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南京明城墙1956年10月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者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录。</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居住在南京城,很想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得空就去爬城墙看城门,查阅资料,整理岀此篇供有兴趣的同仁阅。</span></h1> <h1>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终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城墙根据地理条件和军事防守的需要而建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城。 </h1><h1>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听取朱升关于“高筑墙”的建议后而兴建的。城墙整体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外郭城长达60公里,京城城墙达33.67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砖石都城墙。南京城墙设有城门13座,大型水关2座,垛口约13616个,窝铺约200座,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h1><h1>现存的旷世城垣仍以25.091公里的遗存,雄冠世界其它城垣之首。城墙由巨型石头和砖块构成,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坚固耐用。</h1> <h1> 明代的南京城墙分外城、内城两道。外城周长达60公里,今已不复存在,但外城的18个城门名称仍沿用至今∶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双桥门、栅栏门、凤台门、大小安德门、大小驯象门、江东门。</h1><h1>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尚存的外城门为观音门、高桥门、沧波门。现今外郭城门无存,十八座外城门彻底消失了。但在沧波门、麒麟门、夹岗门、仙鹤门等地,城垣遗迹尚在。</h1><h1>1931年至1934年间,观音门因为修建公路而被拆毁,是外城门中被毁时间较晚的一座。图片中的“观音门”为近期复建。</h1> <h1>不同于传统方形城墙,为增强南京城的防御功能,最大限度利用地形,明南京城将狮子山、富贵山等制高点包入城中,建成了一座不规则城池。</h1> <h1><b>明代的南京城墙內城的“内十三”城门</b>∶</h1><h1>南三门~正阳、通济、聚宝∶</h1><h1>西南二门~三山、石城∶</h1><h1>西三门~清凉、定淮、仪凤∶</h1><h1>北四门~钟阜、金川、神策、太平∶</h1><h1>东一门~朝阳∶</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另设2座水关,即东水关和西水关。</span></h1><h1>南京明代老城门现在尚存五座,即中华门(聚宝)、汉西门(石城)、清凉门、神策门、中山门(朝阳)。</h1><h1>其中中山门则仅可勉强算入老城门,因为它是原址改筑而成的。1928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将原朝阳门瓮城拆除,在原址挖低地基并改筑为三孔拱形砖门。</h1> <h1>在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之后,为了便民和交通流畅,又增辟丰润门(玄武门)、挹江门、武定门、雨花门、集庆门、解放门、长干门等。</h1><h1>现按《南京城墙景区全图》,中华门开始向东逆时针排序:</h1><h1><b>中华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赤石矶登城口</h1><h1>雨花门(无登城口城门)</h1><h1><b>武定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东水关(登城口)</h1><h1>通济门(城门遗址)</h1><h1>光华门(城门遗址)</h1><h1>蓝旗街登城口</h1><h1><b>标营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西安门</h1><h1>西华门(遗址)</h1><h1><b>午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东华门</h1