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行 三,走进泉州(上)

健步如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泉州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泉州走出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成为福建省乃至中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是中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安溪县的发展变化足以证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是国家文旅部评定的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还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看看这么多响亮的名头,焉能不一睹为快!大年初三,由安溪驱车前往泉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中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是国台办授予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04年,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泉州闽台关系博物馆时指示,要扩建或新建一座闽台缘博物馆,使之成为全国性对台宣传和交流基地。一年半以后,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福建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千百年沧桑巨变,闽台两地唇齿相依,共同谱写了两岸一家亲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溯闽台亲源,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史实。历史上福建民众移民台湾定居台湾者众多,闽台来往频繁,互补互利,共同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闽台人民共同创造了以中华文化为根脉、带有地域特色的闽台文化。台湾的主要民俗、艺术、文化等皆传承于福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休戚与共的历史记忆,始终交织在一起融合发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地理上看,在远古第四纪冰河时期,海平面下降,台湾海峡几度成为陆地,浅滩变为陆桥,台湾与大陆相连,成为两岸通道,古动物和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冰河期结束,海平面上升,但两岸人民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考古发现,两岸的远古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血脉上看,自周秦开始,闽越人渡过台湾海峡,定居台湾,从而成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习俗,具有古闽越人遗风。宋元以后,闽粤民众开始移民台湾。到清代移民达到高潮。移民们溯源追远,修族谱,建宗祠,并以祖籍地名作为在台定居地的名称,以告示子孙勿忘故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元时期,福建民众在台、澎的活动逐渐增多,明清时期出现多次移民浪潮。迁居台湾的福建移民披荆斩棘,开发台湾,使台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闽南各地宗族均将移民台湾的族人视为本宗族成员,在修家谱时从未忘记把迁台的子孙载入族谱。因此,在众多的闽南族谱中,可看到众多族人移居台湾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庙或祠堂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祭祀是加强亲情、维系血缘关系的一种手段,福建移民以此来表达认祖怀亲的情怀。台湾宗亲不仅返回祖籍祭祖,还经常捐资修建祖籍地的宗庙。同时也有归葬大陆的习惯,后来大多移民受条件限制,死后葬在台湾,他们的墓碑上标上堂号、郡望,以表明家族的来源地或祖籍地,为后代寻根留下依据。这就是闽台两地的血脉亲情。</p> <p class="ql-block">闽南民众家族谱,对族人中移居台湾的亲人都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与福建各地尤其是闽南民间的祖宗牌位相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时期,福建移民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冒险渡台。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竭力于农垦。他们带去祖籍地先进农作工具和熟练的耕作技术,带去各类粮食、蔬菜和果树苗等作物品种;兴修水利,辛勤耕耘,开垦出千万顷良田,一辈又一辈、无怨无悔地用血泪和汗水,把宝岛从荒芜之地变为富庶之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岸的渔民、商贩为拓展生存空间,往来于风云莫测的海峡,命系于渔、商,在东南沿海与台湾之间建立了商贸关系。清政府先后开放了港口和对渡。1887年为发展通讯业铺设了海底电缆,为两地政务商情信息的传递提供了便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伴随着福建移民迁徙入台,方言、宗教、民间艺术等在台湾落地生根,形成了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传承关系。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直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也更加深化了两岸的文化联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明郑政权的建立和后来清政府的管理,科举制度及儒学教育体系也移植台湾。台湾各地纷纷建设孔庙,文庙的神位排列、祭祀器物均与福建相同。明清时期福建的文人墨客东渡入台,将福建的文学、戏曲艺术带入台湾,使台湾文化气象一新。</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铺设的海底电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台湾地区的工艺美术绝大部分传自福建,如木雕、石雕、漆器、刺绣等主要来自泉州和福州。台湾民间建筑中的石、木、泥瓦三大行业及彩绘、剪粘等都聘请闽南工匠,所用材料也都来自福建各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样,闽台民间音乐内容丰富,两岸南音北管同根同系,均发源于福建泉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祈求一帆风顺和开垦成功,福建移民随身携带祖籍地的神像、香火,并在入台后加入供奉,祈求保佑。台湾民间所供奉的神灵,绝大多数由福建传入。这种分灵、分炉关系以及进香谒祖、绕境巡游等宗教交流形式仍然连续下来。此外,佛、道两教的信仰也来自福建,很多寺院、庙号、道观等均与福建名刹同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台湾与福建,地域相近,血脉相通,风俗相同,文化相融,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这种建立在对中华民族思想认同基础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壤中的俗缘,与有生俱来的血缘一样,是任何力量无法切断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我国历史上看,早在三国时期,吴国政权就开始经营台湾;南宋时已在台、澎地区派兵驻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15世纪起,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西欧列强在东南亚及中国台湾地区拓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政策,揭开了荷兰殖民者在台贸易和殖民的帷幕。郑成功于1661年4月亲率复台大军,分乘200余艘船舰,从金门出发,践行了他这一生最辉煌的壮举一一驱荷复台。经过八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最终迫使荷军于1662年2月7日签订投降条约。从此结束了荷兰殖民者在台湾38年的统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到光绪十年(1884)的200年间,台湾都隶属福建省管辖。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改设台湾为行省。闽台两省之间关系最为密切,仍保持着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期间,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清军壮士渡海东征,消灭明郑军队,迫使其投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并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给日本。从此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本统治时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十余年后,大陆也陷入了日寇的铁蹄之下。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在此苦难深重的时刻,发出怒吼,英勇反抗,共赴国难。台胞也组织各种抗日团体,活跃在抗日第一线。两岸人民互相支持并肩战斗,经过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台湾光复的胜利。1945年,被日本占据50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台湾抗日义勇队队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以后,两岸长期陷入政治对立的特殊状态。中国大陆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几十年来,两岸同胞一起推动台海局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不断致力于和平发展,推动祖国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以来,几代领导人一直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从“九.二”共识到“一国两制”,都在积极促和、促谈。不管其间如何艰难,中国党和政府都不会放弃,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台湾同胞终将回到祖国人民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当年对台广播宣传用的喇叭</p><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用于军事广播的大喇叭</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