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初六,恰逢春分,暖阳倾洒,前往西安博物院,本以为能轻松入园,却在正门遭遇了“人潮大军”。果断选择从西门进入,排队15分钟就可以进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踏入西门,看见不远处,小雁塔静静伫立,塔身被金色的阳光镀上一层暖光,周身散发着古朴而静谧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走近小雁塔,这座密檐式砖塔的每一处细节都尽显古人的匠心。塔身的青砖历经风雨侵蚀,虽斑驳却依旧坚固,每一道纹路都像是时间留下的独特印记。</p> <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发现小雁塔每一层的角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金鸟铃固定影响结构:小雁塔原本每一层的四个角可能插有金鸟铃,其作用是防止鸟在塔上停留排便,避免鸟粪中的种子在塔的泥土缝隙中生根发芽影响建筑结构。但金鸟铃为了固定需要插到塔体中,这就使得这部分的结构不像其他地方那么结实,在长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更容易受损缺失。</p><p class="ql-block"> 力学结构相对脆弱:从力学结构上讲,塔的四个角相较于平面部分更为脆弱。小雁塔历经多次地震等自然灾害,如明宪宗成化末年、嘉靖三十四年的关中大地震等,在震动和垮塌过程中,上面掉下来的砖瓦等重物更容易对塔角造成破坏,导致塔角逐渐残损缺失。</p> <p class="ql-block"> 告别小雁塔,进入展厅,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历史的长河在眼前缓缓流淌。从远古时期的石器、陶器开始,我看到了人类文明最初的曙光。那些粗糙却蕴含着智慧的器具,记录着祖先们的生活轨迹。</p> <p class="ql-block"> 隋代开皇四年董钦造鎏金弥陀佛像,是西安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1974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通体鎏金,通高41厘米,镌刻有隋开皇四年(584年)董钦造弥陀之铭文。</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色:弥勒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面型方整,作螺髦,袒右肩,著袈裟,大衣贴肌透体,褶纹简练流畅,雕刻比例适度,堪称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 唐代展厅,眼前的一切令人目不暇接。绚丽多彩的唐三彩、造型优美的瓷器、精美的唐墓壁画……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大唐盛世的光芒。唐三彩中的人物俑、动物俑栩栩如生,色彩明艳动人,生动地再现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唐墓壁画更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唐代贵族的生活场景,从热闹的宴乐歌舞到庄重的出行仪仗,无不展现出唐代的开放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 今天在春日暖阳中与历史亲密接触,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p>