><h1>东安门(遗址待查)</h1><h1><b>中山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富贵山登城口</h1><h1>太平门(无登城口城门)</h1><h1>太平门登城口</h1><h1>临湖厅登城口</h1><h1><b>解放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b>玄武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大树根登城口</h1><h1><b>神策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中央门(城门遗址)</h1><h1>城墙遗址(登城口)</h1><h1>金川门(城门遗址)</h1><h1>新民门(城门遗址)</h1><h1>钟阜门(城门遗址)</h1><h1><b>仪凤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b>挹江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华严岗登城口</h1><h1>定淮门(北)登城口</h1><h1>定淮门城门遗址</h1><h1>草场门城门遗址</h1><h1><b>清凉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b>石城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三山门城门遗址</h1><h1><b>集庆门</b>(有登城口城门)</h1><h1>长干门(城门遗址)</h1> <h1>中华门∶原名聚宝门,中华门城堡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h1> <h1>中华门是最大的城堡,建筑形体像瓮,故亦称瓮门,是专门为抵御敌军攻城而设计的。瓮城工程雄伟,结构复杂,城分两层,门有四重,建有27个藏兵洞,上下有三层,能藏兵三千余人。它是我国最大的瓮城,在明代,用于防御入侵之敌。</h1> <h1>1931年国民政府为适应南京市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开辟中华门东门和中华门西门,同时满足向南向北车辆通行。中华东门城墙高19米,城门跨度为12米,城门拱基为6米,拱的半径为6米,城门实际高度为12米,顶宽也是12米。</h1><h1>1937年遭到侵华日军炮轰受损,1955年因墙体长期遭水渗透变形,导致城墙发生严重坍塌,拆除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2008年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复建。</h1> <h1>赤石矶~雨花门城墙段</h1> <h1>雨花门(无登城口城门)∶1936年国民政府为将京市铁路在养虎巷处与江南铁路连接,与京粤线贯通,特在南京明城墙基础上开辟一座城门。20世纪50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其中雨花门及东西两侧城墙遭到拆除,城砖被用作建高炉或附近民居。2009年,南京市政府利用老城砖修缮雨花门段城墙,并复建雨花门城门,其主拱门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宽约5.5米、高约6.35米的副拱门,各设一条慢车道、一条人行道。</h1> <h1>武定门(有登城口城门)武定门段城墙原为明城墙上的一处豁口,1933年被改造兴建为一处城门,并命名为武定门。上世纪50年代遭到拆除。201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连接武定门段城墙,复建武定门,为三拱券城门,长乐路南北两侧的明城墙从此连成一体。</h1> <h1>东水关(登城口)</h1> <h1>通济门∶(城门遗址)民国时期因交通需求拆除部分瓮城,1963年拆除。</h1> <h1>光华门∶明代称正阳门,是明城墙内城十三座内城门之一,明皇宫的南北中轴线上最南端的大门,外国使臣朝觐见必经正阳门出入,正阳门也可以说是明朝“国门”。民国时期(1928年)改称光华门,它是内外均为瓮城的复合型瓮城,对城内城外有双重防御作用,是中国城墙建造史上独创。</h1><h1>1937年南京保卫战中光华门严重损毁,1958年拆除。</h1> <h1>蓝旗街登城口</h1> <h1>标营门(有登城口城门)为南京城墙增辟城门之一,因地处南京后标营附近而得名。1996年开通后标营路,修建月牙湖大桥,将该段南京明城墙开辟豁口,成为一段城墙断口。2009年南京市政府为重新连接,沟通南京明城墙豁口,开辟标营门。</h1> <h1>西安门(皇城)</h1> <h1>西华门(遗址)(宫城)</h1> <h1>午门(有登城口城门)(皇城)是宫城的正门,原来平面呈“凹”字形,前有双阙,当中开三门,曲而向南多个面的两门,西向者为左掖门,东向者为右掖门,城上有正楼和四个方亭,俗称五风楼。