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王老师

<p class="ql-block">晋祠天龙山景区导游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晋祠勝境”牌坊</p> <p class="ql-block">  “不去晋祠、枉来三晋”。眺望晋祠景区、唯有肃穆庄严、红墙黛瓦、古木参天,楼台亭阁静立其间,犹如时光的记忆,沉浸在岁月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厚重历史让人沉思!让人赞叹!它们不仅仅是“三晋文化”的发源地,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建。</p><p class="ql-block">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晋心远扬——晋祠文化遗产传承及旅游体验综合项目”入选2022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晋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4年12月,晋祠天龙山景区正式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库房面积1000平方米,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规划布局。</p><p class="ql-block"> 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p><p class="ql-block"> 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p> <p class="ql-block">《晋祠》座屏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晋祠》座屏</p><p class="ql-block"> 山西作家梁衡所作《晋祠赋》座屏(作品已被教育部收编入全国中学生教课书)。</p><p class="ql-block"> 原文: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这就是古晋名胜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古建精华·三大国宝建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母殿、鱼沼飞梁及献殿。</p><p class="ql-block"> 晋祠不仅是晋水的发源地,也是西周晋国国号的由来。后人为纪念晋国的开国者唐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祠奉祀,故称晋祠。这里山水相依,古木参天,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塑侍女像、周栢及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晋祠三绝的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独特的文化魅力,观赏之后会给人留下深刻且丰富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碧玉潭</p> <p class="ql-block">太白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鏡臺</p><p class="ql-block">  晋祠水鏡臺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鏡臺”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水鏡臺”的背面是“三晋名泉”。</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个水镜台是西游记电影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取景之地。两个圆窗户见证了这个说法。</p> <p class="ql-block">三晋名泉</p> <p class="ql-block">唐园简介</p> <p class="ql-block">唐園</p> <p class="ql-block">照壁简介</p> <p class="ql-block">照壁——“福、禄、寿”图</p> <p class="ql-block">照壁——“群仙会”图</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简介</p> <p class="ql-block">飛龍閣</p> <p class="ql-block">  飞龙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三檐、四周围廊,建于假山之上。一层塑唐太宗李世民铜像一尊,二层为观景台、游客可登高远眺、园内景观尽收眼底。假山底部以石洞贯通、游人可从其下穿行而过。</p><p class="ql-block"> 穿过飞龙阁假山下的亭阁石洞,面前呈现的就是龙兴晋阳青铜雕塑。</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雕塑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龙兴晋阳青铜雕塑</p><p class="ql-block"> 龙兴晋阳雕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吨、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由张熙玉历时三年设计而成。是目前为止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中间骑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站立者是尉迟恭、最右侧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马周。</p> <p class="ql-block">望月楼简介</p> <p class="ql-block">望月楼</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又称“莲花台”。这座方形台中央矗立着一座明代琉璃小阁,四角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西南隅的铁人,形似佛教天王,威武勇猛,令人胆颤。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铁人</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對越坊</p><p class="ql-block"> 對越坊,是晋祠中轴游览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东邻金人台,西邻献殿。</p><p class="ql-block"> 对越坊创建于明万历四年 (1576)。 牌坊长12.5米,宽9.3米,檐高6.55米,占地面积115.8平方米,为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牌坊左右蹲坐铁狮一对,气势雄壮不俗。对越坊因匾额上书的“對越”二字书法传神,极为有名,所谓称为“對越坊”,属于功德牌坊。對越坊也和難老泉、水鏡臺并称为“晋祠三匾”。</p> <p class="ql-block">献殿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献殿</p><p class="ql-block"> 献殿的构造简洁而利落,给人一种通透之感。