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中井,藏在闹市中的西宁记忆

祁连山

<strong>文/祁万红</strong><h3>“这是摆钟!”“这是手摇电话!“这是单卡录音机!“这是永久牌自行车!黑白电视机!铁皮暖瓶!大哥大!装三节电池的手电筒!这是八十年代流行的磁带……哈哈哈!”</h3></br><h3>1月17日,天气晴好,位于水井巷·巷中井门楼里购物、用餐的人络绎不绝,而负一楼的购物店里,迎来了十几个陌生的“顾客”,他们不购物也不消费,却围在店里的一件件旧物件前,对旧物件宝贝似的评头论足着;或聚集在一间“老”屋子里,对屋子里的陈设和老旧家具,非常饶有兴趣的谈论着,感叹着,好像在重温着那段旧时光里的温馨……</h3></br><h3>这是西宁市城中区新联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组织开展的“凝聚中区力量,探寻文脉城中”主题活动。</h3></br> <h3>这些旧物件无非就是被时代淘汰、现在每个家庭几乎不用或用不上的东西。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摆钟、手摇电话、转盘电话、收音机、录音机、留声机、黑白电视机、铁皮暖瓶、磁带等等。屋子里的陈设和老旧家具,无非就是屋顶报纸糊的仰尘啦,青海农村常见的土炕、炕柜、门箱、炕桌、织锦缎被褥、菜瓜枕头,环绕屋子一圈摆放的纯木家具五斗柜、角柜、弹簧沙发、碗柜、圆桌、木凳、脸盆架等。</h3></br><h3>别看这些玩意儿是时代淘汰的产物,但它散发着时代的泥土味和草根清香,上面印着两代人、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的共同记忆呢。中老年人见了,脸上放出光彩和喜色,会异口同声地说:“哈哈,这是我们小时候的共同记忆!”像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那样掩饰不住的喜形于色。稍年轻的瞅瞅之后,抿嘴一笑:“哈,这是我爸爸妈妈时代里的宝哟!”更年轻的走过来,“这些宝是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代人的财富呢!”但脸上的光彩和喜色远没有中年人明显。</h3></br><h3>青海读书会的唐石、陈志芳、刘志兰和我,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是在农村长大、在农村度过童年时光,长大后考上学,先后离开农村土地的人,也是农村人口里所说的从农村“飞”出去的“金凤凰”。但无论我们在他们眼里多么金贵,过着衣食不愁的生活,其实我们依然热爱着农村这片土地,依然热爱着朴实勤劳的乡亲们,我们的心依然和农村这片土地相吸相通相连。</h3></br><h3>所以,我们几个年岁相当、经历基本相同、社会阅历基本相似的人,猛然间见了这些“熟悉的”旧物件和陈设,眼里流露出来的光,必然是真诚的喜欢和惊奇,就像老朋友久别重逢一样。“嗨,老伙计,你还好吗?”接下来,拥抱,握手,我捣你一掌,你捶我一拳,以示相遇后的喜悦和亲近。当然,我也注意到,新联会的伙伴们中间,也有和我们年岁相当的人。因为城中区新联会是第一次组织活动,彼此间不熟悉,拘束多,一时半会走不进各自的心里,我想假以时日就好了。</h3></br><h3>2024年年末,城中区新联会成立,选举刘志强为会长,米海莲为秘书长,他们俩都是我认识和熟悉的人。青海读书会中,我和陈志芳、张正印申请加入了该组织。那天,接到新联会秘书长采风活动的通知,我毫不犹豫立即报了名。我看到大家都很积极,除了有事确实不能来,请了假的,能抽出时间的,都来了。</h3></br> <h3>那天,我们活动的地点,就是水井巷“藏娇”之处——巷中井。水井巷,是每个西宁人心中永恒的记忆。之于北京,它就是王府井;之于云南,它就是丽江古城;之于长沙,它就是五一广场;之于重庆,它就是磁器口;之于成都,它就是锦里;之于西安,它就是回民街;之于兰州,它就是著名的老街……位于繁华地段和闹市区的水井巷,是西宁几代人心目中的骄傲。因为这里的人间烟火气最浓烈,这里的人文历史文化最具标志性,这里的市场最具吸引力。