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前,由著名作家王蓬作序的王志成《小草岁月》一书,由梁州士心书屋印行。这部以散文为主的新书,凡八辑, 九十四篇诗文, 三十余万字,汇集了作者多年来陆续创作的札记、书评、文論、杂文、游记等,涉及面广,内容丰厚。观其栏目:有对艰苦奋斗的青春回忆(《青丝白发忆峥嵘》);有对人生百态,世相万千的褒贬臧否(《一孔之见话凡尘》);有饱览祖国大好山河后的赞美感悟(《青山绿水霞客情》);有怀古抚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考证(《风流人物史留痕》),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散文,视觉独特,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期望能开卷有益,不负读者。</span></p> <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王志成笔下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 王蓬</p><p class="ql-block"> 王志成先生创作的这本《小草岁月》是他即将出版的第四本书。凡八辑, 九十四篇诗文, 三十余万字, 涉及面广,内容丰厚。用他的话说这本新著:一是自抒性情,二是聊记往事,三与亲友同道交流留念。读过这些篇章后咀嚼回味,觉得凡此三点他都做到且做的十分出色。有感悟,有思考,有体会,有总结,令人回味无穷。至少,给我留下多方面的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首先,诗文并举,不拘一格,手法多样,别开生面。王志成本来就是诗人,读诗写诗盖有年矣,故许多篇章中涉及诗与诗人。或读好诗佳句有感而发,或为诗家观点击节叫好,或对值得歌咏的人物或事件赋诗称道。尤其是三年疫情堪称国人之痛!他对那些践踏国法,丧失人性的粗俗标语深恶痛绝。比如一些地方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群众,连宣传标语都暴力十足,杀气腾腾,诸如:“返乡人若不隔离,亲人不死扒层皮”“串门就是互相残杀,聚会就是自寻短见”,“今年上门,明年上坟”,“出来聚会的是无耻之徒,一起打麻将的是亡命之徒”这类标语和口号,是往身处困境的群众伤口上撒盐,不但起不到正面引导,积极防疫抗疫作用,还会火上浇油,引发群众的怨恨。再是这些粗言俗语哪里还有几千年文明国度的气象! 王志成在例举痛斥之后, 却对那些废寝忘食战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充满敬意,赋诗赞叹: </p><p class="ql-block">致武汉医护</p><p class="ql-block">秦楚关山路八千,汉江一脉古相连。</p><p class="ql-block">刷屏肠热瘟神致,戴罩心酸天使牵。</p><p class="ql-block">尔为回春摧疫瘴,吾甘闭户挺灾年。</p><p class="ql-block">悔因未练岐黄术,独有诗援愧并肩。</p><p class="ql-block"> 王志成热爱读书,也对汉中美食面皮情有独钟,专门写了一篇《趣说面皮店与书店》分析两者关系:其一,都是开店;其二,都事关人之生存需要。一个属物质范畴,一则属精神范畴。都是人不可或缺的东西。然面皮店顾客盈门,书店却门可罗雀,有的甚至难以为继而关门,引发他对书店减少而感叹:</p><p class="ql-block">孔子黉门遍五洲,悠悠国学四夷求。</p><p class="ql-block">奇哉外热家中冷,书店瘦身正犯愁。</p><p class="ql-block"> 不仅是诗,他对先贤所著蕴含深厚,雅致通达的楹联也赞赏不己,比如松潘古城桥廊上镌刻的:一桥横跨古松沟通南北;两岸交融茶马互市东西。松潘我去过三次,关注古城风貌,关注羌藏边情,却对这幅名联毫无印象,足以说明王志成处处留心,注意学习,这也是对他写出好诗佳联的最好诠译。</p><p class="ql-block"> 王志成退休步入花甲,对生活有多层感悟,他说“远去青年,亦非壮年,身体在逐渐老化,因而要服老,安老。凡事皆要量力而行。还引用苏轼“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的古训。即便在他生病住院,康复期间,也积极乐观,与诗友回宗义、郑和平等赋诗唱和,一个说:</p><p class="ql-block">无常突袭不堪防,筋斗空翻祸一场。</p><p class="ql-block">本爱云游亲大野,何成僵卧苦沉床。