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过年了,在阖家团圆的欢乐氛围里,却也夹杂着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慨叹。望着满桌的佳肴和璀璨的烟火,不禁感慨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让人猝不及防。<br> 2025 年春节如期到来,两年前的疫情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仍在,政治、经济大环境变化,企业生存空间缩小,体制人选择沉默,民众入不敷出,各行业都在面临着挑战,特别是年轻人选择“内卷”与“躺平”,更是消耗着如今的社会,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br> 一、渐渐淡去的年味<br> 今年的除夕,我们依照老父亲的要求回到农村,组织至亲之人吃了一顿团圆饭。从除夕前两天就开始准备食材,到除夕当天的忙忙碌碌,再到吃年饭时的热情招待,热闹的氛围一直持续到妻子把家里收拾干净。伴随着密集的鞭炮声,带着微醺的酒意,我陪着妻儿匆匆赶回了生活的城市。<br> 曾经浓郁醇厚的年味如今正逐渐消散。往昔,过年时只需惬意观赏绚烂绽放的烟花、安然坐等丰盛美味的年饭,如今却得亲自点燃烟花、亲力操持准备。曾经满心的欢乐不知何时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岁月的变迁让过年时的期待与兴奋消逝无踪,徒留对往昔热闹年味的深深怀念以及对如今变化的无奈慨叹。 <br> 随着年龄增长,成人面临更多生活压力和责任,工作的繁忙与经济的负担使他们在过年时难以全身心投入欢乐之中。现代社会快节奏、物质丰富,新衣美食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强烈吸引力,通讯发达导致过年团聚时久别重逢的喜悦感减弱。再者,传统过年习俗传承逐渐式微,特色仪式和活动不再受重视与广泛参与。此外,消费主义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年味原本的纯粹质朴,让过年更多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消费行为。<br> 曾经守岁的孩童已然长大成人,儿时的伙伴有的已为人父母,脸上写满了沧桑;长辈们的身躯不再挺拔,步履也变得蹒跚起来。自己也在岁月的长河中经历了成长的阵痛与蜕变,梦想虽未完全实现,但内心却增添了几分坚定和从容。<br> 过年,既是温馨的相聚时分,也是对时光的一番审视,使人深刻地体悟到岁月的冷酷和生命的变幻无常。看着日益老去的父辈们,想到生活在城市中、尚不了解农村过年传统与习俗的孩子,我每年春节都在努力且艰难地维护着家族的往来,以及传统与习俗的传承。 <br> 二、接力农村的70后、80后<br> 在如今的一些农村,存在着令人忧心忡忡的状况。人情似乎变得淡漠,邻里之间往昔的热络与关怀已不复存在。是非的界限愈发模糊不清,很多时候难以做到公正客观地判断对错。更有甚者,见不得他人生活变好,一旦有人日子稍有起色,便会招来嫉妒和冷嘲热讽。在土地问题上,更是寸土必争,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块地,也能引发激烈的争执和冲突,全然不顾多年的邻里情谊。昔日那淳朴和谐的乡村氛围,在这些不良现象的侵蚀之下,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迷人光彩。<br> 农村的 40 后和 50 后基本上已退出历史舞台,留存下来的大多成了过年的看客。当下支撑过年的主力军是 60 后和 70 后,唯有他们仍在竭力延续过年的老传统与老规矩。而最为惧怕过年的要数 80 后和 90 后,想要断亲的也正是这批人。他们选择沉默,主要是因为今年挣钱艰难,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让他们几乎喘不过气。对一切都显得无所谓的是 00 后和 10 后,他们不管不顾,叫他们吃饭就吃,让他们去哪里,他们便往车上一坐,一部手机便是他们的整个世界,仿佛手机在手,天下就尽在他们掌握之中。<br> 70后、80后年代出生的人经历颇为丰富。成长过程中物质相对匮乏,教育资源紧张,但他们依然刻苦学习,还经历了高考改革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他们见证了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深入推进的经济变革,工作就业也从分配制走向了竞争自主择业。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他们当中很多人是独生子女,承受着众多的期望和压力,如今又面临着高价商品房的困扰,同时随着政策的变化,迎来了开放二胎三胎。而作为独生子女,他们还肩负着养老的沉重负担。总之,他们在社会的变革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也迎来了不少的机遇,从而塑造了坚韧不拔的品质。<br> 在农村,老一辈逐渐步入衰老阶段,出生于 70后和80后的人群成为了活跃的核心力量与关键角色。然而,他们的子女成长于科技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虽然物质充裕、信息获取便捷,但竞争压力巨大;网络交往变得容易,可现实交往能力却有所下降;职业规划愈发多元,却增添了自我认知方面的困惑与迷茫;在婚姻观念上,更是追求独立、平等和个性化,对婚姻质量要求颇高,从而面临着晚婚甚至恐婚的压力。高房价、低就业,晚婚晚育乃至不婚不育等等这些现实的社会现象,这些压力与忧虑,都转嫁给了逐渐老去的 70 后和 80 后。<br> 2025年2月6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