</h3></br><h3>西宁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近年引进人才、项目和资金,晶珠、唐道637、万达、吾悦、大润发、新千……这些大型购物广场相继落户西宁城东区、城西区和城北的小桥等繁华地段,这些购物广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商品选择,还通过举办各种促销和文化活动,提升了西宁的城市形象和商业氛围,为西宁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购物、饮食和娱乐体验。但水井巷这个承载西宁历史文化的饮食购物巷子,被新时代的浪潮冲刷湮没了吗?我看完全没有。这个百年老巷子自带温度和光芒,仍活跃在时代的浪潮之中。</h3></br><h3>以前有个故事,传了很久,有人去了一趟西宁的郊区,回来后在人前炫耀个没完,有人就将了他一军,问,“那你西宁城里浪了一趟说啊,水井巷里去了没撒?”那人一听就傻眼了,水井巷真的没去,说不上在哪里,如何繁华,才叫人给堵了嘴,羞愧得再也不敢人前胡说乱侃。这个笑话,比喻那些不知道谦虚、不知深浅和见识短、没见过世面的人。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百年巷子水井巷在世人眼里的地位。</h3></br><h3>对于水井巷,我自认为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水井巷这个深巷子里还藏着个“美娇娘”——巷中井,我确实一点也不知道,实在是孤陋寡闻、惭愧的很呢。这次新联会组织我们会员们参观巷中井,就我个人而言,是了解西宁、了解中区、增长见识、扩大视野不可多得的一次良机。我感觉,参加新联会参加对了,不然的话,说不定那天,我也会闹出个“乡下人浪西宁却不知水井巷”的乌龙事件来,让人贻笑大方。</h3></br><h3>巷中井集市,距离西门的水井巷北门不远,在水井巷步行道西侧,也就百八十步的距离。这是一个三层楼,一楼、二楼经营特色美食,负一楼经营特色购物超市。为什么我要加上“特色”两个字呢?美食,不就是饭馆或者小吃店吗?超市,不就是常见的自选商品购物店吗?但我想说,这里的小吃店、饭馆和超市购物店,完全不是你平时司空见惯的那种,这里的吃店、饭馆和超市,处处体现在“特色”二字上。</h3></br><h3>那天,我们跟着米秘书长排着长队,从北边的门鱼贯而入,进门第一眼看到迎面墙上几个漂亮的艺术字:巷中井,故事从这里开始……果然,巷中井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h3></br><h3>第一个故事是“西宁”两个楷体字的拼图。西宁市的地标、街巷、土话就聚集在“西宁”这俩字的横平竖直上,灯光照在上面,“斑驳”的墙上就显现出来了特技效果。“哈哈,这个文旅造型还挺有创意的嘛!天南海北的游客来此打卡,一眼看到了西宁,一眼记住了西宁,一眼学会了几句简单的西宁话。回到家乡,就是不花钱的西宁代言人呢!”我们看着走着感叹着,同时也被这个新颖的创意所征服。</h3></br> <h3>第二个故事是“西宁”俩字旁边的黄包车。黄包车“等候”在墙前的空地上,只是和旧时代的那种黄包车不是一个牌子型号,肯定不是一个生产线上生产的。旧时代的黄包车是人力车,两个轮子;新时代的黄包车却是踏板车,三个轮子。其他基本都一样。都有可拉起来或放下去的遮阳棚。这会车夫不知野哪了,不见踪影。这让我想起了老舍笔下拉人力车讨生活的骆驼祥子。“骆驼祥子”要是还活着,看到这么一辆省力的踏板车,不知道会不会掉下一串热泪来?</h3></br><h3>第三个故事是负一楼超市里隐藏的“茅屋”。我这里所说的“茅屋”,绝对不是诗圣的“杜甫草堂”,而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海农村常见的土坯房;报纸糊的仰尘(顶棚),而且是在烟火氤氲中看上去陈旧泛黄的那种;照明是十五瓦的灯泡,用绳子扥的开关;墙上是镜框,草绿色的军用水壶、书包,墙上贴的年画是许文强、邓丽君,或者蓉儿、靖哥哥;外屋靠墙一圈是五斗柜、高低柜、碗柜、梳妆台、角柜、缝纫机、弹簧沙发、黑白电视机、摇把电话;内屋是土炕,炕上铺着那个年代的床单,叠着整齐的织锦缎被褥,炕桌居中,炕柜靠墙,之上是一对门箱,门箱上黄澄澄的铜扣。