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2日(初五)</p> <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p><p class="ql-block">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境内的天寿山麓,是明朝(1368至1644)13位皇帝的陵墓群,距北京约50公里,陵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09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后历经二百余年,共建13座皇陵、7座妃嫔墓和一座太监墓。</p><p class="ql-block">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处。它建筑宏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第27届大会通过,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长陵神道 <p class="ql-block">神道</p><p class="ql-block"> 即长陵神道。因各陵神道均从此道分出,故又称总神道。其墓仪建筑经始于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又有增置。石牌坊、大红门(左右各立下马碑)、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五空桥、七空桥等建筑由南而北依次排列、气势恢宏。其中,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和龙凤门是神道的核心建筑,其石雕部分,造型庄重,与陵区肃穆的纪念气氛浑然一体,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长陵神功圣德碑亭</p><p class="ql-block"> 长陵神功圣德碑亭,重檐歇山顶,四面各辟券门。亭内有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刻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明成祖朱棣撰写的碑文,记录了明成祖一生的丰功伟绩,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程南云书写。碑的其余三面原来没有文字,清代添刻了碑文,背面和左面是乾隆皇帝所作的诗歌,右面则是嘉庆皇帝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长陵神功圣德碑</p><p class="ql-block"> 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刻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明成祖朱棣撰写的碑文,记录了明成祖一生的丰功伟绩,由当时著名书法家程南云书写。</p> <p class="ql-block">长陵神功圣德碑</p><p class="ql-block"> 背面和左面是乾隆皇帝所作的诗歌,右面则是嘉庆皇帝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狮子</p> <p class="ql-block">獬豸(xiezhi )</p> <p class="ql-block">獬豸</p> <p class="ql-block">獬豸</p> <p class="ql-block">骆驼</p> <p class="ql-block">骆驼</p> <p class="ql-block">象</p> <p class="ql-block">1954年毛主席游览长陵留影。</p> <p class="ql-block">麒麟</p> <p class="ql-block">1952年朱德、李富春、聂荣臻、杨尚昆游览神道留影。</p> <p class="ql-block">麒麟</p> <p class="ql-block">马</p> <p class="ql-block">石将军</p> <p class="ql-block">石将军</p> <p class="ql-block">石功臣</p> <p class="ql-block">石功臣</p> <p class="ql-block">石功臣</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又叫龙凤门或火焰牌坊。棂星门,象征天门,由于三门大额枋的中央部位上端各有宝珠火焰的装饰,人们称之为“火焰牌坊”。又因为帝后的棺椁都从此门进入陵区安葬,此门又被称为“龙凤门”。</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 昭陵 <p class="ql-block">昭陵</p><p class="ql-block"> 昭陵位于十三陵陵区大峪山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坖(zhuzaiji )及其孝懿、孝安、孝定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其玄宫原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为其父母营建的寿宫,但弃置未用,后成为朱载坖棺椁安葬之处。昭陵地面建筑始建于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五日,万历元年(1573)六月二十三日竣工。</p><p class="ql-block"> 明朝灭亡之后,昭陵先后两次遭受严重破坏。清政府于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对十三陵进行大规模修缮。1987年至1992年,依照明朝旧制,昭陵被全面复原修缮,呈现出较为完整的陵寝规制。1992年昭陵全面开放。</p> <p class="ql-block">三座桥</p><p class="ql-block"> 三座桥,原桥残损,1987~1990年进行修整。中桥,桥面铺条石,桥洞发砖券,石望柱作二十四气式柱头,栏板作宝瓶、如意云式。两侧桥,桥面墁砖,桥洞亦为砖券,护栏作宇墙式。</p> <p class="ql-block">裬恩门</p> <p class="ql-block">裬恩殿</p> <p class="ql-block">裬恩殿</p> <p class="ql-block">昭陵·明楼</p><p class="ql-block"> 明楼,重檐歇山顶,原来四辟券门,现在仅有南北相通。楼内有“圣号碑”。</p> <p class="ql-block">月牙城</p><p class="ql-block"> 月牙城,昭陵墓冢封土高大,为防止封土滑坡,堵塞明楼下门洞,墓冢前的拦土墙也修得十分高大。因其走向略呈弧形,称为“月牙城”。又因月牙城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围成了一个比较封闭的院落,故有“哑巴院”之称。</p> <p class="ql-block">月牙城</p> <p class="ql-block">圣号碑</p><p class="ql-block"> 明楼内有“圣号碑”,碑首为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力“穆宗庄皇帝之陵”。圣号碑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焚毁楼体而龟裂,残坏严重,字迹、石雕纹饰均模糊不清。</p> 定陵 <p class="ql-block"> 定陵位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陵域大峪山东麓,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与明神宗两位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墓,是明代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p><p class="ql-block"> 定陵坐西北朝东南,东南低西北高,占地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地面建筑的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制,主体建筑由神道、地上、地下及附属建筑组成。定陵的方形院落有三进,主要建筑有裬[ling]恩殿、裬恩门、方城明楼等,第三进院落以北是定陵的地下宫殿。定陵的地下宫殿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开发的地下宫殿,出土的各类文物有3000多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p><p class="ql-block"> 神功圣德碑,原有碑亭,重檐歇山顶,四面各设券门,清乾隆年间修缮时拆毁,只剩墙垣。