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 军旅篇之三——新兵连(上)

二竹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新兵连(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凉山甘洛县县城被群山连绵,峡谷深邃的地形包裹,山谷里有两条发源于大凉山崇山峻岭,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条叫尼日河,与成昆铁路平行。另一条叫牛日河,甘洛县县城沿这条河呈一字形分布。我们团的机关、连队也大都在牛日河两岸驻防。 牛日河在县城入口处注入尼日河,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形成一个 L 形的夹角,我们的新兵连就在离夹角不远的尼日河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连队的营房是由几排排列整齐,北方人叫做干打垒的土胚平房组成。营房前面有一片平地,这既是我们以后几个月新兵训练的操场,又是我们的露天食堂,还是全连召开军人大会的会场。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营区的大门在面对营房的左边,出大门就是通向县城的公路。而正对营房的是营区的小门,出小门是一条又陡又窄的小路,我们到尼日河去挑水、洗衣都是走这条小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兵连的条件不是很好,设施简陋,连床铺也没有。我们刚到营房时,只是看到地上铺了薄薄的一层从山上割来的菅草,我们在草上铺上床单,一个班十几个新兵就头挨头的睡在地铺上。由于地铺上的草太薄,大冬天的睡在上面显得有些凉快,连里就组织我们上山去,又割了一些菅草添加到铺下,才解决了问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操结束后我们带上洗漱用具,来到尼日河边,伴着哗哗地流水声,捧起清澈冰凉的尼日河水洗脸、刷牙。那时候没有觉得有多艰苦,倒是感到有几分浪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个连的连长是王德荣,指导员杨全文,就是负责竹山区接兵的最高首长。新兵来自全国好几个省市,有河南、安徽、上海的,还有就是我们这批来自当时还是四川省梁平县的新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充满青春活力,来自大江南北,操着南腔北调,互不相识的年轻人,将在这里共同训练、学习、生活,度过紧张、艰苦、难忘的三个多月,初步完成由老百姓向合格军人的过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政治学习</i></b><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新兵一连四排都是梁平兵,排长管兴仲上海人,一九六九年入伍进藏,后部队换防到四川,他是当年负责我们公社的接兵干部。我们班是四排十三班,班长姜诗明,是一九七一年入伍的三营七连的上海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班里除张春田是由梁平县向前区入伍的万县市知青外,其余的都是从竹山区入伍的梁平水泥厂、邵新煤厂的工人和各公社的青年农民、知青。我被指定为十三班的副班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到部队,政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老三篇”和“批林”。在生产队时我们就开展过“批林”,虽然上面要求要把林彪反党集团批倒批臭,但到了生产队,社员们的认识大都停留在“林彪都这么大的官了,他还想当好大的官嘛。”这样的认知水平上。而部队就不一样了,在深入学习中央文件的同时,对林彪反党集团进行抽丝剥茧似的批判。这个深度和力度是生产队不能比的,让我们感觉到,部队的政治氛围与地方大不相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老三篇”,主要解决入伍动机的问题,其难点就是背书。“九.一三事件”后,不再使用“老三篇”这个词了,但内容没有变化,为了方便明确,文中仍然采用“老三篇”的说法。连队要求每个新兵,不仅仅是熟读“老三篇”,还要能背诵“老三篇”。 背课文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困难,但对一些文化水平相对低一点的农村兵就有点难度了。不过班里的战友都很用功,先后在三四天内完成了任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后就是对照“老三篇”,检查自己的入伍动机。班务会上,人人都要发言,人人都要暴露思想谈认识。战友们发言时,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面的战友发言后,后面的发言大都会顺着前面的杆杆儿爬。听到最后,大家说得都是差不多的,没有多大的新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轮到我谈认识的时候,我当然也是讲从小就崇拜解放军,崇拜战斗英雄,立志长大后参军入伍,接过革命前辈的钢枪,保卫红色江山,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世界和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当我在边想边正儿八经地发言时,张春田歪起脑壳,嬉皮笑脸地望着我说:“吔,你有楞个好的思想哇?”本来在这样严肃的班务会上,大家都在一本正经地抒发身在营房,胸怀世界的情怀,我这个万县市老兄来这么一出,弄得我一时无语,哭笑不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那个时候,无论是从城市、农村、厂矿参军的战友,有许多(包括我自己)是抱着出来见见世面,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入伍的。但在学习讨论时,很少有人暴露自己的这些思想,这在当年那样的政治环境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通过政治学习和在部队讲政治的大环境下,或多或少的会改变和压制一些这样的想法(那时候统称为非无产阶级思想)。那不怎么说,解放军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队列训练</i></b><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兵训练的重头戏主要是队列训练。队列训练不仅是军队的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培养新兵的军人作风,塑造军人形象,强化纪律观念,培养集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训练的内容主要有,立正、稍息,向左、向右和向后转,齐步、正步和跑步走,立定和步法变换以及敬礼等基本动作。队列训练是一个艰苦、枯燥的课目,训练过程既漫长又乏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我们在读书时的体育课上,经过一些简单的队列训练。又在初中毕业前,由支左部队专门派军人对我们进行过严格的训练。因此我们对一些基本的队列动作还是有所了解,在训练过程中掌握动作要领就比较快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竟像我们这样在入伍前,经过军训的学生兵在新兵中是少数,大多数从农村入伍的新兵,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难免会闹出一些笑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在向左或向右转时,分不清方向。