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不再发愁!牢记这八字就够了

蒋继雄

<p class="ql-block">还在被写作难题困扰吗?每次提笔,大脑就一片空白,写出来的内容不是乏味得像嚼干稻草,就是流水账般让人昏昏欲睡。别焦虑,写好文章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牢记 “曲折转奇,新精趣深” 这八字写作纲领,不管是参加征文比赛,还是日常创作,都能轻松应对,游刃有余!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经典名家的作品,挖掘其中的写作技巧,实现写作能力的飞跃式提升!</p> <p class="ql-block"><b>故事就得像过山车,刺激才有人看</b></p><p class="ql-block">写文章最忌讳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若简单概括为“鲁迅回故乡,见闰土等人,最后离开”,那文章蕴含的深刻韵味与丰富内涵就会被完全埋没。实际上,《故乡》开篇便描绘故乡衰败、萧索的景象,瞬间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打破常规叙事节奏,紧紧揪住读者的心。闰土的出场堪称神来之笔,少年闰土活泼勇敢,充满朝气;中年闰土却麻木迟钝,前后判若两人。这种强烈反差,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社会变革下人性扭曲的真实写照。从独特视角来看,以“我”小时候对闰土的崇拜,到长大后闰土的巨大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强烈冲击,展现了纯真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从孩子懵懂的视角层层深入,揭示成人世界的复杂变化,感染力爆棚,让读者迫不及待想知道后续发展。</p><p class="ql-block">再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表面上是描绘夜晚漫步荷塘、欣赏月色的悠然场景,实则朱先生内心如波涛翻涌。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接袒露内心冲突。在描写荷塘景色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绝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试图在宁静的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但最后“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将思绪拉回现实烦恼。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和解,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朱先生复杂深沉的心境。从创新角度分析,将文章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联系,会发现荷塘月色的宁静,是朱先生在动荡时代对精神家园的短暂追寻,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涵。如今我们写作,可借鉴这种内心独白与环境描写紧密交织的手法,多描写感官细节,如月光洒在身上的轻柔触感、微风拂过带来的淡淡荷香,让读者身临其境,沉浸式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p><p class="ql-block">说到游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千古典范。范仲淹并未局限于岳阳楼景色的简单描绘,而是通过刻画“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阴晦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明媚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引发“迁客骚人”各异的心境,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紧密融合,使文章充满波折与深度。从创新视角来看,这是将个人游览体验与宏大社会理想相结合,突破了一般游记只写山水风光和个人感受的局限。如今写游记,我们可以结合历史典故与现代发展,比如写古老城市的游记,不仅要描绘当下的繁华盛景,还要深挖背后的历史故事,如古城建筑背后的朝代更迭、名人轶事,以及新时代下城市的转型发展,让游记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b>做到这四点,你的文章人人爱</b></p><p class="ql-block">新:要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新”意味着打破常规,开辟独特路径。在记叙文领域,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别具一格。当时许多记叙文多以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为主,《我的叔叔于勒》却另辟蹊径,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巨大转变,深刻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从起初对于勒发财的满心期待,到后来发现于勒沦为穷水手后的嫌弃厌恶,这种对人性阴暗面的大胆揭露,打破了读者的常规思维,带来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令人拍案叫绝。当下我们写作,可以借鉴这种手法,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比如以家庭面对拆迁利益时的矛盾冲突为素材,展现人性在金钱诱惑下的复杂多变。在写作手法上,运用多线叙事,同时展现不同家庭成员的内心想法和行动轨迹,让故事如同一部精彩的家庭群像剧,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精:语言和结构都要出彩</p><p class="ql-block">“精”主要体现在语言和结构两个关键方面。语言要简洁明了又韵味十足。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写道“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短短几句话,就将济南冬天水的温暖、澄澈和生机盎然展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感十足。我们写作时可以学习这种风格,巧妙运用通感、移就等小众修辞手法,为文章增添独特韵味。例如“阳光慵懒地洒在街道上,把温暖揉进每一寸空气里”,将阳光赋予人的“慵懒”特质,把温暖具象化为可“揉进”空气的实体,让描写生动且富有诗意。</p><p class="ql-block">文章结构同样至关重要,开头就得像强力磁石般牢牢抓住读者眼球。莫泊桑的《项链》开篇“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简单一句话,便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她命运的强烈好奇。我们写作时可以尝试互动式开头,比如在文章开头提问读者“如果给你一条价值连城的项链,你会如何守护它?”引导读者参与思考,瞬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还可以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开篇用几个快速切换的画面式场景描述,如“破旧的阁楼、镜子前发呆的女人、一条璀璨夺目的项链”,迅速抓住读者好奇心,再逐步展开故事,就像精彩的电影预告片,让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趣:让文章充满趣味</p><p class="ql-block">“趣”就是要让文章读起来趣味盎然,如同夏日里的冰淇淋,令人回味无穷。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充满趣味,汤姆刷墙时,巧妙地把刷墙这一枯燥任务变成了孩子们眼中有趣的游戏,引得小伙伴们纷纷用自己的宝贝来换取刷墙机会,让人忍俊不禁。我们写作时可以融入网络热梗和流行文化元素,像“佛系”“躺平”“yyds”等,让文章更具时代感和趣味性。比如描写一个人面对繁琐工作时的心态,写道“他秉持着‘躺平’心态,表面上对工作任务爱答不理,内心却在疯狂吐槽,主打一个‘摆烂式’应对”,使文章贴近当下读者的生活和语言习惯,充满生活烟火气。</p><p class="ql-block">深:要有思想深度</p><p class="ql-block">“深”意味着文章不能浮于表面,必须有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内涵。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绝佳范例。文章通过小弗朗士的视角,描写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学校只能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引发读者对战争与和平、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可以从文化融合与冲突的角度,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例如,对比不同国家的传统节日教育方式,分析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如何保持和传承本土文化,让文章的思想深度在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中不断拓展,如同一场思想盛宴,让读者在阅读中启迪智慧,升华思考。</p> <p class="ql-block">只要将“曲折转奇,新精趣深”这八字方针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写记叙文、叙事散文和游记便不再是难题。你的文章也能成为人人称赞的佳作,在美篇创作中得心应手,收获更多读者的喜爱与赞赏!</p> <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