石碑为螭首龟趺形制,碑身无文字。碑座下雕刻有海水江崖,四角分别为鱼、虾、蟹、龟。</p> <p class="ql-block">明楼</p><p class="ql-block"> 明楼,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采用砖石结构,斗拱、额枋、榜额、檐椽、飞子,全部采用石雕,施以彩画,榜额上书“定陵”二字。明楼内有“圣号碑”,碑首部分篆刻“大明”二字,碑身中央楷书“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碑趺由上小下大共九级方台组成,象征“九五之尊”。</p> <p class="ql-block">碑身中央楷书“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定陵博物馆部分收藏品展</p> <p class="ql-block">玉佩</p><p class="ql-block">现藏明十三陵博物馆 年代:明</p><p class="ql-block">通长78.7厘米</p><p class="ql-block"> 玉佩一副两件。每件上有玉饰件十九件,分作七排。其中一件有玉珠三百七十六颗,另一件有玉珠三百七十七颗。所有玉佩饰件上两面均刻有相同的纹饰,除第二排的云朵形饰、第三排的|磬形饰和下端的叶形饰上浅线刻云形纹外,其它饰件上均刻云龙纹。</p> <p class="ql-block">玉佩</p><p class="ql-block"> 是古代冠服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饰物。由各种形状的玉件连缀而成,置于革带的左右两侧,行走时饰件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以显示帝后的端庄举止和高雅风度。定陵出土玉佩共14件,饰件多白玉,质地洁白莹润,造型生动多样。</p> <p class="ql-block">玉佩</p> <p class="ql-block">孝靖皇后谥宝</p><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博物馆館藏 年代:明</p> <p class="ql-block">描金云龙玉佩饰</p><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博物馆馆藏 年代:明</p> <p class="ql-block">玉革带</p><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博物馆馆藏 年代:明</p> <p class="ql-block">万历皇帝皇冠·金丝翼善冠</p><p class="ql-block">高24厘米</p><p class="ql-block">口径20.5厘米</p><p class="ql-block">明万历。明定陵出土。现藏,明十三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金冠全部用金丝编结,金龙为单独制作、焊接而成,需由经验丰富的工匠花费大量时间方可完成,如此精美的工艺制品堪称国宝。</p> <p class="ql-block">金丝翼善冠(侧面)</p> <p class="ql-block">金丝翼善冠(后面)</p> <p class="ql-block">万历皇帝皇冠(金丝翼善冠)冰箱贴·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20日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的属于孝端皇后的凤冠,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凤冠(九龙九凤冠)冰箱贴·国博</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凤冠·六龙三凤冠(展品休息·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现藏: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明孝端皇后凤冠(六龙三凤冠)冰箱贴·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明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p><p class="ql-block">明万历。明定陵出土。现藏明十三陵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通高32厘米</p><p class="ql-block">口径18.5-19厘米</p><p class="ql-block">博鬓长23厘米宽5.5厘米</p><p class="ql-block">冠形扁宽,漆竹胎,金口圈。冠上饰十二龙九凤。龙以花丝制作,凤点翠,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冠口金口圈之上饰珠宝带饰一周,边缘镶以金条。冠后面下部左右各嵌金龙首一个,龙口衔博鬓,左右各三扇。</p> <p class="ql-block">明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后面)</p> <p class="ql-block">明孝靖皇后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冰箱贴·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龙二凤冠(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明孝靖皇后·三龙二凤冠(真品)</p><p class="ql-block">明万历。明定陵出土。现藏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三龙二凤冠(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明孝靖皇后·三龙二凤冠(真品)</p><p class="ql-block">明万历。明定陵出土。现藏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现在计划去故宫买三龙二凤冰箱贴。</p> 长陵 <p class="ql-block">长陵</p><p class="ql-block">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p><p class="ql-block"> 陵寝的主体部分-陵宫,始建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竣工,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宝城(内填黄土,中部隆起的部位称为宝顶,宝顶下深埋着陵寝的墓室-玄宫)、明楼、裬恩殿(祭祀用殿堂)、裬恩门、左右廊庑(配殿)、神厨(制做祭品用的房间)、神库(临时存放祭品的房间)、宰牲亭(宰杀豕、牛、羊的地方)、具服殿(皇帝祭陵时的更衣处所)等,其中,宝城直径达300米左右,棱恩殿重檐9间,左右廊庑各15间,在天寿山诸陵中规模最大。</p><p class="ql-block"> 明亡后,陵园建筑经过多次修缮,除左右廊庑、神厨、神库、宰牲亭、具服殿不存外,其他主要建筑均被保存下来,其中楠木结构的棱恩殿和棱恩门是明代陵寝中仅存的殿门建筑,规制宏阔,用材考究,堪称我国古建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裬恩殿</p> <p class="ql-block">裬恩殿</p> <p class="ql-block">裬恩殿</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p> <p class="ql-block">长陵·方城</p><p class="ql-block"> 方城,下设平面走向呈“T”字形的券洞。券洞内原建有随墙式黄琉璃屏和前、左、右三道对开的门扇,现黄琉璃屏和门扇均已不存。从琉璃屏前东西分驶,可出方城而达于宝城内。</p> <p class="ql-block">碑身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碑身中央楷书“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备注:手机拍摄</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2月2日(初五)</p><p class="ql-block">交通:自驾</p><p class="ql-block">门票:成人票各个景点20、30、40不等。60岁以上免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