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十日~寻觅旧日时光

阿宁

<p class="ql-block">大上海,许多年没来了。</p><p class="ql-block">曾经来,也是工作,忙忙碌碌。和家人来,也是目标明确。</p><p class="ql-block">现在老了就随意了……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的韵味, 显露于摩天大楼的云端之上,隐藏在老街的巷弄深处。</span>繁华与历史交织, 一砖一瓦都诉说着不朽的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凭吊四行仓库,串串里弄,看看石库门老房子,寻找老上海,感受上海旧韵,就是此行唯一目地。</span></p> <p class="ql-block">庆幸在网上搜到一个好窝,视野极开阔,北依苏州河四行仓库,南靠南京路,下面是法国租界老房子,走走就到外滩了⋯⋯</p> <p class="ql-block">坐在房间里大上海景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南京路依旧繁花,宝总第一桶金的第一百货,上海时装店等仍开门营业。外滩灯光璀璨,人流不息,东方明珠建筑群在对岸闪耀,一切没变却又都变了……</p> <p class="ql-block">对了,立马去吃了上海小吃,蟹粉小笼包满口蟹香,黄鱼春卷也极好。蛮对口味。</p> <p class="ql-block">四行仓库</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就去凭吊四行仓库。</p><p class="ql-block">苏州河北岸光复路,四行仓库静静矗立,历史硝烟早已消散。</p><p class="ql-block">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当年激战中的四行仓库。</p> <p class="ql-block">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1营在团副谢晋元的率领下,800孤军坚守四天四夜,誓死扺抗(实际只有约400人)浴血奋战,打退日军多次进攻。</p> <p class="ql-block">四行仓库保卫战的重要意义就是宣战,提高抗日士气。</p> <p class="ql-block">管虎的电影《八佰》就是拍这事。拓宽了人们认识英雄的维度,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有过平凡、甚至苟且、懦弱与挣扎,但关键时刻牛逼。</p> <p class="ql-block">一层现在是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建筑的西边是纪念广场。许多学生心不在焉的流览。也是,和平年代谁能感同身受历史的天空呢?</p> <p class="ql-block">苏州河水现在很干净,水位很高,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四行仓库周边都是百多年的老建筑,清水红墙立面,很结实的样子。现在用作上海证劵、美术沙龙、咖啡馆⋯⋯河的南面是当时法租界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陆银行仓库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国银行金店旧址</p> <p class="ql-block">1929年法租界仓库</p> <p class="ql-block">浙江路桥看着挺新,却是大约1903年建的老桥,承重很大,它是苏州河上仅存的第二座钢结构老桥,也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仅存的鱼腹式钢桁架桥梁。</p> <p class="ql-block">有一点不太明白,当年坚守四行仓库的勇士,为什么没有在西藏路桥撤,而是选择在200米外的浙江路桥撤入南边法租界?纪念馆工作人员也没有解释清楚。</p> <p class="ql-block">外滩还是那么美,在霓虹闪烁加持下,那些上百年沧桑老建筑美出天际。黄浦江静静流淌,大小船只穿梭不停。天南地北的人还是喜欢在这观景,感受上海。</p> <p class="ql-block">外滩27号,旧时的怡和洋行,繁花中汪小姐工作的外贸大楼,也是宝总公司挂靠的地方。现实中的27号,是外滩建筑群重要的建筑物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保。曾长期被上海市外贸局作为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待繁花落尽,眼下外贸大楼一层正开着一家叫"罗斯福"的西餐厅。有不少人正做着汪小姐的梦,希望遇到自己帅气多金又仗义的宝总,江湖再见!</p> <p class="ql-block">我的皇冠挺有腔调的吧?</p> <p class="ql-block">寻找上海旧梦,必须回到弄堂。</p><p class="ql-block">弄堂是上海人从前的生活空间。如今高楼林立,想寻找到老上海的味道就来弄堂吧。</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选择去了步高里。</p><p class="ql-block">典型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区,砖木结构,二层,红砖外墙,共79幢,是1930年由法商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女保安是江苏人,与人合租这里的8平米小屋,月租是2200元。