</p><p class="ql-block">另两位和:</p><p class="ql-block"> 劝君常诵龟虽寿,放眼乾坤歌暮秋。</p><p class="ql-block"> 半榻禅心灵魄静,满楼清气咏音遒。</p><p class="ql-block"> 伏案笔耕心浩渺,临窗赋句韵悠长。</p><p class="ql-block"> 望君将息勤营疗,待盼春回越岭冈。</p><p class="ql-block"> 读这些诗句如沐春风,让人不由为他们的友情与乐观精神喝彩。</p><p class="ql-block"> 其次,王志成作品涉及面广,地不限南北,人不论古今都多有涉猎,能给读者多方面启迪。退休后,天南海北旅游,眼界延伸,情怀扩大,作品内容也明显走出秦巴大山拱围的汉中,也就有了《綠水青山霞客情》《武当归来话养生》《日暮老县城》《韩愈老夫子当有幸也》《映秀遐思》《成陵偶思》等一系列佳作。他去成吉思汗陵,拜访马背上的英雄,追忆塞外和亲的王昭君,去沙漠碧海红碱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作品也就带上一份雄浑与沧茫。他去秦岭腹地踏访荒芜了一个世纪的老县城,考察赫然一座县城消亡的根由。映秀是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的中心,曾牵动国人日夜关注,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王志成的《映秀遐思》让我们重温了许多荡气回肠的场景。他尊重历代先贤,写屈原与苏东坡,李固与张载,张良与韩信等,对先贤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推崇备至。他写司马懿面对空城作出推断设想,无疑开拓了联想的空间,丰富了作品内容;也丰富了人生感悟。在《僧人与环保》中王志成关注到但凡有寺庙的地方,草木一定茂胜,环境格外优雅。固然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但王志成有他独到的见解:“人总是要有一点敬畏的:敬畏祖先,黄帝陵才能松柏森森;敬畏先哲,武侯墓方才双桂郁郁;敬畏苍生,寺庙才得以万木葱葱。”读到这里,我颇有同感,因与我对张良庙的看法完全一致:张良庙坐落在秦岭腹地的最大建树则是对方圆数十公里生态植被的有力保护。由于古祠香火旺盛,或是出自对神明的敬畏,或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管护,总之,一旦进入张良庙坐落的秦岭紫柏山,便会有陶醉忘我之感。也许,你一生也不曾见过如此优美良好的生态。</p><p class="ql-block"> 他对滥建的古镇提出一要有古风,二要有古蕴。他对汉中开发的青木川古镇赞扬有加,认为主要是发掘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魏辅唐的故事,再加独特的陕甘川交界的地理位置,极富人文色彩和区位优势,“古色”与“古香”相辅相成,如同形式与内容,二者互为表里,因此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王志成善于学习,不仅撰文写诗,还临习书法碑帖,濡养心性,以诗书明志:</p><p class="ql-block">不畏衰年起步艰,攻书欧楷似登山。</p><p class="ql-block">良师引进窥门径。欲上高峰再力攀。</p><p class="ql-block"> 他常从老一辈先贤吸收知识,他读先秦诗经、唐诗宋词、《孙犁自述》《菜根谭》《文心雕龙》涉猎广泛,多有收获。写出多篇作品《也论山水诗的继承与创新》《蜀道——中国辉煌的诗歌长廊》《旧体诗如何能赢得更多的读者》《我对旧体诗创作的一点浅见》《时代呼唤新的田园诗》《从熊鉴现象引起的思考》单从篇目就不难发现王志成阅读的广泛和思考的深入,仔细阅读,发现这些论述并非面面俱到,整体归纳;而是从自己的心得领悟出发,提纲携领,抓住要害,深入论述,尽量讲透,成为王志成作品的一个特点。 </p><p class="ql-block"> 再次,王志成虽钟情于传统诗文,但又并非是一个食古不化的学究,他目光所及不单是对自然、人文景观及先贤的挚爱和思考,尤其关注国是民生,对当今诸多社会现象和思潮撰文抒发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譬如《世间骄傲何其多也》《医学人文与和谐医患关系》《点击率大可不必计较》《你的文章究竟能活多久》《谁也没有挂无事牌》《话说放下》等。这些文章皆从生活出发,引经据典,议论生发,犀利透彻,富含文采,读后往往能给人以启悟。由此也体现了王志成先生的拳拳赤子情怀和深厚的文史哲功底。