常常听到向左转的口令后,身体却向右转,而应该向右转时,又向左转。每当这个时候,队列里就会出现脸对脸的尴尬,引起一阵笑声和混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班长就教我们,吃饭时拿筷子的手是右手,不拿筷子的手是左手,听到向右转的口令时,就向拿筷子的手的方向转,反之,就向不拿筷子的手的方向转。班长的这一招很灵,大家很快就分得清左右了,不久就克服了转错方向的现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过,也有个别特殊的。有个班的一名上海新兵,怎么教也教不会,他老是反着转。班长对他进行多次单独教练,他仍然是我行我素,班长批评他,他还一脸的无辜。最后,副排长张德权亲自出马,对他单个教练,也还是整不会。副排长感到很纳闷,就叫他把拿筷子的手举起来,这个新兵就举起了左手。副排长满腹疑惑地问:“你吃饭是用这只手拿筷子?”上海新兵点了点头。于是副排长就找来一双筷子,让他拿着筷子做吃饭的动作,结果这个新兵果然是用左手吃饭。这时,副排长才恍然大悟,随即哈哈大笑道:“是说怎么教不会,原来他是个左撇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要小看队列训练,每一个队列动作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就拿看似简单的立正、稍息的动作,没有数百次甚至是上千次的反复练习,也是练不好的。一些新兵参军前因劳作留下的身体变形和固有习惯,立正时不能做到挺胸收腹。班长兼教官就会让这些新兵靠墙长时间的站立,反复领会动作要领,直到符合要求为止。每当这个时候就会看到,一排排的新兵整齐地靠在营房的墙上,一动不动的挺胸抬头立正站在那里,成为了训练场上的一道风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练习齐步、正步、跑步时,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队列在行进、立定的过程中,要做到整齐划一,无论是横排、纵列、斜线,都要对齐成线,间距一致。当兵前形成的懒大步、外八字、内八字等痼癖动作,都要通通纠正过来。训练过程中,班长会把每个动作进行分解,我们也就像木偶人一样,随着班长发出的口令,完成每一个分解动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反复、单调、枯燥、艰苦地训练,我们逐步掌握了动作要领,达到了队伍整齐划一,协调一致,令行禁止的目的。同时通过队列训练,增强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及战友之间密切协作配合的精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以后,在看到超大型的阅兵方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时。我们在为他们那整齐划一的队列,雄健挺拔的英姿喝彩时,阅兵部队的每一个官兵,为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所付出的个中艰辛,只有我们这些当过兵的才能深切体会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紧急集合</i></b><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要问新兵训练时我们最怕的是什么,我相信十有八九的新兵都会回答是“紧急集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的紧急集合是军队应对突发情况的一种紧急行动,它是对每个战士应急能力的检验,也是新兵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课目。新兵连的紧急集合一般是在夜间进行,听到紧急集合的哨音后,新兵们快速地从睡梦中反应过来。在不开灯,不打电筒,一片漆黑的环境中,用极短的时间(要求在三分钟内),迅速穿戴好着装,打好背包,带上装备到指定的地点集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开始的几次紧急集合,我们都是手忙脚乱,不是找不到衣服,就是摸不到鞋子。好不容易慌慌张张地打好背包,冲出营房,赶到集合地点时,已经超过五六分钟了。全连集合完毕后,马上围绕操场跑圈圈。几圈下来,有的裤子垮了,有的背包散了,有的没有戴帽子,五花八门的问题都出现了。我们班的一个新兵,更是创造了二十多分钟才出来的记录,而且在跑步时背包还散了。直到现在我们在一起时,还常拿这件事情开玩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的地铺,铺位之间几乎没有距离,人挨人地挤在一起睡觉。紧急集合时,在慌乱中很容易抓错衣物,还闹出过邻近的两个战友,抓住同一根背包带互相拉扯,互不相让地用一根背包带打各自背包的尬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后班长就教我们,睡觉时要按顺序放好衣裤,起床时闭着眼睛也能穿好衣服,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背包带要放到容易拿取到的地方,顺手就能摸到,这样就不会拿错了。他还教会了我们一种快速打背包的方法,比常规操作要快十多秒。我们就是这样经过不懈地学习,反复练习,很快就将紧急集合时间降到了三分钟以下,出现失误的现象也大大的减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紧急集合演习,队伍刚集合完备,就拉到新兵连后面的山下。连长指着一座高高的山包,命令全连迅速占领山头。我们立即散开,争先恐后地向山上冲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我们排排在连队的后面,发起冲锋时就已落后其他排了。当我们排赶到山下时,漫山遍野的新兵已布满了山上,把我们甩得远远的。为了不让我们排落在兄弟排后面,我们都不甘人后地拼命往前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凉山的山上,长满了一种与我们家乡的茅草相似的叫菅草的荒草,不同的是这种草的顶部长着一颗颗三分之一米粒大小,像箭头一样黑色的草籽。只要有人碰到这种草,箭头一样的草籽,就会密密麻麻地扎进衣裤,拍都拍不下来。有的还会随着人体的运动,一点一点地穿过衣服,钻到里面去,扎得皮肤生疼。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一上山,也不顾草籽扎不扎人,抓住菅草就往山上爬。刚开始还边爬边往山上看,到后来也不抬头看了,只顾拉住草丛,盯住脚下,“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累得玄口水不停地往上涌,仍不停地快速往山上爬。慢慢的我眼睛余光看见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到后来除在我前面不远处,还有两三个战友在吃力地攀爬外,后面的战友已被我甩得越来越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爬到了山顶,先我到达的还有三四个战友,但我是我们排第一个冲上山顶的。我累得一屁股坐到地上,再往山下看时,漫山遍野的战友被我们几个远远地拉到了后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接到下山的命令,挂着满身的草籽往山下走时,还有许多战友在上山的途中。通过这次紧急集合带登山演习,让我看到了我的体力不比大多数战友差,这也足足让我嘚瑟了好一阵子。</span></p> <p class="ql-block">徐林 2025年春节于成都丽景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