</h1><div><h1>双阙和城上建筑物均已拆毁。现仅存午门墩台及五个券门。墩台东西长90米,南北宽27.5米,高11米;中券门高8米,宽6米,两旁券门依次减低。墩台下为石雕须弥座,高1.2米;形制和纹饰为明初石雕典型手法。</h1><h1>城上正楼和方亭柱础仍系原物。</h1></div> <h1>东华门(宫城)</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山门(有登城口城门)∶原名朝阳门,建于明初宫城东面,原是一座瓮城,不便通车。1928年,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随后开始在城门原址上改筑城门,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同年因迎奉孙中山先生灵柩归葬中山陵,国民政府将门洞狭小的朝阳门拆除,挖低门基,改筑为三孔券门。1929年4月,由谭廷闿题写“中山门”三字,并刻石镶嵌城门之额。</span></h1> <h1>中山门~富贵山城墙段</h1> <h1>中山门~富贵山城墙段,城墙下通道口。</h1> <h1>富贵山登城口</h1> <h1>富贵山~太平门城墙段</h1> <h1>太平门∶1958年拆除城墙,2014年复建城门。</h1> <h1>从太平门经解放门至玄武门的明城墙,是南京城现存最长、最完好,同时也是最高大的一段城墙,垛口至城外地面的高度普遍在20米至25米左右。人站在城墙根几乎看不岀来。</h1> <h1></h1><h1>太平门~解放门城墙段,沿玄武湖的城墙。下雪天远眺紫金山。</h1> <h1>太平门~解放门城墙段,沿玄武湖的城墙。站上九华山上拍弯弯的城墙。</h1> <h1>太平门~解放门城墙段,台城上拍九华山。<br></h1> <h1>太平门~解放门城墙段,台城上拍鸡鸣寺。</h1> <h1>解放门(有登城口城门)是南京明城墙于1954年为方便这段城墙内外的交通,并为防空疏散的需要而新开的城门,为单券城门。</h1> <h1>玄武门(有登城口城门),1908年新辟城门通向玄武湖,1928年丰润门更名为玄武门。1929年,由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应邀书写了“玄武门”三字,并沿用至今。</h1> <h1>大树根登城口</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策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又称和平门。抗日战争时,日军占领南京,将和平门外瓮城建成日军汽油库。1956年,南京军区接管此处,仍沿用作油库,禁止百姓参观。2001年,南京军区将和平门油库转交南京市人民政府,开辟为神策门公园。</span></h1><h1>南京有句俗语为“里十三,外十八,一根门闩朝外插”。意思是说神策门与其它十二座城门不一样,它的城门是朝外开的,它的瓮城是在城外,是南京明城墙中少见的外瓮城城门。</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为神策门的闸楼遗痕。中国传统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南京明城墙一反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并增设了“瓮洞”可做藏兵洞。</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然而在十座城门里,唯独神策门例外。</span></h1> <h1>中央门(城门遗址)1931年新建,为民国首都规划的一部分。1950年代拆除,现为中央门地名及立交桥。</h1> <h1>城墙遗址(登城口)城北段遗址</h1> <h1>金川门∶为单孔城门,有一座门券,门外设有金川桥一座,东侧有金川门涵洞和水闸,用来控制护城河和内外金川河的流通。金川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命名为金川门。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金川门千户所。清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京市铁路开始建造,从下关火车站引出经过金川门门洞驶入南京城内。1930年代,国民政府改金川门为三民门,取三民主义之意。1957年,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且由于交通道路改造的需要,金川门及京市铁路一同被拆除,地名沿用。</h1><h1>2004年,金川门桥重建完毕,金川门桥连接铁路北街和金川门外街,金川门附近建起了市民广场,南京市人民政府在金川门遗址北侧建立石碑以示纪念。</h1> <h1>新民门∶(城门遗址)为南京明城墙民国增辟城门之一。1932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城墙打开豁口,因资金不足城门未建。