</p><p class="ql-block"> 尤需一赞的是,王志成勤于笔耕,善于回眸总结。如他在青年时期在秦岭深山的勉县张家河,跟随天麻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徐锦堂研究员进行天麻野变家种实验的十年,既有当年艰苦生活的回忆,又有对大美秦岭山水和淳朴山民的怀念,《汉中天麻野变家种史话》就是这一时期的收获。这篇回忆录已收入《汉中文史》2023年第2辑。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说耐读,既是真切的回忆,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药史资料,从中能感悟到汉中天麻野变家种艰辛的探索,可谓筚路蓝缕。作为他本人,有幸参与其间,洒下青春汗水,暮年回首,亦感欣慰。</p><p class="ql-block"> 读完这部著作,掩卷沉思,尽管,王志成先生对自己这册著作,以《小草》自题:黙默谁闻小草生,山川染綠世无争。丰饶固土根犹壮,不慕花香献叶青。足以表明他坦荡自然,与世无争,尤其是对目下尘世喧嚣的不屑。但是王志成作为政法部门一位退休干部所以能为读者奉献出这部皇皇大作绝非偶然,是因为王志成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更热爱他生养也为之奋斗一生的这片热土汉中,所以才能为读者奉献出如此多的精彩华章。</p><p class="ql-block"> 汉中也确实很有特色,虽被划进大西北的版图,却在我国区划江河、界定南北的地理坐标秦岭南麓。其千山万岭汇聚的溪流构成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也造就了由汉水冲积沉淀的上游第一座重镇,这就是汉中。设置着11个县级行政部门,拥有320多万人口。由于地处秦蜀陇鄂交会地段,历史上因南北争夺,引发风云际会;也因习俗流布,弥漫蜀风楚韵;却委实是块物产丰饶,人文荟萃的风水宝地。需要也值得去深入发掘和认真梳理。王志成多年努力,认真考察,勤奋耕耘,融汇贯通,有了自己的认知,才执笔为文,写下如许众多的美文,值得庆贺,更值得仔细阅读和大力推荐。</p><p class="ql-block"> 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王 蓬 一级作家, 二级教授,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 创作50余年, 结集60余本。获多项奖励。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17年获汉中市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1日 </p><p class="ql-block"> 于汉水之滨无为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跋</p><p class="ql-block"> 王志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至暮年,整理闲暇写过的一些篇章。这些文字,既无关名利,亦少风月。纯属一则自抒性情,二是聊记往事,三与亲友同道交流并留念。能否赢得读者的青睐,吾尚不得而知。但这也无关紧要,有道是,歪瓜裂枣,敝帚自珍。结集无非是欲留下一星半点雪泥鸿爪而已。</p><p class="ql-block"> 当然,但凡常写文章的人,不管是谁,谦虚也好,自负也罢,其内心深处都无不希望自己付出心血写出来的文章能够为读者所喜欢。这倒并非都是认同曹丕的“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宏论,而是因为一般来说,文章总是作者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或现象的一种深入思考和探索,是其人生实践或认识的结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作者精神寄托且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载体。故古今作者有此期望,实属正常。这正如我所期望读者能够关注拙作并能拨冗一览的缘故一样。若读后多少能给读者留下一点印象,那就更感不胜荣幸。</p><p class="ql-block"> 但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吾乃一介武夫,并非专业作家。