</p><p class="ql-block">弄堂里没有见到什么人,仅见到三五老人和两三打工妹。</p> <p class="ql-block">弄堂口中式牌楼独具特色。融合西洋风的联排房屋依然保存着浓浓旧风。屋脊红瓦如鳞,老虎窗藤蔓缠绕,晾衣竹竿挂满了衣裳,让人秒回过往。</p> <p class="ql-block">幸遇一位特别热情的大姐,在这住了70多年,主动向我们讲述步高里的前世今生,並邀请进去看看这逼仄空间、楼梯、亭子间。</p> <p class="ql-block">过去年代,一幢石库门里仅住一家,现在己经是9户。</p> <p class="ql-block">水表17个(一个水表代表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保留下来的最初的老式户门。</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选择了田子坊。</p><p class="ql-block">不知老外为什么那么喜欢田子坊?有点似北京"南锣",又不像,更加的原生态,也更加市井与恬静。</p> <p class="ql-block">田子坊在黄浦区泰康路,由原法租界区、石库门里弄、里弄工厂组合而成。集合了上海浪漫的西区元素和市井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狭窄的弄堂钻来钻去,抬眼就是老房子,清代民居、石库门新式里弄、西班牙、英式建筑、巴洛克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真实的老上海生活场景,路灯柱还是老式的铁架子。低垂的电线拉来拉去。原有建筑丝毫未被损坏,更没特意去粉饰,旧旧的,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老外就喜欢坐在露天,吃上海小吃,喝咖啡。</p> <p class="ql-block">1998年,田子坊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把旧厂房和民宅改建成各种艺术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率先进入,黄永玉命名"田子坊",自然吸引了大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田子坊无关繁华,展现给人更多的是上海的亲和与里弄民居味道。</p> <p class="ql-block">里弄有许多小店,专一认真独具匠心做自己的生意。我不知看了多少家,仍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特喜欢一家石库门手工定制皮具,(他们曾在北京鼓楼那开过分店,就买过他家东西),这次挑了一个包包,极有范儿呢!</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去了上海甜爱路的鲁迅纪念馆,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在上海度过的。</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鲁迅是上海文化界毋庸置疑的一面大旗,一颗璀璨明星。</p><p class="ql-block">因为不久前在绍兴鲁迅故乡看了鲁迅纪念馆,那个展馆翔实又生动,藏品极为丰富。这个馆就粗略看了一下。</p><p class="ql-block">馆名是周恩来总理题字,门口铜像为吴为山先生所雕。据说是根据1927年至1930年间,鲁迅先生在上海光华大学讲演时的剪影而塑。轮廓清晰、线条刚毅,微微昂起的头内蕴信念。个人觉得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伟人小时候也都有婴儿肥,操心的事情多了,渐渐地瘦削下来。</p><p class="ql-block">许广平手好巧啊,不仅写文章,而且擅长女红,绣床盖织毛衣的,给鲁迅先生织的毛背心,棒针拧花,还是艳紫色,鲁迅也穿。上图是他俩刚到上海和友人的第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随后去凭吊鲁迅先生墓地。</p><p class="ql-block">鲁迅墓园就在纪念馆旁的鲁迅公园里。</p><p class="ql-block">鲁迅1936年逝世时,由蔡元培、宋庆龄等人治丧委员会,十几位名作家抬棺,场面空前浩大。他的灵柩上覆盖着“民族魂”的旗帜,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p><p class="ql-block">鲁迅原下葬万国公墓,1952年移柩至此,庄严肃穆,规格很高,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照壁式大墓碑,镌刻毛泽东题字:“鲁迅先生之墓”,墓穴左右各有一棵夫人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所植的桧柏,还有两棵巨大的广玉兰。碑后是屏风式土山,遍植松柏、香樟、樱花、腊梅、桂花树等。</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鲁迅公园现在是热闹非凡的上海相亲角。一位大姐手持介绍牌牌,上写"短婚"⋯又提出许多择偶条件。我问及啥意思,她说和离婚可不同。不解。</p> <p class="ql-block">河边看风景的寸头大哥一身运动,喝茶,抽红牡丹,还自带抽纸巾、垃圾袋⋯⋯真是腔调十足。</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选择去上海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大陆新邨。