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惠山古镇分会场

靓靓

<p class="ql-block">  春风袅袅入锡城,古镇春景,混着轻柔的熏风,让人迷醉。从去年腊月头上,便传出消息,无锡是 2025 年春晚四个分会场之一。无锡不同于其它分会场,它的分会场散布在南长街、江尖公园、拈花湾、黄埠墩等处,甚至连下属的市县宜兴、江阴也都有份。惠山古镇就是其中一处分会场。惠山坐落无锡西郊,相传舜帝曾躬耕于此山。山有九陇,所以也叫九龙山。惠山之美,只从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要游无锡惠山,便能看得出来。江南名山、古镇众多,很多都比无锡、比惠山名气更大,可乾隆却独赞惠山为“江南第一山”。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惠山古镇的祠堂最早出现于唐代,第一座祠堂是为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修建的,也就是电视剧《芈月传》里的主人公黄歇。此后一千多年,这里的祠堂越修越多,盛极一时。为什么有那么多名门望族选择在惠山古镇建造祠堂?答案很简单:这里依山面水,是公认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上,有一条叫作龙头河的小河浜,在漫长历史岁月里,曾迎接无数游客从河上来到古镇。尤其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先后十二次从这条河上经过。说起龙头河,这是一条从无锡古运河黄埠墩处,直通惠山古镇横街口的小河。横街口处立有一面石质四柱三门五楼的牌坊,上书“人杰地灵”四字。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无锡现存最大的古牌坊。该坊因曾任湖广提学副使的邹迪光而立,正面坊额由邹迪光自题,背面坊额“岩壑夔龙”则出自奸臣严嵩儿子严世藩之手。邹迪光担任提学副使主持科考时,慧眼拔举了许多人才。邹迪光因谗言遭贬离任时,千人自发送行,并捐款在锡建立功德牌坊,以报他识才用才之恩,因此“人杰地灵”坊又称“千人报德”坊。当年人们便是从牌坊下弃舟登岸,进入古镇的惠山寺或寄畅园。在惠山浜流入古镇口处,有一座名叫宝善桥的石拱桥跨越小河,史载这座桥由万历二年进士邹迪光兴建。从宝善桥至“人杰地灵”牌坊,便是龙头河的河段。龙头河名的来历,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在“人杰地灵”牌坊下,建有一座会吐水的石螭。螭是传说中的龙太子,喜欢吐水。在古建筑中,石螭主要安装在水流涌出的地方。这只终年吐水不断的石螭,其吐出的水,来自一街之隔的寄畅园。当寄畅园的水满溢时,通过暗道,从石螭嘴里流入龙头河中。另一原因便是康乾二帝,先后十二次来到惠山古镇,这条小河是不折不扣的“御河”。龙头河河道狭窄,当年康熙、乾隆所乘龙舟,也无法直接驶入。所以皇帝来惠山,也得跟百姓一样,换乘小船才能上岸。乘坐小船,慢悠悠地从龙头河驶过,看看上下河塘的街景,确实可以领略到江南水乡的风味。</p><p class="ql-block"> 龙头河南岸的一条街,称作下河塘,西岸的一条街便是上河塘了。上下河塘的街边,汇集了惠山古镇众多古建筑,以名人祠堂居多。上下河塘昔日之繁华,可以说是江南文明的一个缩影。成为分会场后,下河塘河边张灯结彩,无数灯笼映照河面,河水流光溢彩。河岸街上诸多祠堂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光霁祠、高忠宪公祠、杨藕芳祠等。光霁祠建于清乾隆七年,祀主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我国理学开山鼻祖、散文旷世之作《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祠堂大门楣上悬有一块雕龙竖匾,其上“光霁祠”三字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二年亲题。“光霁”一词来自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对周敦颐人品的评价“光风霁月”。乾隆曾四次驾幸光霁祠,除御赐祠名外,还赋诗一首“锡麓祀先贤,孙支世守旃;开程朱道学,继孔孟心传;水碧山青处,松蕤竹秀边;千秋光霁在,底复藉龙眠”以为褒扬。光霁祠是惠山众多祠堂中唯一一座皇帝既题匾又赋诗的祠堂。光霁祠门外河岸的树上,有两条拟人化的灯彩巨蟒攀援而上,象征着“乙已如意、已已如意”。高忠宪公祠主祀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他是万历十七年进士,万历二十二年上疏参劾首辅王锡爵被贬。次年辞官与顾宪成兄弟复建东林书院讲学。天启元年重获起用。天启六年崔呈秀诬告高攀龙等人贪污,魏忠贤借机搜捕东林党人,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崇祯初年为高攀龙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有清代华毓荣《谒高忠宪公祠》诗一首:“先生当百六,砥柱一孤臣。祠掩空山古,人游止水春。遗书悬日月,拜表答君亲。千载斯文在,松杉晓雨新”。旁边一座外观看起来十分西式的祠堂是杨藕芳祠。杨藕芳曾协助刘铭传在台湾开办洋务、修建铁路,促进了台湾的经济发展,是一位对历史、对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之前有部大热的恐怖电影《京城 81号》,取景地就在杨藕芳祠。</p><p class="ql-block"> 薛中丞祠位于惠山上河塘,主祀清代名医薛福辰,他是清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的长兄,因其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依例称为“中丞”。