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古城(2024.9.5)

平平淡淡

<p class="ql-block">今天是9月5号,我们一行四人到达了石家庄,准备去游览正定古城。</p> <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正定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是三国名将赵子龙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正定南城门又称长乐门,是正定古城四座城门之一,为正定县标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长乐门步行去隆兴寺,途中经过广惠寺。</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华塔为八角砖雕砌仿木构楼阁式花塔,共四层,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总平面呈八角形。塔高40.5米,造型独特,结构富于变化。因塔身第三层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线有龙虎豹狮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被称为华塔。华塔是中国古塔中的一种特有类型。</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别名大佛寺,是中国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赐“敕建隆兴寺”额。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便相继告成。</p> <p class="ql-block">三路单孔石桥属于庙桥,是寺院的附属建筑。东西宽12.6米,南北长8.4米,桥栏板柱上有雕狮16只。</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为隆兴寺第一重殿,兼做寺院山门,建于北宋初期,是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七檩中柱式建筑。清乾隆年间大修时掺入了清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琉璃照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东西宽22.9米,高6.3米,厚1.2米。壁心牡丹、二龙戏珠图案由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形象生动。照壁在大门之外,塑造了庄重和森严的环境氛围。</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殿内两侧供护世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合称“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与摩尼殿之间为大觉六师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大殿布局为在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将这种布局编入《中国建筑史》。</p> <p class="ql-block">此石香炉为宋代雕制,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均为宋代原塑。佛祖释迦牟尼正中,其弟子迦叶和阿难分立左右,两侧莲座供奉文殊、普贤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的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实属上乘之作。 </p> <p class="ql-block">内槽东扇面墙外壁画框宽9.14米,高7.13 米,内绘“西方胜景”。构图宏伟,色彩艳丽,将虚幻的“西方极乐世界”展现出来。画面主题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共绘佛、菩萨、罗汉等400余身。壁画左下角则以暗淡的灰绿色绘出了世俗间生老病死诸苦,与色调明快、气势恢宏的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p> <p class="ql-block">内槽北壁为泥塑五彩悬山,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故被誉为“东方美神”。鲁迅先生非常欣赏,称赞是“将神人格化”,视为最美观音。又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倒坐观音”,是隆兴寺六最之一。 </p> <p class="ql-block">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曾被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 年依据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妙庄严域”,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北面题额“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p> <p class="ql-block">戒坛为亭台式建筑,高17.7米,建筑面积302平方米。现存木结构部分系清代重建。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面南的是阿弥陀佛,面北的是药师佛。这尊双面铜佛像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风格,民间罕见。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小规模寺院没有资格设置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五台山清凉寺和北京戒台寺。</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p> <p class="ql-block">此转轮藏即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为宋代遗物。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实物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一。 </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阁高30米,建筑面积1184.7平方米。两侧配殿为御书楼和集庆阁。</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位居我国古代铜造像之首。其42臂中除当胸双手合十外,两侧各20臂呈辐射状分布,手不仅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且均饰有一眼,以40只手眼配以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种果报即为千手千眼之来历,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此像作为一千多年前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可谓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隆兴寺六处文物之最中最具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原是正定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1959年因寺院残破,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保护。</p> <p class="ql-block">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普照”。此铜铸毗卢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共雕饰一千尊小佛的圆鼓型莲座摞置而成,通体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尊造像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做工精良,为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 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p> <p class="ql-block">被推崇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龙藏寺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碑文记述恒州刺史鄂国公王孝仙奉命动员恒州百姓共建龙藏寺的情况,是研究隆兴寺历史的重要遗存。</p> <p class="ql-block">寺内还有古碑四十余通,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寺院的沧桑变化。</p> <p class="ql-block">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故称该建筑为慈氏阁。慈氏阁的梁架结构采用了减柱造作法,简洁明朗,便于游人观瞻礼佛。而檐柱采用的永定柱造法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阁内所供弥勒菩萨像,高7.4米,系北宋时期独木雕制。弥勒头戴天冠,着菩萨装,手作说法印,身后饰高8.8米火焰纹背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1995年采用修残补缺、随旧着色的方法进行了复原性修复。 </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 古韵悠长, 一步一景, 尽显千年风华。</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隆兴寺,我们准备去吃午饭,途中还打卡了天宁寺,关帝庙,历史文化街。</p> <p class="ql-block">午饭去了王家传统烧卖馆,点了烧卖,荞麦饸饹面,还外带了马家卤鸡,郝家排骨,都是当地特色,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来到了荣国府景区,观看了精彩的演出。这座建筑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严格设计建造的,也是国内第一座影视拍摄基地,87版红楼梦就是在这里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收集每一道风和日丽的美景,装满行囊带回家的是满满的正定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