</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的家是红色砖石联排别墅,三层高,家具喜欢硬木,有抽水马桶和浴缸。在那时应当是富有的。</p> <p class="ql-block">1927年,鲁迅来到上海,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十年。一开始住在景云里、拉摩斯公寓,最后的居所才是这。</p><p class="ql-block">踏进他的门厅,不知为何,我马上想到年轻萧红的娇纵和许广平的嗔烦。这个餐桌就是他们谈事情的地方。当然鲁迅在这里也进行过许多重要的左联工作。</p> <p class="ql-block">鲁迅和许广平也是旅行游到上海的,最初並没有明确目标,之所以选择定居上海,主要是发现上海书店林立,出版业繁荣,生活设施便利,还有美食。旅馆住了几天后便作了决定。</p> <p class="ql-block">瞿秋白存放在鲁迅家的写字台。</p> <p class="ql-block">鲁迅许广平的卧室,床罩床单都是许广平绣的花。小书桌是鲁迅深夜写作之处。</p> <p class="ql-block">鲁迅家陈设很文艺,许广平打理得井井有条,十分温馨。</p> <p class="ql-block">三层是鲁迅之子海婴充满阳光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作为凡人的鲁迅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吃糖。喜欢油炸食品,也吃冰淇淋。他衣着俭朴,常步行去书店,也爱带老婆孩子看电影。</p>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家旁边就是茅盾故居。</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内山书店。</p><p class="ql-block">与鲁迅在大陆新邨故居息息相关的,则是位于今四川北路2050号的内山书店。离的不远,一会儿便走到了。</p> <p class="ql-block">鲁迅定居上海后,与老板内山完造开始交往。内山书店逐渐成为鲁迅购置书籍、收转信件、避难藏身、与人会面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店铺内出售书籍、唱片、日式玩偶小礼品,也支持展售青年艺术家的摄影绘画工艺作品。</p> <p class="ql-block">书店至今维持着传统日式元素。有不少岁月痕迹,也有许多关于鲁迅先生与内山完造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就像一个人爱记日记,爱写朋友圈一样,立马就能随着他的文字追踪到他的生活。鲁迅就特爱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内山书店把他在上海看过的有记载的电影海报都收集起来,一一做了注释。铺满一面墙。</p> <p class="ql-block">书店有阅读室,有许多年轻人,买没买书不知道,至少安安静静在学习或上网。</p> <p class="ql-block">有一间咖啡座,可以小憩,安静呆会儿,朝花夕拾。</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去了山阴路和左联旧址。</p><p class="ql-block">这条长600多米‌的街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而成。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租界时将其更名为山阴路。</p><p class="ql-block">山阴路如同大树主干,枝丫间隐藏着许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保存了大量近代民宅,包括石库门、新式里弄、日式花园里弄和西洋式公寓等,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除了鲁迅,山阴路还有茅盾、瞿秋白、内山完造、郭沫若、沈钧儒、夏衍等34处名人旧居和14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只是许多名人故居已然换作他居,人家不愿挂牌,不堪打搅。</p><p class="ql-block">山阴路很短,但历史很长。</p> <p class="ql-block">从山阴路往西就走到了四川北路和多伦路相接处。</p><p class="ql-block">在一个里弄转角"遇到丁玲",然后就是左联旧址。</p> <p class="ql-block">左联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2年3月,中共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文化组织~左翼作家联盟(不知当年当局怎么称呼)宣布成立。一层还原了大会原貌,一个讲台,一块黑板,几条长凳。马赛克地板、复古吊灯,依稀可见当年场景。</p> <p class="ql-block">二楼图文並茂展示了左联的诞生发展以及艰难前行。有柔石的笔筒印章,有丁玲胡也频结婚时的茶具,还有当年左联五烈士的镣铐。三层阁楼放映厅,同时展出作家们手稿,其中有鲁迅"且介亭杂文","卖报歌"的乐谱等等。</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多伦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细碎的黑石块,铺就了多伦路。据说高跟鞋</span>踩在上面特别响。</p> <p class="ql-block">一个多世纪来,上海走过了从开埠时的沙船渔村到1930年代的十里洋场,直至今日东方大都市的沧桑历程。