它虽然没有圣母殿那般华丽,但却以简洁的建筑形式展现出别样的魅力。其殿身四周无壁,只用栅栏相隔,通风良好,为祭祀等活动提供了理想的场所。这种简约的建筑风格,彰显出古人在设计功能与形式结合方面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献殿面对着圣母殿,是供奉祭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8年,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梁架只在四橼袱上放一层平梁,简单省料,轻巧坚固。殿的四周筑有坚厚的楗墙,形同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p><p class="ql-block">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后,对献殿的斗拱结构赞赏有加,测绘详细资料汇编成书。</p> <p class="ql-block">苗裔堂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苗裔堂</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的北侧有个苗裔堂,俗称奶奶庙,又叫子孙殿。苗裔堂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前有月台,堂前的廊柱上有幅对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泽流芳,椒衍瓜绵时锡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灵毓秀,凤毛麟角永呈祥。</p><p class="ql-block"> 苗裔堂紧靠七十二圪台,是圣母殿的配殿,堂前有一株形如卧龙的古老的柏树,已经三千年多岁了。传说,当初建唐叔虞祠时已经有此柏树了。原来有两棵,乡亲们称之为龙凤柏,相依相畏到了清朝时,不知什么原因,凤柏被人为破坏、砍伐了。这龙柏伤心过度,便向南倾斜,搭在了这撑天柏树上。而没有完全倒下,坚强地活了下来。现今这株古树成45度角,形似卧龙,所以人们称之为卧龙柏。</p><p class="ql-block"> 庙中正中端坐七位娘娘,个个神态端庄,面容各异,仪态大方,目视前方,她们分别是,催生娘娘,送生娘娘,乳母娘娘,子孙娘娘,引蒙娘娘,痘疹娘娘,和斑疹娘娘。</p> <p class="ql-block">在奶奶庙(苗裔堂)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周栢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栢</p><p class="ql-block">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晋祠有一株至今依然翠绿的周代古柏,堪称“老寿星”。经科学测定,此树已经二千九百九十多岁,比太原建城的历史还长四百九十多年。</p><p class="ql-block"> 此结论是近日由晋祠博物馆与北京园林科学研究所、北京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一道,采用现代高科技测定法对这株古柏测量后得出的。</p><p class="ql-block"> 这株周柏与晋祠宋代侍女像及“晋阳第一泉”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它位于圣母殿北侧,树高十八米,树身粗大,向南倾斜,被另一株古柏所支撑,树叶披覆在圣母殿顶。因该树状似虬龙,故又称卧龙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字桥简介</p><p class="ql-block"> 十字桥位于山西太原市晋祠内主体建筑圣母殿前,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桥梁为十字形。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 鱼沼飞梁,汉白玉栏杆,方砖铺面,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因这桥构造奇巧,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桥梁多年经风雨,材质坚固,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  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有三大国宝级建筑,其中之一就是鱼沼飞梁,还有圣母殿与献殿。</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的具体位置,在圣母殿东侧、与献殿之间。</p><p class="ql-block"> 所谓“鱼沼飞梁”,其实就是一片水塘与池上桥梁的合称。其得名是有一定来历的。</p><p class="ql-block">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p><p class="ql-block"> “鱼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源流,且池中多鱼,故名。</p><p class="ql-block"> “飞梁”,亦称“板桥”,为石木建筑,呈十字形坐于鱼沼之上。它是在池水中立34根小八角形石柱,每根石柱约30厘米见方,柱顶架斗拱与横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十字形桥东西桥面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两端分别献殿与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3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桥面铺有路砖,桥上设有汉白玉栏杆,好像两座桥十字交叉重叠在一起。从高处俯瞰,飞梁的造型就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东面是头,西面是尾,南北两面如鸟之</p><p class="ql-block">双翼。《后汉书·梁冀传》等古籍有云:“飞梁石蹬,陵跨水道”,“架桥为座,若飞也”。“飞梁”之意,当在于此了。</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简介</p> <p class="ql-block">  右侧桥栏杆上写的是“魚沼”、左侧桥栏杆上写的是“飛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聖母殿</p><p class="ql-block"> 晋祠的圣母殿为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p><p class="ql-block"> 聖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p><p class="ql-block"> 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圣母殿基本上遵照了《营造法式》的定制,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为我国古建国宝。