</p><p class="ql-block"> 余自知资质平庸,出生在乡村贫困家庭,长身体又遇上生活困难时期,求学于文革动乱年代,故而先天不足,后天虽经努力,但毕竟属贫瘠小草,不能和人家那些土肥水足的花木相比。对此,我很坦然,乐天知命。因为我立足于自身的现实,活得很踏实。这不,退休后又重拾文学爱好,多年舞文弄墨下来,虽然也出了几本书,且也忝列省作协会员,但我深知,这说明不了什么。自己所写,无非也是紧紧围绕自己所熟悉、所掌握的题材和体裁去写,而没有去追求什么高大时尚的主题,为的是能够写我所思,文有所寄,不人云亦云。</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我正儿八经地成了一位“坐家”,时不时地以一个“业余文学老头”的身份,客串文坛,写点或长或短的文字和诗词歌赋,聊当抒发个人性情和感怀,有时也偶发在朋友同学圈而已,但却不去追求什么点击率的高低,奢望去当什么“网红”。至于能不能在纸质媒体上发表,能不能得奖这些事,也早已没了兴趣,更没指望拿它去挣钱换铜板,只是籍此充实退休后的生活,修身养性而已。《小草》这首歌我特喜欢:“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真的,每当我低声吟唱着,就会心气平和,胸怀坦荡,感恩生活,不忘本真。因为我深深地知道,吾本就是一棵小草!不去也不能和他人攀比,只能活好自己。有道是深山野花,没人欣赏,也照样芬芳;蓝天雄鹰,无人鼓掌,也依旧飞翔!认识自己,确立自己的风格,从而才能从容淡定地走自己的路!我想的很简单和现实,因为我深知,讲学术研究,国家有专门的社科研究机构、相关高等院校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论文学创作,有各级文联作协的专业作家和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新人,我一个退休老翁,有幸作为作一棵文学百花园中的小草足也,找准自己的坐标,岂不乐哉!</p><p class="ql-block"> 故而对本书中所收集的文章,断不敢自信孤赏,俗话说丑媳妇不怕见公婆,惟请睿智的读者诸君品鉴雅正,见仁见智即好。</p><p class="ql-block"> 值此,不妨再为拙作《小草岁月》付梓自题七律四首,以抒未尽之意。</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经霜历雪古稀年,小草生涯何足诠。</p><p class="ql-block">地瘦难能成大树,家贫不碍仰高贤。</p><p class="ql-block">低姿原本普罗命,曲折无须智叟怜。</p><p class="ql-block">卧枥诗文如老友,一窗寒月自安然。</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自酿村醪亦倍珍,接天原草报三春。</p><p class="ql-block">文山高耸休攀比,廊庙机深莫为邻。</p><p class="ql-block">裂枣形粗滋味独,歪瓜貌丑玉浆纯。</p><p class="ql-block">迂翁不吝私相荐,纵是无花满目新。</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士心书屋本寻常,勘破穷通度夕阳。</p><p class="ql-block">数卷残编存岁月,半生筚路忆沧桑。</p><p class="ql-block">安贫守道喧嚣远,知足无求静气藏。</p><p class="ql-block">秃笔江郎难尽意,听凭人议短和长。</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付梓雕虫日影斜,自题封面素无华。</p><p class="ql-block">辞诚岂靠包装秀,器阔还凭风雨加。</p><p class="ql-block">四海浮名观尔逐,三分薄地独浇麻。</p><p class="ql-block">东篱固有安贫志,云卷云舒慢品茶。</p><p class="ql-block"> 甲辰仲秋于古梁州听涛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家国情怀上笔端</p><p class="ql-block">——《小草岁月》读后</p><p class="ql-block">任大力</p><p class="ql-block"> 王志成先生是我退休后结识的诗友。我曾拜读过他惠赠的诗词集《苍山霜叶》,但除其专著《高扬生命风帆——远离自杀》及若干诗论外,对先生的散文拜读不多。不久前,志成先生发来他新近杀青的大作《小草岁月》电子书稿,征求意见。志成先生学富五车,纵横文坛多年,是我一贯敬仰的良师益友。拜读大作后,我深感受益匪浅,这里浅谈点滴感悟。