</p> <p class="ql-block">其间鲁迅、茅盾、郭沫若、苏雪林、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p> <p class="ql-block">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范(光陵)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浓厚的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浓厚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鲁迅曾在这里传授木刻艺术的讲习所。</p> <p class="ql-block">怀旧,倾听历史回声。</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1933老场坊。一直以为,这是一个老工业基地。</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在星巴克遇到一位善谈老哥,"侬晓得这里是干啥的?"我说"晓得哦,大工业、造船场旧址。""侬大错特错"!他打开话匣子,详尽说了老场坊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原来他就住在这老场坊边上,他爸参与了老场坊的命运。这里原是上海工部局宰牲场,主要宰牛。</p><p class="ql-block">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建造,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两,全部采用英国进口混凝土结构,融汇了东西方特色,整体建筑是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而外方内圆的基本结构也暗合了中国风水的 “天圆地方”。</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老场坊,很有气势,犹如古罗马的迷宫。“无梁楼盖”、“伞形柱”、“廊桥”、“旋梯”,牛有牛道,人有人梯,众多特色融会贯通,光影和空间的无穷变幻呈现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葩。</p> <p class="ql-block">老场坊也是命运多舛。先是宰牛场,老哥的爸爸和雇佣的印度工人(他称红头阿三)都在这里工作,宰杀清洗分解剃骨出肉分装……流水线,很高级。</p><p class="ql-block">后来公私合营、国营,变为制药厂,倒闭,又成机械仓库,直到后来逐渐做成工业文化创意园区。</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人一张图纸,三座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宰牲场,如今仅剩中国上海这座1933老场坊。</p> <p class="ql-block">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角度,永远可以领略到1933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希望老树开新花,工业文化创业园生意兴隆,让这些上海老建筑生命延续。</p> <p class="ql-block">我感谢这位老哥,让我们注意防牛撞倒、仅一米宽人走楼梯;看看5米宽牛乘的大电梯;瞧眼宰牛清洗的流水沟⋯⋯这些细节。侬太热情了。"再会,再会!"</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梅龙镇酒家。</p><p class="ql-block">细雨中,在南京西路误打误撞到梅龙镇酒家。</p><p class="ql-block">哇!好范儿的老式建筑啊!漂亮!</p> <p class="ql-block">想起吴倩莲金士杰主演的电影《春风得意梅龙镇》,忒热闹的喜剧,原来是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梅龙镇酒家以京剧“游龙戏凤”中正德皇帝微服私访“梅龙镇酒肆”之轶闻而得名,创办人是个京剧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1940年由女影星吴湄接手经营,甚是风头无限。</p> <p class="ql-block">当年越剧九大红星在梅龙镇酒家。</p> <p class="ql-block">酒家昔日是社会名流贤达的聚会佳地,如今已然是享誉四方的国家特级酒家。大堂里坐着一些老克勒吃饭聊天。</p> <p class="ql-block">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华访问,专程来吃“梅家菜”並大加赞赏。</p> <p class="ql-block">梅龙镇主打“海派川菜”,报菜名我不会,据说有传统菜200多种。服务还是国营企业那一套。</p> <p class="ql-block">点了虾仁、牛肉、猪肝、松仁四棱豆、梅龙镇炒面⋯⋯味道甜鲜偏咸,服务大姐操着普通话夸我会点菜,並说"我们特色是浓油赤酱"。看看这草头猪肝颜色!</p> <p class="ql-block">雨仍下着,吃完走出梅龙镇,觉得自己竟也添上了旧旧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第十站,重温旧梦外白渡桥。</p><p class="ql-block">这是黄浦区与虹口区的过河通道。苏州河安静汇入了黄浦江。