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湖公园,就在苏州沧浪新城西南角,距我居住小区很近,过京杭运河友联大桥不远就是,步行半小时左右,骑电瓶车才9分钟。正因为近在咫尺,所以常去游逛。</p><p class="ql-block"> 以前游石湖公园,曾不止一次写过游记美篇,但都是春暖花开之时。今天虽已是初春,但还见不到什么花,况且气温极低,零下3度,好像今冬还没有过,寒气袭人,冷风刺骨。正因为寒冷,公园内没啥游客,碰见的不超过20人。不过,今有太阳,光线不错,是拍照的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石湖公园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是一个以吴越遗迹和田园风光见称的风景区,是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依山傍水,山清水秀,人文荟萃,风光柔美秀丽,凝聚江南田园山水精华,又有无数历朝遗迹散布其间。公园内有渔庄、天镜阁、行春桥等景观,宋代诗人范成大晚年曾定居于此。</p><p class="ql-block"> 石湖属于太湖支流,太湖之滨,西<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国家级森林公园上方山</span>,距苏州古城及太湖各5公里,跨苏州吴中区、虎丘区两行政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区面积13.5平方公里,水面3.5平方公里。</span>石湖南北长4500米,东西宽2000米,水域面积256万平方米,分为东石湖、西石湖和南石湖三个湖面,共有吴堤、越堤、石堤、杨堤和范堤5堤横卧于水面之上。素有“吴中胜境”、“吴中奇观”之称,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2013年,石湖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游石湖公园,有几个必去的地方,这里详述一下:</p><p class="ql-block"> △范成大祠,在石湖行春桥畔茶磨屿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南宋名臣范成大,展示其生平事迹和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出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作为泛使出使金国,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争求改定受书之仪,不辱使命而还。乾道七年(1171年),自中书舍人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升任参知政事,此后相继知明州、建康府,颇著政绩。晚年退居石湖,并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范成大逝世,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p><p class="ql-block">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此外,他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前期书法两大名家。今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著作传世。今人整理有《范石湖集》。</p><p class="ql-block"> △渔庄,原名觉庵,又名余庄、石湖别墅,石湖西北渔家村。渔庄所在地传为南宋范成大石湖别墅农圃堂(一说天镜阁)故址。近代书法家余觉(1868~1951)建于1932年至1934年,为一砖木混合结构庭院建筑,占地约1500平方米。现有厅堂两进,面阔均为五间,明间与次间为厅,梢间为书房、居室。前厅名"福寿堂"。前后厅之间两侧以廊贯通,廊腰各构方形半亭,左右相对,中间为一四合院式庭院。庄前滨湖另筑方亭,名"渔亭",遥对上方山楞伽寺塔和磨盘山范成大祠堂,风景殊胜。</p><p class="ql-block"> △天镜阁,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设有观景台,可俯瞰整个石湖美景。 </p><p class="ql-block"> 天镜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最初由范成大建造,并在嘉庆年间重修时更名为“天镜阁”。近代画家余觉在1930年代重新发现了天镜阁遗址,并购下此地,取名“余庄”,他与夫人沈寿隐居于此,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天镜阁在1993年被重建。苏州园林局投资200万,参照《盛世滋生图》和《江南名胜图》在湖心洲上再建了天镜阁,使其重现昔日风采。如今,天镜阁已成为游客体验古典与文学交融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 天镜阁位于石湖湖心岛之上,四周环绕着湖水,烟波袅袅,仿佛一颗孤星在湖面上航行。天镜阁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粉墙黛瓦间透露出一种飘渺而神秘的气息。尽管目前天镜阁并未对外开放,游客仍可以在岸边远观或通过无人机航拍欣赏其美景。</p><p class="ql-block"> △越城桥,历史悠久的古桥,横跨石湖,古朴典雅。 </p><p class="ql-block"> 越城桥位于苏州市郊石湖东北岸,跨北越来溪,西距行春桥数十米,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元至正,明永乐、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治八年(1869年)重建。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照原样修复。此桥位于石湖风景区,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尽收眼底。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行春桥,位于苏州石湖风景区上方山路,是一座宋代修建的半圆拱薄墩九孔连拱长桥。桥为东西走向,全长54米,中宽5.2米,中孔净跨5.3米,矢高26米。行春桥初建于宋代,具体始建年代不详,但在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重修时,诗人范成大曾作记。行春桥与四周山水田园浑然一体,历来被视作石湖胜景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行春桥的建筑特色和历史背景非常丰富。它有9个环形桥洞,每当农历八月十八天晴夜,月光透过桥洞,形成“石湖串月”的奇观,这一景象已成为吴地的独特民俗。桥身由花岗石砌筑,桥墩、桥面、桥栏等处尚存宋代遗韵。行春桥在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行春桥不仅是一座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创作灵感来源。著名画家文征明、徐扬等都曾将其置于画作的显要位置,作为姑苏美景的标志性景点。桥两边的石栏杆上雕有石狮,增添了古桥的文化气息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行春桥周边环境优美,湖光山色,游人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桥的西南方向是上方山,北望则是绿树葱茏的茶磨屿。这些自然景观与行春桥相映成趣,使得游人在桥上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当我踏入苏州石湖公园的那一刻,仿佛被时光的轻纱温柔包裹,周身弥漫着吴文化的馥郁芬芳。石湖的水波轻漾,像是吴地古老歌谣的旋律,悠悠荡荡,拍打着岸边的青石,溅起层层细碎的水花,也荡漾在心底,激起无尽的欢喜。湖边的垂柳依依,那柔嫩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吴地女子纤细的手指,抚弄着岁月的琴弦,弹奏出一曲曲悠扬的江南小调。漫步在石湖公园的越堤上,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吴文化深情对视。古朴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那些雕梁画栋间,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吴地工匠的巧思与智慧,让人不禁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折服。远处的青山如黛,与石湖的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这画卷中,吴文化的韵味如同淡淡的墨香,弥漫在空气里,让人心旷神怡。心里的那份美滋滋,如同石湖中盛开的荷花,从心底缓缓绽放,带着一丝清甜,一丝悠然,一丝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p><p class="ql-block">(2025.02.07正月初十上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