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解小语(二)

至正者静

<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 导语:</p><p class="ql-block"> 金秋的阳光,</p><p class="ql-block"> 洒在树叶上,</p><p class="ql-block"> 洒在花瓣上,</p><p class="ql-block"> 也洒在我们的心上。</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p><p class="ql-block">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p><p class="ql-block">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天地运行,循环往复。</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道出了秋季的特点以及顺时养生法则。中医强调秋季应“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不宜动情。</p><p class="ql-block"> 但是大道无情人有情。秋风秋雨,秋色秋声,怎能不触动人的心弦!白云石径,枫林霜叶,枯荷残菊,黄橙绿橘,梧叶秋风,促织篱落……如此秋景,人心皆感之而生情,或怜爱,或不舍,或惆怅,或赞美。本单元杜牧的《山行》、苏轼的《赠刘景文》、叶绍翁的《夜书所见》都属于这种秋景生秋情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也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另一种美好。他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明白秋天是一个肃杀的季节,但他善于从这种悲愁的情绪中走出来,看到秋天积极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教育者应该去引导的。教育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学习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或喜爱,或惜别,或追忆……诉诸文字,遣其欲,澄其心,情绪得到宣泄,心态归于平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4课 古诗三首</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p><p class="ql-block"> 杜牧在《山行》中描写的寒山、霜叶属阴,而白云、红花属阳,秋季属阴,二月又属阳,可见万物有阴阳,作者执中守一,能找到阴阳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赠刘景文》中荷尽、菊残皆属阴,而傲霜枝、橙黄橘绿又属阳。苏轼善于运用对比,从阴中发现阳,从而勉励朋友诊惜时光,乐观向上。</p><p class="ql-block"> 《夜书所见》抒发了叶绍翁的乡愁,但也不乏积极向上的心态。他在诗的前面虽极力渲染秋天的“萧萧、寒声、秋风、夜深”,却在诗的末尾来个“一灯明”,既表达了秋之愁,又用“一灯明”将其一扫而光,内心也达到了“中气以为和”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5章“中和”。</p> <p class="ql-block"> 第5课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前识者,道之华也。”</p><p class="ql-block"> 自然的才是本真的,本真的才是美的。万物不语,皆因人心而生情,相由心生。然而人心往往容易受“前识”的干扰,被“道之华”所蒙蔽。</p><p class="ql-block">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p><p class="ql-block"> 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p><p class="ql-block"> 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课文中的这句话:“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作者张秋生能去除心中杂念,排除情绪干扰,返朴归真,即能发现“不规则”的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1.《德道经》第69章“昆成”。</p><p class="ql-block"> 2.《德道经》第1章“论德”。</p> <p class="ql-block"> 第6课 秋天的雨</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p><p class="ql-block">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p><p class="ql-block"> “五色令人目明。”</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雨,是水的另一种形式,它以自己温柔的特性,滋润着万物。万物又因其颜色丰富而美丽多姿。</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往往只关注万物外表之华,却容易忽视其内在之实。所以老子又说:“是以大丈夫居其实,而不居其华”,“为腹而不为目”。秋天的雨的本质是它自春天以来,就一直在滋润万物,从未停歇,而且配合着阳光、空气、人类的劳动,才换来春华秋实,才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1.《德道经》第52章“治水”。</p><p class="ql-block"> 2.《德道经》第56章“为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7课 听听秋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五音使人之耳聋。”</p><p class="ql-block"> 第6课写秋色,第7课写秋声。五色令人目明(通行本为“盲”),五音使人之耳聋。老子似乎总在唱反调,细思之,其实不然。声色皆自然现象,只要本着一颗纯真的心去感知,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过分贪恋,都可以给人带来愉悦。</p><p class="ql-block"> 作者毕国瑛在诗中说:“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这不是真的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而是用心感知到的。什么样的人能感知到?古书中说,只有圣人能察无形,能听无声。而要修到圣人的境界,需用老子的“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益法,做到“恒德不离”,从而“复归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p><p class="ql-block"> 经典诵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德道经》第56章“为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