</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大作汇集了他多年来陆续创作的札记、书评、文論、杂文、游记等,涉及方方面面,有对艰苦奋斗的青春回忆(《青丝白发忆峥嵘》);有对人生百态,世相万千的褒贬臧否(《一孔之见话凡尘》);有饱览祖国大好山河后的赞美感悟(《青山绿水霞客情》);有怀古抚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考证(《风流人物史留痕》),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散文,视觉独特,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均开卷有益,耐读耐品。这里我仅重点谈谈作者在怀人读书等篇章中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和浩然正气。</p><p class="ql-block"> 先生在《开卷墨香胜花香》等篇章中介绍、评析了不少国内文学大家的佳作。如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楊宪益先生的《银翘集》,著名作家王蓬先生的《山祭》、《水葬》,著名作家流沙河先生的《锯齿啮痕录》,著名诗人熊鉴先生的《路边吟草》,著名作家刘玉霖先生的《伤残人生》等等。此外,先生尚对汉中当地诗友魏义友先生的诗文集《铁路诗话》以及回宗义先生的诗词集《风云鉴》等也给予了精辟中肯的评析。先生书中尚收入他对拙著《秋枫集》撰写的序文。我借此机对先生的关注鼓励再致谢意。</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令笔者阅后感动的是志成先生对经历过不堪回首的极“左”年代的两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及作品的介绍与评析。如,因遭政治迫害亡命天涯的河南籍农人,只有小学学历的王杰仁先生,在近20万字的自传体纪实录《青春血泪祭》中记叙了自已屈辱、痛苦、遭迫害与欺凌的悲惨人生。再如,现为退休干部的川人何希明先生的纪实文学《凹凸斋闲笔》,记叙了极“左”年代作者亲历、亲闻、亲见的血淋淋的万千世相。那些极端惨痛荒诞的事实,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堪比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的佳作。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佳作却因涉及所谓“敏感”题材屡屡在各出版社联系后遇挫,作者迫不得已,只得自费在一家小作坊刊印,分送亲友。志成先生与这两位作者素昧平生,是通过笔墨交往而结为挚友的。先生阅读了他们的赠书,感慨不已,写下了题为《敢有歌吟动地哀》的感人至深的书评。他写道:“感谢两位先生记录下了这沉重的一页。这一段历史应当被铭记。在这场浩劫中含冤而去的灵魂本应得到告慰。”他针对《凹凸斋闲笔》出版屡屡受挫写道:“何先生不必自卑,是好书自会经得起岁月淘洗而流传下来。那些印制精美的文化垃圾终会被历史所湮没。规律如此,任何权威、权贵都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志成先生的高风亮节还体现在对社会底层,对弱者的同情、关爱和尊重上。出身农家因公致残的湖南沅江冷阳春先生,高位截瘫后不得已组成“特殊”家庭,身残不馁,奋发自学诗词创作,以文抒志,激浊扬清,写就《刑天诗稿》,寄给志成先生雅正。先生认真阅读后以《敢为苍生道直言》为题高度赞扬了冷阳春先生身残志坚,逆境成才,心系苍生的悲悯情怀和道义担当的“刑天”精神!前面提到过的著名作家、诗人刘玉霖先生是志成先生的挚友,也是一位伤残人士。先生书中高度赞赏了他的回忆录《伤残人生》并介绍了因其一首七律《坡底打工致义友》引发了国内众多诗友三千多和诗的诗坛雅事。志成先生目光敏锐,对社会上时有所闻的自杀现象做过深入研究,剖析了自杀时有发生的诸多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提出了一系列珍爱生命,防范自杀的宝贵建议。先生以一己之力,历经五年艰辛,完成近二十万字的学术专著《高扬生命风帆 ——远离自杀》。《小草岁月》书中收入了先生为那部专著撰写的后记,大爱情怀,昭然若显,非常值得一读。</p><p class="ql-block"> 志成先生出生于汉中,对家乡的历史变迁、沧海风云以及发展变化非常关注,尤其对当前被一些人视为所谓敏感题材的十年浩劫也并不避讳,予以旗帜鲜明的否定。先生书中评析的《迷失的天汉》就是一部由众多汉中“文革”亲历者汇集的回忆录。该书用活生生、血淋淋的真人真事,控诉了那段荒谬残暴的岁月,具有十分珍贵的地方史料价值。