行(现场视频集锦+图集)

笔辉巴渠

<p class="ql-block">作为四川十大地方名节之一,元九登高节是达州市人民纪念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2009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p class="ql-block">又到一年元九时,登高望远祈福新年是刻进达州人DNA的“年味顶流”。同样,作为“元九”登高的配套文艺活动,一年一度的“元九诗会”已沉淀为巴渠儿女心中最美的“文化情节”。2月6日(正月初九)下午,“雄风巴渠 诗意龙城——2025中国·达州元九登高(第六届)广场赛诗会”在达州市中心广场盛大举行。</p><p class="ql-block">诗会在达州市诗歌协会、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选送的原创歌曲《大巴山上诗相会》中拉开序幕。整台诗会共分“元九诗吟”“雄风巴渠”“诗意龙城”“三个篇章。其中“元九诗吟”以传统诗词为主,选有《元稹通州诗抄(五首)》等经典古诗;“年年登高,人人进步,以这种方式纪念一位诗人。”由巴山文学院选送的《今天,朝拜一首诗的高度》引得现场观众连连称赞,人们也在大巴山朗诵艺术团副团长杨晓琴杨晓琴的朗诵中,感受到诗情画意,领略诗词魅力。</p><p class="ql-block">据达州市诗歌协会主席龚兢业介绍,相传公元815年,元稹(唐代诗人,世称元九)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任职四年时间里,元稹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比如兴修水利、整顿吏治、规范市场等等。元稹也是蜚声诗坛的文学大家。他写下180多首关于通州的诗作,作品中既有对通州百姓的关切,也有在通州生活的感悟,生动记载与反映了通州的时代风貌。他熠熠生辉的文学作品,也深深影响与润泽了达州的文化视野与氛围。</p><p class="ql-block">公元818年正月初九,元稹离开通州(今达州)回到长安。当天全城百姓登上翠屏山、凤凰山目送他远去。此后,每年正月初九,达城民众便群登翠屏山、凤凰山,以示怀念。因元稹在家中排行第九,世称元九,正月又古称元月,初九乃元稹离达日,故亦简称为“元九”。因此,“元九登高”相沿成俗,延续至今,以此方式纪念曾在达州“以清廉勤政为官”著称的唐代诗人元稹。人们选择在这一天爬山登顶祈福纳祥,该节日也被确定为达州“市节”,成为城市文化品牌。</p><p class="ql-block">位于达州市达川区翠屏山的戛云亭,是原达县旧八景之一。据龚兢业介绍,戛云亭便是唐元和通州司马元稹当年治理州河水患时,在州河边修建的临时住所,后搬迁至翠屏山上。戛云亭高约十余米,青瓦白墙,六边三层,翘檐尖顶,亭内楼梯、横梁均为木质结构。这座千年古亭见证着达城的变迁,2001年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为纪念元稹,达州城区凤凰山上,还修建有元稹诗廊、元稹纪念馆、元稹文化广场等,欢迎热爱诗歌的朋友前去打卡。</p><p class="ql-block">活动现场,不仅有达州市诗歌协会大巴山朗诵艺术团专业朗诵者、还有青年学生、先锋救援队队员、医生护士等先后站上舞台,向现场观众演绎出一首首应景的诗词,仿佛将在场观众拉入到古韵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学的魅力。同时,笔辉巴渠在现场看到,更有来自达州市通川区福善乡及万家镇的农民诗人上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我一生没什么爱好,就爱好写诗。”农民诗人王世位说道。</p><p class="ql-block">在“雄风巴渠”“诗意龙城”两个篇章,主要以达州诗人写达州的诗篇为主,其中《英雄》《为了老区人民》《水之歌——致州河》《桃花岸》《对着太阳写一首诗》《相约春天万古》《打开春天的大门》《达州,正在蝶变》等皆为原创诗歌。诗会还特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渠河川剧流派”的传承人罗红友情演唱,为达城市民奉献了一台可视可听可看的美美的精神大餐。</p><p class="ql-block">“达州原是古通州,山自青青水自流,元九登高怀元九,诗魂常伴凤凰游”。在达州,诗人梁上泉描述元稹与达州深厚情谊的这段诗词同样家喻户晓。“元九登高是传承千年的民俗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上午和家人登凤凰山,下午在广场聆听元九诗会已经成为我们正月初九的习惯。我一直觉得诗词很美,今天在现场感受到这样一场充满诗韵的演出,觉得特别有意义。”市民何潇萧在现场20多分钟时间内,不时拿起手机记录下台上的精彩时刻。</p><p class="ql-block">诗会现场,近20个节目轮番上演,不仅领略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还感受着诗意与情感的交织、舞动与韵律的合奏,也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文:笔辉巴渠 图片拍摄:龙克、张翕飞 视频拍摄:笔辉巴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