</h3></br> <h3>我们进入“茅屋”的时候,五斗柜上的黑白电视机,正在播放上世纪80年代初导演杨洁拍摄的新《西游记》,画面上是孙悟空手握金箍棒,抓耳挠腮的标志性“猴”动作……</h3></br> <h3>这些场景一下把我们的思绪拉入到那个我们国家还不太富裕的年代。</h3></br> <h3>“炕柜和门箱我们家有!”“我们老家也有!”“都是父母和祖父母一代传下来的!”大家发自内心地感慨着。“这两个演员是谁?”一个人指着年画上的明星剧照问,人群中有人答:“《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和蓉儿啊!”有人附和道:“哈哈,我是'射迷',八十年代电视剧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一张年画让记忆复活,每个人的脸上释放着兴奋和激动。</h3></br> <br></br><h3>第四个故事是这里无处不在的“西宁记忆”。大到西宁火车站、邮电局、人民剧院、汽车站、供销社、青海书屋、职工食堂、光荣之家、青海网吧、花儿音像馆、录像厅、电话亭,小到永久牌自行车、冰棍箱、铡刀、大锅台、风匣、粮票、铝制饭盒、互助大曲、九五香烟、雪花膏、护肤霜、吹风机、台灯……这里应有尽有,眼睛所见皆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场景和旧物件。哪一样不是过去的情景再现?这里大概是睹物思人和抛洒相思热泪的最佳场所。</h3></br> <h3>看着这些生活中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西宁记忆”,大家兴奋地谈论着、争辩着,释放着激情。比如,一根当时雪糕5分钱还是4分钱?一根冰棍是3分钱还是2分钱?通过争论也唤醒了我们对旧时光的清晰记忆。那个年代,虽然物质贫乏、生活清苦,吃着简单的饭食,穿着颜色单一的衣服,但人们似乎无欲无求,没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奢求,关系淳朴,邻里之间一派和睦、其乐融融。</h3></br> <br></br><h3>对于为何要在城市的黄金地段打造这么一个“民俗文化博物馆”形式的饮食购物广场,商场负责人给我们道出了他们的创意目的和计划。他说:“水井巷是西宁人民共同的记忆,这里的烟火人生承载了几代人的情怀,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不重视历史,不重视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曾经我们生活中的小物件就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失。所以,我们提出了打造特色文创的商业计划,一是吸引人们前来观光购物消费,增加商业品牌的竞争优势;二是为了留住“西宁记忆”,用具体的实物和场景来展示西宁的快速发展变化和珍贵的历史。记住西宁的历史和昨天,就是为了开创更幸福美好的明天。我们的民俗文化商场目前初步成形,但还要继续努力,通过不断完善设计思路,填充历史空白点,达到尽善尽美。”</h3></br> <p class="ql-block">朋友,请到这里来打卡!走进这里,你会看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进国营站坐放心车”“人民铁路为人民”“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这样的时代印记;在这里,你也会看到被时代淘汰的小物件、大物件和记忆里的某些相吻合的场景;在这里,你也会深刻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荣光和骄傲;在这里,你也许会被一段温馨的旧时光和浪漫的记忆触动深藏在心底的情怀。最后,你会不无留恋地感叹赞美一句:哈哈,消失了的光阴原来都“藏”在这里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1日</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8_vhDCn9QOUbjd-5L2Ng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