先生在书评结尾处感慨不巳,赋诗一首:陈篇忍读痛肝肠,难忘桃园变战埸。并未番邦侵禹甸,却惊族内起蒼黄。三朝闹市蓬蒿现,百丈钟楼炮火戕。五十年来萦惨剧,问谁领责费思量。志成先生对祸国殃民的极“左”路线深恶痛绝,由衷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收入本书的散文中热情讴歌了家乡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巨大进步和湧现出来的仁人志士。如,先生在《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文中介绍了原籍河南,自幼打拼,自学成才的汉中著名古建筑专家、藏书家卢慧杰先生,对其专著《古建筑三十年随笔》很是推崇,称“从中可以看出新时期文物古建筑保护与发展的一些脉胳。它不仅是一部个人进取的奋斗史,还是一部清新流畅、情深意长的文学书”。再如,先生在《儒商之歌》中介绍了来自东北鹤岗,下岗后艰苦奋斗创业经商且富有文化情怀的逸品堂饭店老板林海坤先生;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中介绍了退休火车司机,发挥余热,钟情奇石收藏并取得不菲成绩的汉中奇石协会名誉主席曹惠民先生。先生对家乡的热爱还体现在他的纪实散文《汉中天麻野变家种史话》等文中。该文详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汉中发展人工栽培天麻的艰苦历程,回忆了他刚参加工作就投身这项工作,长期扎根勉县张家河与药农共同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我初识志成先生时,只知道他是公安检察部门的退休干部,尚不知他早年在药材公司从事天麻人工栽培的经历。我想,王先生热爱家乡,同情劳苦大众的慈悲情怀与他早年的这段历史是不无关系的。</p><p class="ql-block"> 志成先生的《小草岁月》所集章节绝大多数是散文,只在最后一章的诗歌篇《古韵今声抒情怀》中收录了少量旧体和新体诗。先生的诗作与某些热衷于应时趋势,风花雪月或个人悲欢的诗作不同,他的诗作践行“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古训,激浊扬清,关注民间疾苦,褒贬世相。其诗风既雄壮如火,又柔情似水,均情出心声。先生的诗词专著《苍山霜叶》集中体现了其憎爱分明的思想高度和富有创意的艺术成就,值得一读。选入该诗歌篇的大作中,最使我读后深为震撼的,是志成先生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六周年特意选入的一首旧作,即古风体的长篇巨制《川軍抗日陣亡将士歌》。该诗气势磅礴,音韵铿锵,满怀激情,讴歌了在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滇缅战役中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中国川軍及远征軍将士。先生在长诗收尾时疾呼道:吁嗟夫!长歌岂能意尽抒,惟将儿孙复叮嘱:树有根兮水有源,中华永志不忘好儿男!</p><p class="ql-block"> 志成先生在《小草岁月》自撰的跋中,称他最喜欢那首曾在国内广泛流传的歌曲《小草》。先生深情地说:“每当我低声吟唱着,就会心平气和,胸怀坦荡,感恩生活,不忘本真!”这种平凡谦虚的淡定豁达气质看来是先生将这部约三十万字的皇皇大作命名为《小草岁月》的缘由吧!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先生既是沃野中一株平凡的小草,更是一棵伟岸的大树。他平凡而博大的情怀不就体现在他写就的一篇篇、一首首文章与诗词中吗?</p><p class="ql-block"> 在龙年远去,蛇年将至辞旧迎新之际,我有幸再次拜读了王志成先生的大作,深感受益。我衷心祝愿先生在今后岁月中老当益壮,驰骋文坛,多出佳作,勇攀高峰!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5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志成,字士心,陕西南郑人。曾在省市检察机关和县市公安机关工作,已退休。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作协会员。汉中市诗词学会顾问。已出版《诗疗与养生》《高扬生命风帆》《苍山霜叶》等著作。近些年来,沉潜于传统文化、生命伦理与心灵保健的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