</p><p class="ql-block">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塑像共44尊,是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前廊廊柱上八条木雕蟠龙、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宋代塑像简介</p> <p class="ql-block">圣母塑像</p> <p class="ql-block">侍女塑像</p> <p class="ql-block">侍女塑像</p> <p class="ql-block">侍女塑像</p> <p class="ql-block">宦官塑像</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碑廊简介</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碑廊</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p> <p class="ql-block">水母楼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母楼</p><p class="ql-block">在难老泉的后面是水母楼,水母楼又名梳妆楼、水晶宫、创建于明嘉结四十二年(1563)、供奉水母娘娘。清代改封力“激名水电之神”。一层石洞三窟、内供水母娘娘坐瓮羽化铜像,梳妆未尽、神态自若。二层供水母神像和待女像共九尊。其中侍女像前为美人、后似游鱼、故称东方“鱼美人”。南北山墙绘有明代壁画“水母出巡图”。</p> <p class="ql-block">水母娘娘塑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晋溪书院</p><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占地2881.6平米。过殿“太原堂”前立王留鳌所书《重修晋溪书院记》。</p><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现为海内外王氏后裔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正殿为子乔祠,中奉王氏祖先“子乔”像,殿内南北山墙和后墙绘有壁画,内容为太子晋之生平,共计24幅、62平方米。南、北两厢房及太原堂内陈列着太原王氏历代名人。正殿、两厢及过殿檐下,挂满了海内外王氏后裔敬献的楹联匾额。</p> <p class="ql-block">  晋溪书院人称“王家祠堂”,主体建筑为“子乔祠”。初名晋溪园,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为明代重臣王琼的私人别墅。王琼去世后,他的长子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成为王氏子弟学习的场所。后因年代久远而渐至圮倾。</p><p class="ql-block"> 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仿明清建筑风格修复晋溪书院,两进院落,建筑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与晋祠古建筑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太子。本姓姬,名晋,字子乔,也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子乔祠简介</p> <p class="ql-block">子乔公坐像</p> <p class="ql-block">子乔祠内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王琼祠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琼祠建于明嘉靖十二年,王琼曾任户部、吏部、兵部尚书,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晋溪书院为王琼所建。</p><p class="ql-block"> 王琼祠,位于晋溪书院西侧,坐西朝东,明嘉靖十二年(1533)创 建。前临鸿雁南河,后倚悬瓮山麓,右邻难老泉,左有鸳鸯水亭。是明代重臣王琼的祠堂。据《晋祠志》记载:“王恭襄公祠,明世宗嘉靖末创建,初名晋水贤祠,后改之。”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檐高5.16米,面积88.92平方米, 悬山顶。檐额悬挂“山高水长”匾额,殿内神龛供奉王琼塑像,两侧各塑有三尊武士像。</p><p class="ql-block"> 祠堂内神龛供奉王琼全身坐像,两边是王琼十四世孙王惠的一副木刻楹联,上联是“举朝汹汹,谁知讨擒宸濠,此事已付王新建”(王守仁曾受封为新建伯),下联是“公论啧啧,试看总督甘陕,厥功何如杨应宁”(杨一清字应宁),全联概括了王琼一生的主要功绩。两侧有六尊侍者彩塑。祠内南北两壁与西壁神龛南北两侧均绘有壁画。南壁绘王琼出巡图,其出巡场面保留完整。北壁绘王琼回归图,回归画面基本完整,著色以蓝、墨、白为主,红色点缀。神龛北侧的壁画现只留有一点遇迹,基本成了素壁。南侧的壁画,绘有一位站立的僧人,是祠内最生动最有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的一处壁画。</p><p class="ql-block"> 祠前有古银杏树两株,雌雄同植,树干有十围,树高20米以上,柯枝繁茂,形同华盖。金秋季节,满身黄袍袈裟,累累银杏有如金果,传说此银杏树为王琼手植,距今最少有500年光景。这两棵树又是一雌一雄,南边那棵是雄性,它树干粗壮,需4、5个人才能合抱,这棵树长的也比较张扬,一只长长的树枝伸向东方,像是要迎接升起的太阳,又像在迎接四方游人。而北边那株雌性则规规矩矩,十分的低调,王琼祠自明嘉靖以来,历经修葺。现祠门上悬有赵望进补书的“山高水长额匾。</p> <p class="ql-block">王琼塑像</p> <p class="ql-block">台骀庙简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臺駘廟</p><p class="ql-block"> 臺駘不仅是中华治水第一人(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还是张氏先祖。臺駘庙也就成为海内外张氏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臺駘庙是为纪念张氏先祖而建的家族祠堂,被称为除皇帝陵外中华第二最古景观,也是我国有史可查最早的张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台骀塑像</p> <p class="ql-block">上生寺简介</p> <p class="ql-block">上生寺</p> <p class="ql-block">照壁</p> <p class="ql-block">沃非及家人祈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家平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时吉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晋文公祠</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9日晋文公祠面向游人开放。晋文公祠是晋祠景区改造新增景点中最大的亮点,位于太原市晋祠公园东南角南湖湖心,为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既呼应晋祠历史,又诠释晋祠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晋文公祠由入口前导区和祠庙祭祀区两部分组成,入口前导区包括阀门、柱梁石桥、百戏楼以及祠前广场,祠庙区为高台式建筑群,高台内部局部做空辟为展厅,四周为回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