1934夏建成城门。民国时期南京增辟城门中新民门与武定门、汉中门,都属于西式牌坊式城门,现新民门是南京所有牌坊式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h1> <h1>钟阜门(城门遗址)又名小东门,今新民门北侧,民国时期逐渐荒废,1958年拆除,只剩地名。</h1> <h1>在狮子山的城墙上,有座高大的青铜雕塑,是明太祖朱元璋“牵马出征”图,是朱元璋半生经历的真实写照。</h1> <h1>狮子山的明城墙,从钟阜门(原称小东门)环抱狮子山至兴中门(即仪凤门),长1230.2米,高12米,宽5-6米,系城砖砌成至今保存完好。</h1><br> <h1>城之角~南京城墙最西北角,东经118°44′19″,北纬32°05′47″</h1> <h1>仪凤门(有登城口城门)∶原名兴中门,光绪年间,张之洞修缮仪凤门,并于门下铺设南京第一条近代马路。1931年,国民政府改仪凤门为兴中门,取振兴中华之意。1958年至1959年,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仪凤门被拆除,但两侧城墙保存完好。2006年,仪凤门复建,两侧城墙重新连接。</h1> <h1>仪凤门~挹江门城墙段</h1> <h1>挹江门(有登城口城门)1921年为连通下关与城区新建,纪念孙中山命名。</h1> <h1>挹江门~华严岗城墙段</h1> <h1>华严岗登城口</h1><h1>华严岗门:2007年,在明城墙坍塌缺口处修建华严岗门。华严岗门共有四拱,中间的两座拱门高度为9.38米,外侧的两座拱门略小,拱券高度为6.22米。</h1> <h1>定淮门(北)登城口,定淮门1958年拆除。</h1> <h1>草场门∶城门遗址,1950年代拆除,现为草场门大街。</h1> <h1>草场门~清凉门城墙段的石头城(今鬼脸城)</h1> <h1>清凉门(有登城口城门)∶清凉门是半圆型的内瓮城城门,建有内瓮城一座,门垣共两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半圆,正对主城门,主城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楼上的城楼已经不存在,其余基本保存完好,城顶上存留一块绞关石,上凿有两个绞孔。</h1> <h1>汉中门∶原名石城门,位于南京明代石城门瓮城处,地近楚金陵邑城,六朝石头城及石头津。五代杨吴天祐十二年(公元915年)建为金陵府城大西门,南唐建都后为江宁府城大西门,并沿用至宋、元。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金陵城,在此基础上加筑瓮城,称石城门,后称汉西门,俗称旱西门。此门坐东朝西,东西深121.4米,南北宽122.6米,占地近1.5万平方米,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1931年在汉西门北侧正对汉中路另辟一门,称为汉中门。</h1> <h1>水西门∶原名三山门,城门遗址,1958年因城市扩建拆除,遗址立碑(水西门广场)。</h1> <h1>水西门~集庆门城墙段</h1> <h1>集庆门(有登城口城门)1991年新建,为缓解交通压力。连接集庆路与城墙,是南京城墙在建国后开的第二个城门。为四孔方形城门,是南京城墙中第一个偶数门,门洞数为偶数,开中国城门通道之先河。</h1> <h1>集庆门~长干门城墙段(拐角处)</h1> <h1>长干门(城门遗址)∶是2008年竣工的一座新辟城门,蓝色围档为地铁通道。</h1> <h1>朱元璋在城墙一周修建了二十多处水关、涵道、水道。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还设有武庙闸、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br></h1><h1><b>东水关</b>∶始建于杨吴筑城时期,旧称“上水门”。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每层有11券,共33券。券又被称为“偃月洞”在古代,上面二层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防止敌军从水路偷袭。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体,在中国建筑史上鲜为一见,堪称一绝。</h1> <h1><b>西水关</b>∶是南京明城墙的两座明代京城水关之一,与东水关相对,据《古里秦淮地名源》里所考证,西水关旧称下水门,始建于杨吴时期,明初修建南京城墙时在此基础上扩建为西水关。1960年代受拆城风波影响整体拆除。</h1> <h1><b>武庙闸</b>是玄武湖主要的出水口之一,是连通南京城南北水系的节点,也是南京最早的水关,最初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利用秦淮河和玄武湖等水系作为护城河,为控制城内河道的水位,避免水患,在玄武湖设置水关武庙闸。