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母校

阿芬

<p class="ql-block">我没有母校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母校,都没了,影迹全无。</p> <p class="ql-block">每次经过圻舍桥,总会联想在这里上学的情景,总想努力寻找学校的旧日痕迹。</p><p class="ql-block">小学是一座旧庵将就而成的小小村校,5个年级三个教室,因为有两个年级是混龄复式班,只有我们年级人多,是纯粹的年级班。外加一个办公室,一个礼堂。礼堂是老庵的木结构殿宇,颇为古朴雅致,据说“破四旧”时候应该被砸掉的,但是村里人舍不得这好东西,拆着辅助房砸着泥菩萨,嘴里念叨着“作孽”啊,硬是把这礼堂留了下来,要做小孩子们念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礼堂的功能很多,重要的事情如校长开动员大会、表彰大会、学校文艺排练、汇报演出都在那里。平时也没有闲着,记得幼儿班没有专用教室,吴玉英老师就在礼堂教我们描红学写字,用一台脚踏风琴教我们唱歌跳舞。不知道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反正我的眼里,吴老师梳着麻花辫子踏着风琴的样子,很是亲切可爱,生动美好。</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没有见过世面,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这个学校小,反倒是觉得它很大。校园有斑驳的围墙和踏二级台阶而上的双开木质校门,应该也是老庵留下的。校门外是大大的操场,一面国旗总是在高高的旗杆上猎猎飘扬着,远远就能看到。操场的南侧,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边是一个厚麻石板铺就的码头,一棵大树矗立在河边,树荫刚好遮住码头,很凉快。</p><p class="ql-block">操场的北侧是一排平房,有个公办小卖部,有个仅有一个“赤脚医生”的卫生院,还有个老师宿舍。操场对面则是大队部,所以学校无疑是居于我们大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位。</p> <p class="ql-block">在大队部和操场之间,是马杭到坂上的交通要道,沿路往南走过曹家村和张家村就是圻舍桥,圻舍桥是马杭和坂上的界桥。行人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冷清。每天两次的广播操,常常是校长领操,我们做得也还像样,好像有时候会有年长的路人,驻足观望,应该是没进进过学堂之门的人,于是觉得我们这群娃娃特别幸福可爱。</p><p class="ql-block">三四年级没好好上过课,只想着玩。学校西边是个很大的树林,树木参天,杂草丛生,是我们的“百草园”,是我们“掩夜猫”乐此不疲的所在,比在大操场上跳皮筋还要开心。特别感谢邵英同学,给我们带来了“金光大道”“霓虹灯下的哨兵”几本好看的书,大家相互传阅,孜孜不倦,成了我们宝贵的“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有时,站在曹家村和张家村后面的渠埂上,看着四季更替着的农田和路边已有年头的厂房,总想努力寻找记忆中的小学轮廓。哪里曾经是我们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的教室?哪里是吴老师、周老师给我们上课的讲台?哪里是我们第一次被戴上红领巾的礼堂?哪里是我们乐而忘返的“百草园”?很想找几块昔日残破的砖瓦,寻找时光留下的齿痕,但是没有了,它们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就已经被推土机埋在了地下。</p> <p class="ql-block">从村子向北走三里,是东稼(东置)初中的旧址。记得教室的窗户,一边正对着花园,另一面是广阔的田野。初一的我们总是在和班主任对抗,和学习对抗,叛逆期的我们桀骜地和整个世界对抗。逃学,成了我们全班的必修课,对学校的其他,都无暇关心。</p><p class="ql-block">初二的我们被张老师“收了骨头”,开始念书,开始备考,开始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努力。</p><p class="ql-block">所以,上学两年,学校花园的大树,我只记住了它们在夏天的高大荫凉,从来没有关心过它们的名字,是槐树?榆树?梧桐?还是乌桕?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唯一记住的,是花园里的鸡冠花和凤仙花。尤其是那鸡冠花,玫红色,又高又大,肥硕壮实,那时觉得很好看。</p><p class="ql-block">这所校舍整齐的学校,在我们那一届初中毕业后,初中部就被取消,我们三勤片区的初中学区被合并到了马杭中学。</p> <p class="ql-block">上店高中在离村六里左右,要步行一个小时才能到达。这是一所有个性有底气的学校,古老悠远的老街给学校以特有的气韵,学校有年头了,有不少好老师,出了不少好学生,口碑挺好的。但是在学校不断向规模化发展的趋势下,这所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老中学,成了第一批被取消高中部的中学,若干年后初中部也被彻底优化掉了。</p><p class="ql-block">从此,上店中学成为历史。曾经每到秋天,金黄的落叶铺满校园,寂静的教室能听到沙沙的翻书声和风过落叶的婆娑声。曾经每到夏天,高树的蝉鸣总是那么欢快,无忧着我们的惆怅。现在,田野变成了开发区,学校变成了工业园,不知道昔日操场边的老树,是否还有幸存的遗株,伫立在停车场的一角,点数这时代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三所母校,像是被橡皮擦擦去的铅笔画,只剩下记忆里的淡淡痕迹。有时会想,那些曾经的同窗,是否也和我一样,在某个夜晚,突然想起教室里的铅笔和方格本,想起操场上的广播操,想起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着的吱吱作响的粉笔头?那些青涩的碎片,没了母校,该何处寄放?</p><p class="ql-block">时代的脚步匆匆,转瞬之间三所母校都消失在了时代的河里。每当看到近年来一座座新戳戳的中小学拔地起,校园一个比一个漂亮阔大,但都少了些与时间同在的那份悠长气韵,总不免心有所憾情感复杂,有一种想为逝去的母校曾经的老校献上一束花的欲望。</p><p class="ql-block">沧海桑田。年纪大了,爱念旧了吧。</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 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