他幼年聪慧过人,稍长博览经史,公余自习医书,竞精通诸家医书,成为一代名医。光绪六年,慈禧患重病,下诏遍征名医,薛福辰由李鸿章等保荐,应召入宫为慈禧治病。慈禧所患“血蛊”之症,久不得愈。薛福辰虽以血蛊论之,却用药玄妙,故而奏效。光绪八年慈禧病愈,薛治病有功,加赏头品顶带。是年除夕,慈禧亲书“福”字和“职业修明”匾额以赐。同时赐紫蟒袍、玉钩带一副,又赐宴体元殿、长春宫听戏。上河塘最气派的一幢建筑是溪山第一楼,漂亮大气,临河高悬“溪山第一楼”牌匾,这是朱熹的墨宝。两侧分挂“出则忠”和“入则孝”,忠、孝是中国古代最推崇的美德。为国尽忠,为家尽孝,是中国古代为官最基本的操守。朱熹这位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以及文学家和诗人,被后人尊为朱子。他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亲传弟子,却能享祀孔庙的儒家文人。他集儒学大成,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们的理学思想,对宋及元、明、清三朝影响非常大,成为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人。由此可见,这座第一楼可谓是名副其实。周敦颐与朱熹两位理学大家在时间上不曾相遇,却在惠山古镇得以际会,实现了空间上的隔水相望,实在令人感慨。一条蜿蜒流长的河,才会让江南的缱绻温柔肆无忌惮地包围着你。溪山第一楼上张灯结彩,龙头河上鲤灯荡漾。上下河塘的这条河,穿起整个古镇,将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小船轻摇、绿影婆婆的美景投射其中。微风将河面吹出小小的皱褶,又被驶来的小船划开痕迹。一串串大红灯笼点缀其间,将古镇装扮得十分“闹猛”。整个上下河塘,鱼灯花灯交相映照,随手一拍都是大片!</p><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以其中轴线,分为直街和横街,直街尽头便是著名的寄畅园、惠山寺、天下第二泉等风景名胜,寄畅园的大门其实就是惠山寺的山门。惠山寺始建于 1500 多年前的南朝,是现存无锡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作为著名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盛极一时,也是帝王们参禅的福地,它是无锡佛教文化千年积淀的缩影。寄畅园又名秦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建筑,取名来自王羲之诗作《答许椽》:“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诗意。它以高超的借景,冼炼的迭山、理水手法,苍郁满目的古木巨柯,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康乾二帝在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九年的一百年间,先后六下江南,分别七次驾临惠山。乾隆更是七游惠山,八巡秦园,钟爱有加。人们总是特别追求天下第一,但却有一个极其出名、世间无双的天下第二,这就是寄畅园中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天下第二泉的水质由茶圣陆羽评定,连挑剔的茶圣也高度认同。一首《二泉映月》,唱尽世态凉薄。阿炳将二胡拉得荡人心魄,哀怨凄绝。试想一下,如果穿一袭古装,长长的衣袂飘洒。站在第二泉旁,听一曲《二泉映月》,那是一种何等的感受?乾隆曾说“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寄畅园内大树参天,竹影婆娑,古朴清幽。山势自然、水体精美,树影古拙,园景凝练。就像一幅古人恣意挥洒出来的水墨画,安静得动人心魄。园中有一片引“天下第二泉”水汇聚而成的池塘,名叫“锦汇漪”,春晚就有一场表演在这个水面之上。锦汇漪的水面,白天有亭台楼阁、古木参天倒映水中。而春晚的表演,更是将这种“借景”发挥至极点,使锦汇漪的水面成为一幅立体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惠山古镇的横街与直街,凌空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成了一条“灯河”,游人在“灯河”中穿行。作为春晚分会场,古镇点燃了浪漫的年味。走进古镇,古戏台广场的灯光映照下,黛瓦飞檐和光影交织,仿佛置身“天上宫阙”的梦幻场景,令人陶醉。古镇的地标建筑绣嶂阁,春晚镜头里的红灯笼高挂,美不胜收。古镇灯火阑珊,水乡映月,夜色温柔,心醉其中。你看,除夕之夜映月里的河面上,倪妮手持一把无锡精微绣团扇坐在船头,伴随着江南小调《无锡景》的旋律,开启了《无锡景,家国情》的一段水上之旅;对面而来的唐诗逸在一艘楼船之上,手执一柄纨扇在评弹的吴侬软语中翩翩起舞;赵正阳饰演的画圣顾恺之,在溪山第一楼上高声吟唱,“我唱画圣一支笔,洛神飞到谁心上”;刘钧在溪山第一楼饰演范仲淹,“把酒临春风,其喜洋洋者矣”;吴樾饰演的苏轼,乘船从映月里河面上泛舟而来,高举酒杯豪气四溢,“我唱,踏遍江南更流连……”;在溪山第一楼下,张彬彬扮演的徐霞客感慨地说:“朝碧海,暮苍梧,终不似无锡景色!”在氛围拉满的惠山古镇,百米福路的祝福直通总台春晚,每一处“无锡景”都透着“家国情”。枕河人家,串串灯笼迎风飘扬。层层涟漪,艘艘游船热闹不断。丝丝水香,月色清朗,景在桥上亦在桥下,桨声灯影,灯火映照下婉约灵动、独属江南的氛围感,在惠山古镇晕开,江南韵味又一次具象。看两岸灯笼唤起阖家团圆,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梦中都流连忘返的江南水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