</p> <p class="ql-block">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p><p class="ql-block">,也是上海及中国的宝贵工业遗产和重点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六年(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行人需交“过桥税”方能过桥。</p> <p class="ql-block">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桥完成,定名“公园桥”。1907年,外白渡桥建成,名字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花裙的女人蹲下来给父母拍照,不断说:自然点,潇洒点,唉,这就对啦……</p><p class="ql-block">忽然就想起来,那年,妈妈病重时陪她回故乡来上海,也在这桥给她拍照,哄她开心⋯⋯</p> <p class="ql-block">如今,桥在,仍人来人往,霓虹闪烁,叹岁月如梭。</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站,选择了里弄老宅静安别墅。</p><p class="ql-block">静安别墅在南京西路。瞧红砖墙上的那些牌子,就知道它历史有多悠久。</p> <p class="ql-block">1926年,南浔富豪张静江在这里投资建造新式里弄住宅,仿欧联体别墅。诸多名门望族和社会名流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曾居住于52号,于右任曾在此研究编辑他的著作。孔祥熙更是于1942年购得静安别墅大部分产业,委托美商公司出租。</p> <p class="ql-block">百年过去,静安别墅年华老去,仍不失当年老上海的独特风韵。</p> <p class="ql-block">静安别墅里有改衣裁缝铺,小店铺,小培训机构,你看那老式阳台多经典结实。</p> <p class="ql-block">运气特好,在这遇到一位住了70年的先生,说这里曾经三次修旧如旧的改造,住户更迭许多。所有的名人故居都不挂牌,住户不希望生活被打扰。</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和平饭店。</p><p class="ql-block">侬晓得伐?上海和平饭店,"繁花"爷叔他们把它炒得太热了,门外拍照的人头攒动。如今已是"谢绝参观"!</p><p class="ql-block">好在我们"见过世面",和保安说点小道理就径直走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和平饭店是外滩一道天际线,它经历了十里洋场的兴衰,浓缩了一个世纪的风情和故事,将旧上海的繁华与高雅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犹太人英国商人沙逊在上海外滩20号建了“沙逊大厦”,里面开了华懋饭店,这便是和平饭店的前身。后来又叫汇中饭店,直到1956年更名叫和平饭店。</p> <p class="ql-block">它像一个长者站在那里静观岁月风云,承载了太多名人佳话。孙中山、鲁迅、蒋宋、蒙格马利、英女王、卓别林、斯诺、阿里、克林顿、奥巴马⋯唉、太多太多。8个大国风情总统套,更是奢华之极。每一处装饰,每一张桌椅,都承载着无数故事。</p> <p class="ql-block">蒙格马利元帅1960年访华入住酒店英式套房。</p> <p class="ql-block">和平饭店每一个物件都值得细看,有岁月,有腔调。</p> <p class="ql-block">这种油画和灯光装饰效果有着大上海独有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它的爵士乐酒吧值得一提,始终保留了老上海的味道和曲风,吸引着许多人。</p> <p class="ql-block">酒吧不起眼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演奏者都是风度翩翩的老克勒,场场爆满。必须预订,我们去时只有吧台座位了。最低消费300一位,还有18%服务费。</p> <p class="ql-block">随着爵士乐的典雅舒缓即兴摇摆,让人沉浸在当年上海滩的兴衰沉浮纸醉金迷中。</p> <p class="ql-block">有谁知道,在和平饭店的9层有个露天酒吧,可以看到整个黄浦江湾和外滩美景,灯光璀璨,视野开阔,好位置!</p> <p class="ql-block">浦东霓虹闪烁,外滩人流如潮,船舶驶过,汽笛长鸣。有风,有点儿冷。</p> <p class="ql-block">一直觉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日子清浅,半梦半醒,甚至有些麻木。其实还没有,触景生情,就此刻那个点,一下子似乎回到过往,曾经上海的种种记忆。</p><p class="ql-block">浪奔 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p><p class="ql-block">淘尽了 世间事,</p><p class="ql-block">混作滔滔一片潮流。</p><p class="ql-block">是喜 是愁,</p><p class="ql-block">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p><p class="ql-block">还是粤语的,上海滩,上世纪80年代,叶丽仪唱的。当然现在年轻人get不到。</p> <p class="ql-block">沪上十日,匆匆而过,寻觅旧日时光,丰盈且饱满。</p><p class="ql-block">再会,再会,大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