武庙闸民间俗称为台城水关,清代治图中则称其为北水关。武庙闸的工程设计在当时是世界一流水平,至今仍在使用。<br></h1> <h1><p><b>半山园水闸</b>∶是明初南京城墙东面重要的入城调控水源设施之一。半山园水闸临湖一侧,为石砌护墙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0.6米,东西宽2.9米,高5.7米。台基基本保存完好,仅南侧的包边墙局部坍塌。考古发掘证实:该水闸历史上有多次整修的现象,水闸口内的闸槽已被石板封堵,切断了入城的水源。</p></h1><h1>1997年,城墙保护管理部门对前湖豁口墙体进行现状调査时发现此水闸。该水闸为明初所建,是城内玉带河重要供水系统之一,为研究明城墙的给排水系统提供了重要实证。2015年,南京城墙前湖段保护展示工程(水闸下沉式广场)开工,2016年竣工。</h1> <h1>明初南京城金川门东侧有<b>金川门涵洞和水闸</b>,用来控制护城河和内外金川河的流通。现已改建。</h1> <h1>南京城墙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馆内有各类精品文物2000多件(套),从设计思想、筑城技术、遗产传承等方面,展现南京城墙的历史文化及遗产价值。目前,南京城墙博物馆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一级博物馆。</h1> <h1>朱元璋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曾下令,为了保证质量,每块城砖上都印着制砖府县和监烧官员、烧造工匠姓名以及年月日。据统计,城砖除由工部及驻京卫所组织在南京烧造外,还来自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5省范围的28个州府、118个县。其中江西袁州府等地以白瓷土造砖,坚实细腻,质量最佳。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可见严格之极。这些城砖长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h1> <h1> 南京筑城史悠久,传说春秋末吴、越相继在此筑城,而吴王孙权定都建业应是南京大规模筑城的开端。孙吴所筑之城靠近覆舟山,距秦淮河5里,分内外二城,内为宫城,外为都城,周长20里19步,东晋又在秦淮河两岸作竹篱防护,南朝因之,直至侯景之乱及隋朝灭陈,该城被毁。五代时,杨吴重建金陵城,横跨秦淮,周长25里,至明朝建立前几无改动。</h1> <h1>南京城东南隅东吴时期的“ 周处台 ”,以及南唐时期的“伏龟楼",这两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均与南京城墙建造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h1><div><h1>金陵城东南隅是传统的军防要地。东吴时期属于乌衣营驻地,东晋时期是丹阳郡城遗址,南唐时期则筑有伏龟楼,至明代拓建城垣时,伏龟楼虽已不存,但是东南隅伏龟楼遗址处的城垣采用向南突出一段延伸的办法,实现防卫功能。</h1><h1>南唐伏龟楼台基是就城垣墙体向外挑出呈“凸”形,规制略小于城门上的镝楼,而城防功能基本相似。其结构以砖石为台基和墙体,以木结构楼阙构筑供瞭望敌情,并具装饰作用。由于城东南隅城防地位的重要性,伏龟楼至南宋时期仍然延用,平时是市民的游览胜地,战时则是军防要隘。</h1><h1>2001年5月,施工人员发现的伏龟楼遗基处于明城垣东南隅内侧,南端一侧被明城垣叠压在下。为保护文物,仅适当清理露出地面浮土,未继续向下挖掘,底部结构及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h1><h1>另据地方志记载:南唐金陵城在西南隅也建有伏龟楼,凤台山因此亦称伏龟山。南唐吏部尚书徐铉有《题伏龟山北隅》诗,水部郎中李中题有伏龟山诗。南宋时期未见记载,明初,史书记载:“明兵克太平,攻集庆,行台御史大夫福寿战败,婴城固守,犹督兵巷战,坐伏龟楼指挥”(《明史》)。门西伏龟楼由于史料所限,具体情况不详。</h1></div> <h1>农历正月十六日登城墙是南京风俗之一,又称“走百病”、“踏太平”。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时登高,包含着祛除百病,一年健康如意的祈望。清代时,这一习俗盛行于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通济门四座城门,当天城墙上锣鼓爆竹声不断,游人如织,人们在荆枝上缀上烤得绽开的高梁和煮成红色的豆子叫卖,称为“梅枝”。</h1><div><br></div> <h1>俺喜欢避开人多拥挤的景点,去爬城头走城墙段,拍摄有关城墙的照片,看城砖上不同的字体及城墙下喧闹的城市,穿越在沧桑六百多年前与现代的高楼大厦间。现存的明朝遗存城垣25.091公里,俺近几年已基本都走过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